目 录
第一部分 临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篇 新形势、新目标与新理念
第一章 过去五年的发展基础
第二章 发展环境与面临形势
第三章 发展理念
第四章 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
第二篇 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实施“产业提质”战略
第五章 构建产业新体系
第六章 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七章 提升现代服务业层次和水平
第八章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第三篇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融岳发展”战略
第九章 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
第十章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第十一章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第十二章 构筑便捷畅达的区域交通网络
第十三章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第十四章 全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第十五章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第四篇 推进区域开放发展,打造全省创新开放的“北大门”
第十六章 建设高等级开放平台
第十七章 大力培育开放型经济
第十八章 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
第五篇 加强社会民生建设,着力提升市民福祉
第十九章 促进城乡充分就业
第二十章 稳步推进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
第二十一章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第二十二章 构建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
第二十三章 建立更加公平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篇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美丽长江岸线
第二十四章 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
第二十五章 提升水环境质量
第二十六章 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
第二十七章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第二十八章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第七篇 强化保障措施 凝心聚力共绘发展蓝图
第二十九章 构建科学人才梯队
第三十章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第三十一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篇 新形势、新目标与新理念第一章 过去五年的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临湘市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金融去杠杆,落后产能强制退出,新冠疫情等诸多不利因素,全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砥砺奋进,实现了经济中高速增长和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1、全市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05.06亿元,年均增长7.4%。人均生产总值56295元。
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41%。农业现代化程度逐步提升,朝着规模化、特色化方向迈进。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7.9万亩,占确权面积的55%。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规模工业实力显著增强,落后工业和落后产能基本淘汰。浮标产业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80%,茶叶、竹木产业、食品加工业呈现稳步提升态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3.46亿元,占GDP的43.7%。金融业实现了高速发展,2020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98亿元,是2015年的3.9倍。全域旅游稳步推进,旅游业发展目标超额完成。
2、城乡统筹发展成绩显著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6%,在岳阳市处于较高水平。棚户区改造全面推进,完成12个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绿化、亮化、立面改造和雨污管网建设均取得积极进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中心城区面积达到16.17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达到15.8万人,均较“十二五”末有较大增长。滨江工业新区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了36万平米标准化厂房建设,新区道路、供水、污水、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绩卓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成功入选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农家书屋实现了100%覆盖。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2020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110公里,道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道路安全防护保障进一步加强,鸭栏码头一期改造顺利完成,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更加便捷,建成乡镇客运站11个,新建农村客运招呼站223个。城市软实力不断提高,全市共有文化管理、文化经营、民间社团等规模文化经营单位379家,国字号品牌14个。文物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龙窖山瑶族堆石文化遗址的保护取得积极成果,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了覆盖城乡、较为系统的业余体育赛事体系。
3、对外开放获得突破性进展湖南(岳阳)中非工贸产业园项目顺利落地,成为临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区域合作取得新突破,与湖南城陵矶新港区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合作共建产业园等区域合作创新模式。以英科医疗为代表的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4、市民福祉得到明显提升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累计2.7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万人,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2200人,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部“清零”,入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取得突破,新建、维修学校校舍6万平方米。“健康临湘”建设成效显著,组建4家医共体医院,医疗创新探索取得积极成效。新冠疫情防控成绩突出,硬核守住了湘北大门。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养老机构提质扩容稳步推进,养老床位数在全市处于较高水平,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养老覆盖率达到95%,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和扶贫工作成效显著,4200户贫困家庭,12079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顺利完成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
5、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全面完成“十三五”减排目标,环境空气质量稳中趋好,声环境与土壤环境有较大改善,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幅度达到18.50%。城乡污染控制工作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量明显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6.80%,黄盖湖等湿地水生态修复工程稳步推进,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五年的努力奋斗、不断开拓,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但同时,一方面受宏观经济降速和环保政策影响,株冶项目没有落地,化工、矿产开发、鞭炮、造纸等行业大幅萎缩,部分“十三五”经济发展目标未能完成;另一方面我市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实力不够强,发展步伐不够快,在岳阳六县(市)中处在中后游,与湖南北大门的地位不相配;二是产业支撑还不够强,引进大项目不够多,并缺少税收过亿元企业,龙头对地方发展带动作用不强,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沿江港口优势尚未充分显现;三是民生保障有所欠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还有短板,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四是风险挑战还不少,安全稳定、疫情防控等领域风险依然存在,政府债务还本付息负担较重,风险防范面临较大的压力;五是干部作风还有待进一步转变,少数干部存在思想观念不开放,在攻坚克难、激情干事、担当作为上仍有不足,创新求变意识还不强等问题。
第二章 发展环境与面临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
从国际看,一方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另一方面我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一带一路”共同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从全国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大科技、大消费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国经济正在呈现“重心南移”的趋势,“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使我市毗邻长江的优势不断凸显,不仅为我市产业升级带来绝佳机遇,也是我市港口功能提升、立体化交通网络构建、加快开放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契机。
从湖南省看,全省经济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湖南省要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三个高地”要求和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的“四新使命”为湖南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我市有义务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使命和任务。
从岳阳市看,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和全省“开放崛起”战略的实施,岳阳市作为全省第二经济强市的地位不断巩固,已经成为湖南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高四新”要求的重要力量。岳阳市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湖南通江达海开放引领区和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及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的获批,为我市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总体看来,未来五年我市将面临五大机遇叠加,迎来历史上最佳的发展时期之一: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为内陆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二是长江经济带将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增量空间最大的区域,武汉、咸宁、岳阳的同构经济圈有望形成。三是“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溢出效应,使地处长江沿岸,交通便利,土地、劳动力储备充足的临湘市率先获益。四是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获批,湖南(岳阳)中非工贸产业园落户临湘,为我市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五是岳阳市提出要将我市部分区域纳入岳阳“一核引领”中的核心区发展,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拓展区,为我市融岳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市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和不足迫切需要面对,主要包括:发展理念、思维方式需要紧跟形势的要求不断更新;营商环境亟待改善;产业园区的综合承载力需进一步提升;招商服务的专业化程度需要大幅提高。
面向未来,作为“湖南省距离长江出海口最近的城市”,我市已经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应当充分借力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全省“三高四新”战略实施和岳阳市“三区一中心”发展之势,围绕“产、城、人”三个方面做好战略谋划,着力打造“三区四市五个新格局”,形成临湘城市新品牌和区域发展新格局。
第三章 发展理念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出发点,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产业提质”、“开放协作”、“融岳发展”三大战略,紧紧围绕打造湖南通江达海开放前沿区、岳阳长江百里绿色经济发展走廊示范区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拓展区,不断加快生态立市、开放活市、产业强市、港口兴市步伐,全力开创产业集聚、滨江开发、融城发展、乡村振兴、品质生活五个新格局,奋力谱写临湘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不断更新观念,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构筑科学人才梯队,构建最佳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体系,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市场创造活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着眼于发展整体布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推动城市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同步提升,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坚持绿色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打造绿色发展底色,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坚持开放共赢。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抓住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机遇,打造湘北高水平开放平台,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放大改革创新叠加效应,加强与长江沿线城市、临湘周边城市多领域合作,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坚持民生共享。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扩大配置范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普惠便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让临湘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章 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1、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临湘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市域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到“十四五”末,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年均递增10.4%;财政总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递增14.4%;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000万美元,年均递增12.3%;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位于岳阳前列。
——产业拉动作用明显提升。实现“135”目标,即引进“三类500强”企业1个,建成旗舰项目3个,投产亿元以上项目50个,构建建筑建材、新材料、港航物流等核心产业集群。产业对地方发展的拉动作用、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
——城乡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城市功能不断优化,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基本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单位GDP用水量、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降幅达到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7%,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三类比例高于98%,城区空气质量明显提升,蓝天碧水绿地成为鲜明底色。预期内碳达峰、碳中和的各项指标要求和技术措施均得到落实。
——群众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到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2%以上。群众生活更加舒适便捷,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更加充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管党治党水平明显提升。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政治生态进一步净化。
专栏1 临湘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20年 |
2025年 目标值 |
属性 |
|
经济发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
3.6% |
10.4%(年均) |
预期性 |
|
2 |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
37% |
38% |
预期性 |
||
3 |
产业投资 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
64% |
66% |
预期性 |
||
4 |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
18911元 |
29106元 |
预期性 |
||
5 |
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 |
5% |
12.3%(年均) |
预期性 |
||
6 |
税收收入占GDP比重 |
3.5% |
3.7% |
预期性 |
||
7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55.6% |
65% |
预期性 |
||
创新驱动 |
8 |
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 |
2.68% |
2.8% |
预期性 |
|
9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58.8% |
60% |
预期性 |
||
10 |
每万人口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
1.76 |
2.2 |
预期性 |
||
11 |
使用5G网络人口占比 |
2% |
60% |
预期性 |
||
民生福祉 |
12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5.9% |
10%(年均) |
预期性 |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1.74 |
1.6 |
||||
13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5.50% |
5% |
预期性 |
||
城镇净增就业人数 |
5117 |
18000(五年累计) |
||||
14 |
人均预期寿命 |
77岁 |
78岁 |
预期性 |
||
15 |
每千人拥有 执业(助理)医师数 |
2.1 |
3 |
预期性 |
||
16 |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
86% |
90% |
约束性 |
||
17 |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
39 |
50 |
约束性 |
||
绿色生态 |
18 |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
5.72% |
完成省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
19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完成省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
20 |
森林覆盖率 |
56.8% |
57% |
约束性 |
||
21 |
固体废物安全处置率 |
100% |
100% |
约束性 |
||
22 |
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率 |
80% |
90% |
约束性 |
||
23 |
城市空气PM2.5平均浓度 |
35ug/m3 |
34ug/m3 |
约束性 |
||
24 |
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 |
98% |
98.5% |
约束性 |
||
25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幅 |
化学需氧量 |
12% |
8% |
约束性 |
|
氨氮 |
12% |
8% |
||||
挥发性有机物 |
-- |
9% |
||||
氮氧化物 |
15% |
10% |
||||
安全保障 |
26 |
食品安全合格率 |
97% |
99% |
约束性 |
|
27 |
亿元GDP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0.0097‱ |
≤0.0032‱ |
约束性 |
||
28 |
宏观杠杆率 |
47.56% |
55.75% |
预期性 |
||
29 |
耕地保有量 |
574350亩 |
574350亩 |
约束性 |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实施十大战略任务:
任务一: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全力推进产业创新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稳步发展建材、化工、矿产等传统产业,稳固经济基础。壮大钓具(浮标)、竹木、茶等产业,建立城市公共品牌,形成具有临湘特色的消费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滨江工业园沿江一公里传统化工产业退出,转型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港航物流、装配式建筑等新兴产业,打造临港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积极发展休闲旅游,推进全域旅游。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高水平支撑。逐步形成科学合理、梯次演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任务二:保障城乡安全稳定
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现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油生产和供给。构筑民生和安全保障底网,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任务三:加大开放合作力度
将湖南(岳阳)中非工贸产业园建设成为全省开放发展的高地和中非经贸合作创新的前沿阵地,争取岳阳综保区向临湘扩区,探索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联动发展路径,建设高等级开放平台。推进区域合作模式创新,全力建设临港新兴产业园。加强与省内外区域协作,抓住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机遇,努力融入武汉、岳阳、咸宁同构经济圈。
任务四:勾画城市发展新格局
加强与岳阳市的空间融合、交通融合,形成“一城两片多点”的城市发展格局。深入落实岳阳长江百里绿色经济发展走廊建设要求,推进产业用地沿长江大道向东拓展,沿临鸭公路向南拓展。高标准编制园区空间总体规划和控制性强规,为乙烯项目6平方公里承接地腾出空间。推进107国道东移工程,加快中心城区空间拓展。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的目标。
任务五: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提高临湘港吞吐量,扩建鸭栏码头3个3000吨级泊位,规划建设码头铁路专用线、通用机场,构建铁公水空四位一体联运体系。加快S208沿江大道和临港铁路建设进度,将一级公路延伸至鸭栏码头。适时启动武长城际高铁临湘站、新G107线连接岳阳的快速通道建设。积极探索“新基建”在产业、民生、治理等各领域的应用。
任务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提高政策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打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以产业园区为突破口,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专业化的政府服务团队。
任务七:创造良好资本环境
培育和引进3~5家A股上市公司,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构建适合临湘市特点的现代金融体系。
任务八:打造良好生态环境
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加快推进污染企业退出,打造最美长江岸线,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
任务九:构建科学人才梯队
完善人才发展环境,出台人才引进政策措施,打造适合临湘市产业、社会发展阶段和特点的人才体系。
任务十:提高城市软实力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临湘城市品牌,不断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第二篇 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实施“产业提质”战略第五章 构建产业新体系临湘市发展的根本在于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坚持产业为本、创新驱动的总体思路,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科技投入。巩固传统产业,壮大特色消费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电子信息、建材、绿色化工、钓具(浮标)、竹木家居、农产品加工等七大产业链条,形成科学合理、梯次演进的产业格局,将我市打造成岳阳市百里长江绿色发展长廊示范区。
专栏2 临湘市“十四五”产业板块划分
1、 巩固传统产业发展基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传统机械产业向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方向升级。巩固矿产、建材、机械等传统产业发展基础,引导沿江一公里传统化工产业加快退出,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
绿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矿产和建材产业。着力引进大型矿产企业,加强与大型企业的合作,优化资源开发布局,实施绿色矿山建设行动,统筹推进资源开发与保护,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形成聚集高效的矿业发展空间格局。充分重视节能环保和行业可持续发展,妥善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固废,鼓励尾矿充分回收再利用。以海螺水泥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建材产业低碳化发展,向装配式建筑产业升级转型,延伸产业链条。
发展智能化机械制造产业。积极引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带动本地机械制造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精密制造、质量控制技术和先进加工设备的普及应用。鼓励中小企业向智能化制造转型,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装备制造业融合,实现智能化发展。
引导滨江区域传统化工产业加快退出,推进化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落实长江大保护政策,督促沿江一公里传统化工企业搬迁转移,就近转型发展。
2、 推动特色消费产业发展壮大立足我市特色消费产业发展现状,不断提升“浮标(钓具)”“竹”“茶”等独具临湘特色的消费产业规模和影响力,建立产业发展优势,使特色消费产业成为产业强市的重要力量,实现“临湘产品”向“临湘品牌”的转变,提升临湘的知名度。
1) 放大钓具产业固有优势坚持产业经营和资本运作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以资本化为引领,以智能化、延展化、国际化、融合化为导向,放大产业优势,打造国家级钓具产业基地。
让资本成为钓具产业升级的核心推动力。吸引更多产业资本进入钓具产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供应链金融、上市融资等多种方式开展资本运作,实现行业整合。
以产品升级强化“临湘钓具”品牌。积极推进钓具产品品质升级、功能升级。强化行业标准建设,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高品质“临湘钓具”品牌形象,打造具有“临湘制造、临湘文化、临湘品质”的产业集群,实现城市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自主品牌协同发展。加强营销渠道建设,进一步放大电商营销优势,鼓励企业采用网红直播、短视频、主题活动等新兴营销方式进行品牌传播和产品销售。
以产品种类扩张和产业链条延伸扩大临湘钓具的影响力。以台钓浮标为基础,开发满足国际化市场需求的海钓浮标产品,扩展浮标产品种类。积极向鱼饵、鱼线、鱼钩、鱼竿等环节延伸产业链条,探索性向其它垂钓环节延伸,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以浮标特色小镇为载体,推进浮标与农业、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浮标+”产业生态。
2) 加速竹木加工业生态化发展着眼于科技创新、制造升级、循环利用、自主品牌和产业园区建设,努力将竹木加工业打造成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
强化科技赋能产业。支持企业建设产学研合作工程中心,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本地企业深度合作,促进竹木产品创新提升,为竹木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促进产品精深化、加工智能化和生态循环化升级。鼓励开发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加快“机器换人”的步伐。以竹海炭生源为龙头,建立地区性竹材剩余物回收再利用体系和生态循环产业体系,积极推动竹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加速周边竹产业向我市聚集。
深挖竹文化价值,传承和发展竹灯、竹雕刻等非物质文化,引进文创企业,开发竹文创产品,促进竹文化与竹产品的深度融合。加快羊楼司镇“一城三园”建设,优化园区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产业效率提升。
3) 推动茶叶全产业链综合提升发挥临湘黑茶的特色优势,科学谋划种植、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实现全产业链综合提升。
夯实茶园建设基础,做优种植基地。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创新种植模式,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茶叶规模化、工业化、生态化种植,提高茶叶种植规模和茶叶原料品质。
推进茶叶加工技术工艺综合提升。以永巨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茶叶加工向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打造茶产业智能化样板。
加大品牌营销与推广策略创新力度,推动茶文化与茶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万里茶道”的申遗工作,充分挖掘“茶祖在湖南,种茶始临湘”等历史文化独特要素,重新定义临湘黑茶品牌核心价值。
大力推动传播方式、销售渠道和营销策略创新,引导企业围绕国内市场、边销茶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特点,开发针对性的产品,制定细分市场差异化、特色化营销策略,大力提升临湘黑茶市场占有率。以洞庭百里茶谷建设为核心载体,推动茶文化和茶产业的深度融合。
专栏3 临湘市“十四五”特色消费产业重点项目
3、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全国产业迈入创新驱动阶段的机遇,把打造临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临湘市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重点引进和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港航物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性发展。按照区域合作创新、区域产业同构导入两条路径建设临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性发展。
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创新。以湖南临港新兴产业园为切入点,深化与湖南城陵矶新港区的区域合作,积极探索共建产业园区等创新模式,挖掘以半导体、5G、液晶面板、打印设备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轻质合金材料、特种钢材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和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链入驻机会,借力城陵矶新港区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积极融入区域产业同构经济圈。围绕岳阳炼化一体化上下游产业项目,积极招商引资,推进一批新材料项目落地。把握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机遇和长沙、武汉、岳阳、咸宁等周边地区产业外溢的机遇,充分利用沿江临港优势,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融入区域产业协作体系。为加速形成以“武汉—咸宁—临湘”和“长沙—岳阳—临湘”的产业同构发展路径,要尽快启动新一轮滨江片区调区扩区工作,为承接产业转移拓展更大的空间。
专栏4 临湘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第六章 实现农业现代化以“稳粮油”为根本,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制,以优质农产品生产为途径,推进米油茶全面发展。按照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突出一乡一品,走出一条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绿色环保、规模适度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1、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积极培育家庭农场,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度,增强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鼓励经营权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股份合作多种形式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承担农业综合开发、基建投资等项目。健全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农地流转风险防范。
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和中低产田改造。因地制宜发展稻虾连作、稻虾鳝连作等稻渔综合种养,多元化发展稻鳅、稻蛙、稻鱼(甲鱼)等综合种养。
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以加快水稻机械化栽植为重点,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全面落实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引进推广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自动化、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
3、建立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体系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以规模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实施农业提质增效行动,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品质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蔬菜业,推进“名特优新”特种养殖,壮大特色优势农业。实施农产品公共品牌战略,探索建立政府承保、企业负责的安全诚信体系。支持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加强认证和认证后监管力度,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发展绿色品牌农业。
4、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农村电商发展。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发挥企业在农村电商中的主体作用,鼓励电商、物流、商贸、供销、邮政等各类企业参与农村电商发展,普及农村电商应用。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在知名度高的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开展农产品网上营销,促进“三品一标”、名特优新农产品在线销售业务,不断扩大我市农产品影响力。加快物流配送、宽带无线网络等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农资电商监管,为农村电商创造优良发展环境。
专栏5 临湘市“十四五”农业重点项目
第七章 提升现代服务业层次和水平围绕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战略重点,推动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高端化延伸,旅游、文化、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精细化转变,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1、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以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根本目标,以支持企业上市为核心,推动金融产业发展壮大,构建传统金融和产业金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拓展金融产业门类,巩固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支持融资担保、供应链金融、物流金融、航运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消费金融、农业金融等产业金融健康发展,形成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机构数量,新增三家以上金融机构。加强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强化保险市场经济补偿风险管理,优化保险机构网点布局,扩大保险覆盖面。
大力支持企业上市。充分利用注册制、科创板改革的大好机遇,建立体系化工作思路,全力推进上市工作,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培育和引进3至5家A股上市公司,形成产业集聚、资本集聚、人才集聚的良好局面。深度挖掘金叶众望、竹海炭生源等上市后备资源,加快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增加市场主体数量,完善上市后备企业库。加强企业上市宣传动员,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企业上市发展,营造良好上市环境。建设上市服务平台,建立“一企一专班”工作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行政服务效率,支持企业规范股改,妥善解决上市历史遗留问题,切实提升上市服务质量。提供专项资金奖励企业上市,落实项目用地支持政策,积极引进优质人才,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加快扶持企业上市。加大上市公司招商力度,支持上市公司开展行业并购,鼓励上市公司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上市公司发展壮大。
建立政府引导基金。以政府引导、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原则,建立政府引导基金,重点投资于特色消费产业、临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优质企业,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2、培育现代物流产业以岳阳市获批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打造千亿级物流产业为契机,依托港口升级、湖南(岳阳)中非工贸产业园建设的良好条件,实现物流产业升级、物流效率提升和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产业功能。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项目建设、平台打造等产业发展路径,构建“一核、三区、多节点”的物流空间布局,将临湘市打造成为岳阳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通江达海的主要节点之一。
专栏6 临湘市“一核、三区、多节点”物流空间布局
建设滨江国际化航运物流产业核心区。加快鸭栏码头提质改造,设计港口吞吐能力提升至300万吨。推进场站设施、仓储设施、交易市场、交通设施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航物流产业发展的“硬实力”。以蒙华铁路延长线建设为契机,合理规划站场、仓储等配套设施,优化集疏运通道,加强多式联运基础能力建设,发展以水铁联运为核心的多式联运。大力引进仓储、运输、船代、货代、港杂服务等专业化物流企业,构建专业化港航物流服务能力,形成港产联动的良性循环。
打造三大现代物流主要承载地。主动对接三荷机场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积极融入岳阳市航空物流网络,建设桃林镇岳阳国际航空物流产业园,打造岳阳市航空物流产业核心节点之一。围绕钓具(浮标)、竹木加工产业发展需要,建设钓具电商物流产业园、羊楼司竹木家居电商物流园,以物流集聚带动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汇集,成为本地特色产业发展的有力推手。
构建高效便捷的城乡配送体系。建立“分拨中心—配送中心—末端网点”三级配送体系,引导城市配送设施智能化、规范化发展,完善农村配送节点,创新配送组织模式,进一步降低城市配送成本。
引导物流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积极对接岳阳市“一库三中心”物流服务平台,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加强供应链管理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前瞻性布局无人物流技术,探索发展智慧物流、无人化物流等创新业态。
3、发展特色全域旅游围绕塑造“快乐山水、游钓临湘”的形象品牌,积极发展国防体验游、垂钓竞技游、乡野休闲游、长江文化游等特色旅游业态,打造市民参观、旅行、研学、休闲的首选地。
对全市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线路进行全局式统一规划,实现由传统“观光型旅游地”向“自驾体验型全域旅游目的地”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加强与周边地市旅游景区、旅游产品协同串联,推进协同规划旅游路线、协同建设基础设施、协同建立信息咨询中心、协同营销创造特色名片,实现旅游资源和效益最大化。
4、促进内需消费升级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构建为契机,以浮标、楠竹、黑茶等本地特色产品为依托,加强商业综合体、商业中心、特色小镇等商业载体建设,完善邻里型商业、社区型商业等商业微循环体系,推进全市内需消费升级。
推进商业综合体建设。把商业综合体作为城市商业功能体系的核心,打造1-2家设计理念先进、功能体系完善、具有现代风、国际范、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商业综合体。促进现有商业中心、商业综合体进行功能提升和业态升级,努力建设若干临湘市美好生活的体验场。
完善商业微循环体系。在主要住宅片区建设若干邻里中心,为市民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便利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商业功能,满足区内居民的文体娱乐、购物等日常需求。
促进新场景、新消费融合发展。准确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顺应居民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变化,深化消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优质旅游资源,扩大文化旅游消费;培育发展一批网红打卡地标,满足年轻时尚消费需求;以岳阳自贸区建设为契机,便利进口商品消费;拓展社群营销、直播卖货、云逛街等消费新模式,支持线上线下融合消费,不断优化新兴消费供给。
专栏7 临湘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第八章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坚持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创新升级、城市管理效能提升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体验的第一动力,积极发展创新产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新技术广泛应用,努力构建完善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
1、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早布局谋划,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新基建”在产业、民生、治理、交通等各领域的应用。以“新基建”为基础发育多样化应用场景,赋能产业创新升级、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创新社会民生服务模式、重塑交通出行体验,实现经济社会智慧化、高效化的全面提升。
2、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技术、资源、资本、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科技创新赋能全市产业升级。
鼓励传统企业广泛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上云工程,围绕浮标、茶叶、竹木加工等优势产业,率先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总结推广发展经验,为全市产业智能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鼓励“7+1”产业链骨干企业建立垂直产业平台,实现以大数据和云平台为纽带,贯穿信息、研发、制造、供应链的全产业链综合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升产业链的一体化经营和精益管理水平。
3、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面向全国聚集创新要素。以“7+1”产业链为核心,积极引进创新企业、创新技术、创新资本、创新人才,完善协同创新要素体系。鼓励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在临湘建立创新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等,支持本地企业牵头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形成高质量科技创新要素体系。
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企业出题、协同攻关、政府补助”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引导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委托开发、成果转让、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等多种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专利代理机构合作,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提高产业原创能力。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工程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推广与技术转移服务等科技服务机构,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和服务链的精准对接,融合发展。
4、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以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智能化升级为基础,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抓手,深化信息技术在政务服务、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应急指挥、交通管理、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建立整体联动、部门协同、一网办理的智慧政务体系,提高政务处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充分发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加快构建城市大脑,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建设更加全面可控的数字临湘。
5、用新技术创造美好生活充分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支撑作用,促进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数字化转型,延伸优质资源服务半径。促进智慧教育提质增效,实现教育信息化普惠工程,提升医疗服务智慧化水平,发展智慧养老,精准发力优化民生服务。
建设智慧港口、智慧高速、智慧公路等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提升交通运输智能化应用水平,深入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安全运营、管理指挥等领域创新应用。建设覆盖中心城区和重点乡镇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加大新能源汽车在分时租赁、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汽车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创造更加便捷的智慧出行体验。
专栏8 临湘市“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第三篇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融岳发展”战略第九章 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全面实施“融岳发展”战略,加强与岳阳市的空间融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建“一城两片多点”的融城发展格局。
推动人口向中心城区聚集,形成城市“主发展区”,促进人口聚集,为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拓展区预留空间、打好基础。“北片”加快滨江工业园区与云溪区、城陵矶新港区的空间连接和产业融合,加快融入岳阳“水港”,共同组成岳阳市产业转型升级走廊;“南片”以桃林、长塘两镇为前沿承接岳阳空港临空产业,加快融入岳阳空港。
1、加快中心城区功能升级和空间拓展加快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升级,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城市更新步伐。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安排居住、商业、教育、医疗、文体娱乐等各类生活设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中心城区打造成为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区、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展示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2、构建三大特色示范区以滨江工业园为核心,打造沿江绿色创新发展区,带动江南镇、聂市镇等周边乡镇共同发展。以产业创新升级为核心,深化滨江工业园与城陵矶新港区合作,建设城陵矶新港区北片区,与岳阳自贸片区高质量联动发展。以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优化滨江工业园土地供给。加快启动新一轮滨江工业园调区扩区工作,着力完善商务、生活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小环境”。加快港口升级,加强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连接,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临湘市产业创新升级核心区、临港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和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以桃林镇和桃矿独立工矿区为核心,深入实施“融岳发展”战略,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区,带动长塘、白羊田等路南乡镇与岳阳市融合发展。加强桃林镇与三荷机场的连接,对接三荷机场货运枢纽建设和空港经济区发展,重点发展以航空物流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产业,带动制造业发展,着力破解产业空心化问题。启动桃林新城建设,完善城镇功能。
深入推进桃矿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统筹推进资源开发与保护,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业,着力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着力提升民生福祉。
以羊楼司镇为核心,构建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发展竹木加工、茶叶加工、食品加工和商贸物流业,实现“一二三”产高效融合发展。巩固羊楼司镇竹木加工业优势,以产业园区为核心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和档次,形成我市竹木加工业的核心集聚地,逐步引导食品加工业向107沿线布局。加强与周边地区联系,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带动聂市、坦渡等周边乡镇共同发展。
3、推进重点乡镇高品质规划建设按照“一镇一品,突出特色”的理念,推进江南镇、聂市镇、忠防镇等重点乡镇高品质规划建设,形成“融岳发展”战略实施的有力依托和“一主三区”产业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补充。
江南镇主要围绕弘扬长江文化,打造最美长江岸线,发展沿江旅游和特色旅游,并为滨江产业新区提供生活服务配套。依托土地优势和规模优势,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推广新型农业机械和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黄盖镇重点依托长江与黄盖湖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三市交汇地的区位优势,加强沿湖沿江风光带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业。支持农田改造、稻虾连作,优化种植结构,引导农业向绿色生态、规模化发展。
长塘镇重点对接岳阳经开区协同发展,培育与经开区产业互补协作且符合我市发展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岳阳经开区道路交通连接,以游港河沿线为重点,优化城镇环境,提高城市品位。
白羊田镇重点推进油茶产品研发中心设立和精深加工建设,高标准打造油茶加工观光产业园,发展体验消费、观光旅游,实现产业发展与全域旅游融合,加强交通建设,积极对接岳阳市发展。
忠防镇重点依托6501航空航天国防教育基地和“忠防十景”等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詹桥镇重点立足土曲酿酒产业和药菇山天然药场优势,推动土曲酿酒和中药产业发展壮大,打造特色产业知名品牌。依托野樱岭、大云山生态资源,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综合接待能力,推动生态旅游、樱花旅游产业发展。
聂市镇重点以永巨茶业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黑茶为核心,推动茶产业做大做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独特资源要素,以洞庭茶谷建设为载体,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千年茶镇为依托,推进茶旅产业深度融合。
坦渡镇重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挥峰岭菁华果业的规模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粮食高产示范区。打造艾灸中药养生基地,促进中医产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融合发展。
第十章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实施能源供应优化工程、城市环境美化工程、管网管廊完善工程和城市安全保障工程四项建设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安全、宜居山水城市。
1、城市环境美化工程深入实施城市亮化和城市绿化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彰显现代城市魅力。
优化城市绿地和照明系统。加强公园绿地、社区公园、街头广场和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推进乡镇道路栽种行道树,实施湿地修复、植树造林工程,打造系统完善、富有临湘地方特色的绿地系统。紧贴临湘文化特点,倡导绿色低碳理念,合理规划城市亮化风格,形成结构清晰、特色鲜明、群众满意的城市照明和夜景系统。
2、管网管廊完善工程完善城市供水系统。引进大型水务企业,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推进中心城区老旧供水管网改造,进一步降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加快乡镇农村安全饮水设施建设,建设路南片区20万群众饮水工程,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供水质量。
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完成中心城区地下GIS、SDM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一期工程,建设北正街地下综合管廊干线1.8公里,云湖路地下综合管廊支线7.9公里。建设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生态宜居海绵城市。
3、能源供应优化工程构建清洁高效能源体系。大力推广天然气能源,加快燃气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城镇商户使用天然气,实现乡镇管道天然气全覆盖。鼓励三湾工业园区企业采用天然气清洁能源,加快污染型工业企业的“气代油”“气代煤”工作和燃煤燃油中小型锅炉改造,推进陶瓷企业清洁能源改造。完善燃气事故应急预案,保障燃气供应安全。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鼓励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及生物天然气。完成燃气锅炉低氮化改造,在城市建成区实施生物质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推进滨江工业园热电联产项目,保障园区用热稳定供给。
提升城乡供电网络的可靠性。科学预测用电负荷,合理增加变电站布点,满足居民新增用电需求。简化城区配电网接线模式,解决城区配电网突出问题。改造农村配电网老旧线路,提高农村供电质量。广泛应用智能电网技术,推进输配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改造,为全面建设智能电网奠定良好基础。
4、城市安全保障工程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推进长江干堤治理工程及三峡后续工程,整治长江穿堤建筑物,新建并更新改造鸭栏水闸和长江沿线电排站。对游港河进行分段综合治理,实施长安河下游段改造工程,完成龙源水库升级加固和清淤工程,连通龙源水库和团湾水库饮水供水管网。在东部山区新建若干小型和中型水库,保障全市供水安全。对6757座山塘进行整修及清淤,增强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和河湖健康保障能力。加强水利管理站建设和水利信息化建设,形成科学、高效的水利设施管理体系。
完善城市应急管理设施建设。推进中心城区,聂市、桃林镇等中心镇重点区域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应急救援专业装备更新换代,建设应急指挥信息化平台。加强突发事件风险管理,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与安全生产风险相匹配、覆盖应急管理全过程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设施,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充分保障。
专栏9 临湘市“十四五”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第十一章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优化,构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公平体系,盘活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市场等多项供给要素,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临湘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重点推进非卫生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实现全市村庄卫生厕所100%普及。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提升全市村庄风貌,拆除主要公路沿线村组空心房、杂房,鼓励村民开展房前屋后美化行动,深入实施“村庄绿化”工程,打造富有特色的美丽乡村环境。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乡村交通网络,构筑城乡一体化客运体系。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饮水、用水、防洪安全和农田水利灌溉。优化农村网络通信设施,实现自然村有线电视、光纤宽带网络(4G)全覆盖,推进农村5G网络普及。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禀赋,开发水电、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绿色清洁能源。
专栏10 临湘市“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第十二章 构筑便捷畅达的区域交通网络加大公路干线、铁路、港口航运、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到2025年,基本形成快速高效、便捷顺畅、安全可靠的现代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强力推进长江大道东线建设,打通滨江产业区与新港区交通主动脉,构建十分钟产业生态圈。完成临鸭公路改造升级和五大公路、京港澳高速坦渡互通建设,适时启动滨江通用机场建设和107国道东移、353国道改建等骨干道路工程,升级改造治水至岳阳三荷机场专用公路。推动铁路建设,争取建设武长城际铁路临湘站、岳阳城市轻轨连通临湘城区,规划建设路口铺至鸭栏码头疏港铁路。
推进鸭栏码头扩建和提质改造工程,建成3个3000吨级泊位,实现设计年吞吐量300万吨,提高航运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发挥港口价值。
建设交通支持保障系统。积极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强化交通安全应急体系建设,打造安全智能的现代化交通系统。
专栏11 临湘市“十四五”交通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第十三章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激发城市文化发展活力,提升临湘城市文化软实力。
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培养群众正确的价值理念,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强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开展“文明城市”、临湘市“文明社区”、临湘市“文明村镇”、临湘市“道德模范”等主题评选活动,树立城市文明标杆,全面提升公民文明素养。
优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心,加快建设临湘市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场馆(站)等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提升人民文化生活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进程,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镇(街道)分馆、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市级公共文旅云平台等数字化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化资源互联共享。坚持文化惠民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把牢新时期政治方向,推进档案史志事业改革创新。
健全文化市场体系。突出临湘文化特色,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文化赋能行动,以文化产业助推特色消费产业创新升级。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加强扫黄打非、打击盗版、保护创作知识产权工作,为文艺创作提供优质环境。加强高水平文艺人才引进,广泛吸引文化大师、思想大家来临湘交流合作,为临湘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强调临湘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融合发展,增强临湘城市文化归属感。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加大临湘嗡琴戏、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白羊田天狮舞、聂市十样锦、中国黑茶临湘青砖制作技艺及临湘浮标等非遗项目保护力度。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加大龙窖山堆石墓群、临湘塔、聂市古建筑群、团湾雁峰关等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传承临湘文化印记。充分发挥优秀历史文化对人民价值观引导、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作用,扩大临湘文化影响力。
着力抓好群众文艺创作。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加大人才引进和经费保障力度,积极推进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文学等艺术门类创作,力争多出精品力作。
第十四章 全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加强公共安全重点领域监管,坚决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隐患。夯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人民生命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动态监管和风险控制,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扎实做好消防安全和森林防灭火工作。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凝聚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司法各方力量,推动构建未成年人保护社会共同体。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强化重点领域、重点人员监管,持之以恒推动禁毒工作。
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加快市应急管理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和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应急管理责任体系、指挥体系、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强化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夯实应急基层基础能力,实现应急管理责任全覆盖。强化自然灾害防治责任落实,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有效预警、发布机制,提升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能力。
保障城市运行安全。以人民生命为首位,完善临水临崖危险路段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加强道路交通设施管理,实行定期检查、专业化养护。建立房屋、公共建筑的安全排查机制和处置机制,切实提升发现隐患、解决隐患、预防隐患能力。加强对供水、电力、能源等各类公共设施的安全检查和维护,全力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第十五章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中心,全面推进平安临湘建设。整合天网工程、公安侦查实战应用平台等功能,建设智慧公安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智慧人脸识别监控设备、警用无人机等信息技术设备管理和应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引进特警队伍、网络技术人才、谈判专家、防爆人员等专业化人才,加快新时代专业化公安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屯警街头”行动,提高公安机关反应速度。
专栏12 临湘市“十四五”文化建设和公共安全领域重点项目
全面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加强和创新城乡基层治理,全面推行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强化村镇、街道组织公共治理职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提高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广羊楼司镇、黄盖镇乡村自治加强基层党建、实施乡村德治、创新五老说事、深化村民自治、完善乡村法治建设等先进实践经验,全面提升乡村自治能力。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广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个人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强化“一村一辅警”建设,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实现矛盾化解在基层。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巩固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机关力量,完善人民群众参与选举、问责、管理机制,畅通民主参与渠道,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坚决落实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以政治监督为重点,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监督,确保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在临湘落地见效,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四篇 推进区域开放发展,打造全省创新开放的“北大门”第十六章 建设高等级开放平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把握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依托城陵矶新港区“一区一港四口岸”的良好基础,借鉴先进地区开放发展的经验,高标准建设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联动发展区,积极争取岳阳城陵矶综合保税区向临湘扩区,建设高等级对外开放平台。
高标准建设湖南(岳阳)中非工贸产业园。依托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联动发展区的优势,进一步深化中非经贸合作,将湖南(岳阳)中非工贸产业园打造成为“湘-沪-非”江海联运通道的重要节点、全省开放发展的高地和中非经贸合作创新的前沿阵地。加快橡胶、木材以及特色农、矿产品等非洲优质资源的进口,以供应丰富、价格较低的生活用品、服装、轻工产品以及非洲当地较为缺乏的医疗器械、工程机械、药品为主,探索对非贸易产品出口,扩大对非贸易额。
积极争取岳阳城陵矶综合保税区向临湘扩区。把握政策动向,积极争取岳阳城陵矶综合保税区向临湘扩区,为产业创新升级、外向型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优化提供更加开放、更加便捷的高等级平台。
第十七章 大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全面贯彻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创新开放”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开放平台优势,切实更新观念,树立国际化思维,按照“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思路,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工作,不断提高本地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支持浮标、茶叶、中药等本地优势产业国际化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公共服务平台、行业协会的作用,搭建包含贸易咨询、信息交流、商事法律等多功能的产业国际化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引进和培育专业人才,开展国际贸易,推进临湘产品走出国门,走向全球。积极引进外向型企业,鼓励浮标(钓具)、茶叶企业开发适合国外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培育国际化品牌。推动营销渠道、营销模式创新,通过跨境电商、一般贸易等多种方式走向国际市场,扩大本地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加强“一带一路”医疗技术交流与合作,支持本地中药产品走出国门,提升临湘中药的国际化水平。
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工作。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各级干部的开放性、国际化思维理念。拓展对外交流渠道,积极融入湖南省全球招商网络。加强专业人员培养,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
第十八章 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以湖南临港新兴产业园、湖南(岳阳)中非工贸产业园为切入点,加强与城陵矶新港区等周边区域合作,深入推进共建产业园区等新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为长期深入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加强顶层设计谋划。以市场化为主导、以产业为引领,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系统性谋划跨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产业体系、事权划分、政策衔接、利益分配等核心问题,形成责权利对等的管理运营、利益分配机制和互利共赢发展格局。
构建科学产业体系。以产业要素互补为核心出发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等两地优势产业为核心,科学谋划跨区域合作的产业体系,加强产业链研究,以精准定位共同强链、补链、延链,放大区域产业优势,共同绘制产业发展蓝图。
强化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岳阳市领导挂帅,两地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推进机制。组建联合工作小组,形成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共同解决跨区域合作的困难、问题。合理划分相关事权,保障项目建设、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专栏13 临湘市“十四五”开放发展重点平台
第五篇 加强社会民生建设,着力提升市民福祉坚持民生优先,强化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就业的责任,筑牢织密民生保障底网,突出政策引领,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十九章 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围绕高端人才引进需求和保就业的切实需要,实施差异化人才和就业政策,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努力构建适合临湘发展阶段和产业特性的人才体系。
1、千方百计稳岗就业妥善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重点群体为主要目标,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千方百计稳岗就业。
优先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密切关注农民工、应届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状况,加强与劳动力输出地对接,科学引导有序外出就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和网络平台作用,加强与用工企业精准对接。增加基层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公益性岗位,扩大“三支一扶”等项目招生规模,支持重点群体就地就近就业。
加大援企稳岗力度。严格落实减税降费、优惠贷款、培训支持等援企稳岗政策,以高质量发展带动就业。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优化自主创业环境,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2、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工资集体协调机制等法律法规,动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深入实施建筑工程行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妥善解决工资拖欠问题。进一步规范企业裁员行为,严禁企业私自解除劳动合同。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开展多渠道普法宣传教育,开展法律人才基层普法扫盲活动,增强职工维权意识。充分发挥工会等组织的积极作用,面向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开展专项维权帮扶。
第二十章 稳步推进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坚持教育公平,坚持育人本源,提升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稳步推进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
1、全面提升教育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优化城区学校布局,提高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数量和质量,为市民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
建设若干高品质学校。在重点区域新建一所高中、三所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若干幼儿园、小学。充分发挥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示范引领作用,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学位。
加强乡村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加大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新建桃林、源潭2所公立幼儿园,改扩建10所乡镇公办幼儿园。在人口达到3万的乡镇分别扩建一所公办小学和公办初中。
提升校园学习生活设施水平。改善全市校园硬件设施,全面普及教室空调。优化办学环境,按照标准化学校、标准化教学点建设要求改造老旧设施,完善实验室、图书室、运动场、学生宿舍、食堂、浴室、厕所等学习生活设施。
2、构建更加公平普惠的教育体系着力改善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构建更加公平普惠的基础教育体系。
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打造普惠水平高、政府保障完全、保教质量高的学前教育体系,实现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公办园占比达到50%,乡镇公立园覆盖率达到100%。
构建教育公平体系。严格实行阳光招生政策,规范随迁子女学籍管理,保证随迁子女100%就近入学,公平接受教育。完善随迁子女奖助体系,落实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大力发展特教学校,建立“三残”儿童随班就读保障体系,保证残疾学生等特殊儿童平等享受义务教育。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完成高中阶段“大班额”消除工作,实现城区班额严格控制在小学45人,初中、高中50人以内。持续推进城市学校送教下乡、教育设施资源共享、城乡教师结对等多种形式的城乡教育对口帮扶,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广泛开展创新类竞赛活动。
3、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以支持区域产业升级为核心,实施职业教育提升行动,广泛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
提高职业教育规模和水平。实施高品质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支持临湘职业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支持职业中专利用欧佩克基金贷款实施整体搬迁,加大产业实训基地投入,奖励对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职教学校、实训基地。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职业院校办学准入条件透明化、审批范围最小化,营造最优办学环境。推动公费师范生培养与职教发展相衔接,落实贫困职教学子补助计划,扩大职教招生规模,落实普职1:1分流。
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积极发展产业急需的重点专业,培育一批精品课程和教材。鼓励本市企业、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深度参与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授课、实习实训等工作,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联合重点企业开展线上培训,构建“互联网+培训”技术支撑体系,打造优质网络培训平台,扩大培训政策惠及面,持续助力企业发展。
鼓励社会广泛参与。探索推进职业院校所有制改革,鼓励行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以多种要素参与职业教育,支持成人教育发展。促进本地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立教育实践和培训基地,鼓励校企合作开办“校中厂”,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推进职业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技能培训有效衔接,引导企业与高校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布局,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打造专业教师队伍。积极引进优质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优化年龄、学历结构,实现高中教师本科学历比例达到100%;初中教师本科学历比例达到90%,小学教师大专学历比例达到95%。开展教师教育教学与操作技能培训、竞赛和学习观摩,培养骨干教师600名,名师团队20个。提高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委培师范生规模,每年定向委培200人以上。继续开启高中教师引进绿色通道,建立更有吸引力的招教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优化教师结构布局。加强“双师型”“一体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补强薄弱地区教师队伍弱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力。
提高教师待遇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一线教师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教师奖助机制。提高农村教师乡村工作补助标准,建立符合乡村教师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投身乡村教育。鼓励职教教师开展科研创新,奖励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教师编制管理,严肃处理脱岗、“吃空饷”等行为。注重教师全过程管理,严格考核评价,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监督机制,严惩失德失范行为。着力营造社会尊师重教氛围,培育校园尊师重道文化。
5、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实验室建设推进教育数字基建和实验室建设,打造“互联网+”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
推进教育数字基建和实验室建设。加强校园网络化建设,打造智慧网络教室。深入推进宽带网络、优质资源和网络学习空间畅通行动,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中小学实验教学仪器装备更新,建立中小学实验教学及仪器网络管理平台,配齐配足中小学常规教学仪器。打造省市级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校2所,中小学网络联校一所,示范网络学习空间10个,完成6所学校实验室标准化建设。
打造“互联网+”教育生态。落实教育部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和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开展联校网教、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定期开展师生信息设备培训活动,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以信息技术普及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管理、提升教学效率。
第二十一章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资源供给,全面提高区域医疗设施的软硬件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构建面向全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稳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传染病疫情综合检测和风险预警,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为居民构建“公共卫生防火墙”。
构建“三位一体”公共卫生体系。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摆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构建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以综合大医院和传染病专科医院为疫情监测哨点和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的“三位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能力。加快完善卫生应急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重大地方疾病防治等公共卫生基础能力。加强卫生行政执法,完善卫生应急保障体系,提高预警预测和卫生应急防控能力。
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为重大疫情监测分析、防控救治等提供支撑,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实现传染病早期识别和及时预警。加快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实现全市预防接种无纸化。
2、提升医疗设施供给水平全面提升区域医疗设施水平,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安全、有效、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
提升区域医疗设施,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大综合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中医医院医养结合综合体。实施第二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临湘市精神病专科医院等改扩建项目,优化医疗办公条件、患者就医环境和就医体验。适度引进民营医院和外资医院,形成多元化、高质量、高效率办医格局。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持续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室建设力度,重点推进桃林、羊楼司、聂市、詹桥四个大型中心卫生院建设。
布局“数字化”医疗。加强外部资源对接,发展“互联网+”在线诊疗,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涵,让民众方便、快捷的获得省、市高端医疗资源。推进本地医疗服务数字化提升,开展智慧医院建设,以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建设居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3、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育和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软实力”。
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引育。坚持“引外”与“培内”相结合,“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薪酬分配机制,推进医务人员收入合法化、合理化、阳光化。完善医务人员、卫健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实行以绩效工资为导向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权益保障与宣传引导,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尊严和职业获得感,切实保障医务人员合法权益。
建设高水平医疗服务团队。大力开展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医药卫生优秀创新团队建设,打造特色优势学科。加强市各级医院与国内外重点医学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康复、临终关怀等薄弱领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明确政府职能,强化综合监管。建立符合临湘实际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落实公立医院人事管理、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内部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年度预算等经营管理自主权,实现公立医院管办分开。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全行业规范管理,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引导行业自律,统筹行政、法律、经济和信息多种手段,加强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
加强居民健康管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建立“临湘市健康管理中心”,以重点人群与重点疾病为切入点,逐步实现全民健康管理。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开展养生保健服务。
5、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以更好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简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按照方便就近、互惠互利的原则,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完善医养结合的政策机制,支持医务人员从事医养结合服务,全面提升我市医养结合服务水平。
第二十二章 构建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养老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建设智慧养老设施,扩大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
1、扩大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临湘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康养、政府兜底对象托养、候鸟式养老等多种功能,将其打造成为全省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样板机构。实施敬老院提质改造工程,新建1所中心敬老院,提质改造10所敬老院。加快城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新建一批统一规模、统一标准的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城区新开发楼盘、小区要同步规划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满足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以市社会福利中心、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农村敬老院为依托,为居家老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全日照料、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日常照料。
建立5G引领的智慧养老设施,实现全网互动、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合作共赢的多样化养老模式,构建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高质量养老服务能力。
2、创造宜居舒适的老年生活环境建设更加优化的适老居住环境、交通环境和生活服务环境,形成更加浓厚的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创造宜居舒适的老年生活环境。
建设老年宜居环境。推进老年人住宅适老化改造,支持适老化住宅建设,建设适老居住环境。加强城市公共设施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强对养老服务设施的安全隐患排查和监管,推进养老服务设施节能宜居改造,营造安全绿色便利的老年生活环境。加强对社区道路系统、休憩设施、标识系统的综合性无障碍改造,加强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工具的无障碍建设与改造,营造适老化出行环境。
丰富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发展老年教育,构建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大学“1+N”网络,开展养生保健、音乐舞蹈、琴棋书画等课程。繁荣老年文化,加强老年人精神关爱力度,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第二十三章 建立更加公平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努力形成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1、落实全民参保计划以“重宣传、保扩面、促征缴、严监管、优服务”为主线,落实全民参保计划。
优化养老保险服务。进一步提升养老保险服务质量,突破服务“堵点”、攻克监管“盲点”,确保养老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拓展养老保险业务网上经办范围,增加便民服务项目和渠道,为全民参保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开展养老保险政策宣传,提升全民参保意识。
落实全民工伤保险参保计划。加快推进应保尽保,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参保覆盖面。完善参保人员健康档案,预防监测特种作业人员职业病发病情况。加强工伤保险基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调查和稽核,确保工伤保险待遇规范支付。
建立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失业保险制度。加强对大规模失业的预防、调节和控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努力减少长期失业人员的数量,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加大失业保险扩面和征缴力度,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再就业平稳过渡。
2、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聚焦特殊群体和群众关切的核心问题,把握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不断提升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水平。
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和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各项制度,建立健全残疾人基本福利制度,完善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推进城乡低保标准统筹,确保全员应保尽保,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全面提升儿童福利服务保障水平。
规范社会福利公益事业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社会救助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精准施救水平。完善社会福利公益工作监管体系,规范慈善主体行为,推动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加强社会救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建流浪未成年儿童保护中心、若干公益性公墓、集中治丧场所、骨灰安置场所等。健全社会救助协调机制,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培育良好的福利公益氛围。加强福利和公益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积极宣传引导,吸引社会各界资源和力量投入公益事业,创造良好公益氛围。
专栏14 临湘市“十四五”时期社会民生领域重点项目
第六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美丽长江岸线第二十四章 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
全面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加强源头治理,倡导清洁生产,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强化扬尘污染管控,完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全力打造碧水蓝天最美临湘。
1、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降低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加快工业炉窑升级改造,重点推进水泥、陶瓷、无机化工等行业炉窑深度治理,加快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升级改造,对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执行特别排放限值要求,鼓励企业实施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加强“散乱污”企业整治,实行拉网式排查和清单式、网格化管理,分类实施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整改提升等措施,建立“散乱污”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坚决杜绝“散乱污”企业异地转移。强化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控,完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优化调整,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细化高污染燃料管控措施。加速推进滨江工业园沿江一公里园区化工企业退出工作,逐步关停工业园区外高污染企业。
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开展全市企业挥发性有机治理设施评估,对未达标的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全面提高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能力。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管,对加油站、储油库、沥青、涂装、建筑装饰、汽修、印刷包装、家具、浮标等重点行业进行严格监管,切实降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
强化机动车辆船舶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依据机动车和运输船舶管理规定,强制淘汰到期的老旧车辆和船舶。实施强制措施报废尾气排放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柴油货车和客运汽车,完善联合治限治超机制。淘汰高排放和服务年限超过15年的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
加大餐饮油烟污染整治力度。推进餐饮油烟综合整治,开展城区餐饮企业(门店)、企事业机关食堂油烟专项整治行动。建立餐饮业油烟长效监管机制,加强非经营性餐饮油烟治理,推行重污染天气紧急减排措施。
2、强化扬尘污染管控加强露天矿山、散装物料装卸、堆场综合整治力度,减少粉尘、扬尘等空气污染物排放,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快矿山复绿工作,坚决整治污染治理不合格的露天矿山。
推进施工工地扬尘综合防治,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制度和扬尘防治设施审查。加强道路扬尘管控,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对重点道路实行“路长制”管理,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扩大道路洒水范围。
3、完善大气环境监测监控网络推进工业园区空气质量监测小微站建设,建成以城区空气质量自动站为基础,工业园区小微站为补充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颗粒物监测网络,建立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平台,加强施工工地、机动车、储油库、加油站和重点企业等重点污染源监测监控,强化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真实有效。
第二十五章 提升水环境质量以工业、生活用水污染防治为核心,深入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严格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综合提升我市水环境质量,打造绿水长流的湘北城市。
1、严格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依法划定水源地保护区,采取设置标志和隔离网、取缔关闭排污口、划定畜禽养殖禁区、扩大水源涵养林和人工湿地面积等措施,严格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在龙源水库、团湾水库等重点区域建立水源地保护区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地下水实时监测系统,提升水源地水质实时在线监测能力。着力推进水源地规范化管理,严格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
2、加大工业水污染防治力度严格管控工业水污染,实现工业集聚区污水全部集中收集、集中处理、集中排放,推行废水输送明管化,严格管控废水输送过程污染。推进重点工业区域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升级,实现工业园区、矿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完善重点企业污水处理设备,推动水污染重点行业处理设备清洁化改造。加强重点企业、重点污染源监管力度,全面排查、严厉打击水污染严重的“散乱污”企业,严格排污口设置。坚决取缔水污染设备不达标企业,严格管控河流内洗砂洗矿污染,在重点排污企业安装水排放实时监测设备和在线监控设备,建立完善的水污染管理档案,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
3、强化城镇生活水污染治理以城镇污水整治和雨污分流改造为重点,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和监测体系,扩大乡镇截污管网覆盖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开展河、港、沟、渠疏浚与修复,合理连通水系,建立植草沟、绿化隔离带,全面整治生活污水。全面完成城市雨污分流系统建设,加快旧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管线修复,实现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完善城区污水处理设施,保证设施正常运行、稳定达标排放。
4、高标准优化农村水环境深入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扩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面,妥善处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水。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推动城区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在远离城镇的村庄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开展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加快推进江南镇和长塘镇片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工程,强化“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严格管控养殖业水污染,推进养殖场粪便污水贮存、处理综合利用设施建设,严控江河湖库等天然水域投肥投饵养殖,强化养殖尾水处理。推广节水灌溉、节水饲养、精准饲养等农业节水技术,控制农业用水总量。
第二十六章 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从防、控、治关键环节入手,综合施策,健全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
1、加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强化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快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排查,分级分类治理受污染耕地,开展农田灌溉水质监测,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设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完善被污染场地基础数据库和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腾退土地污染风险管控和企业拆除活动的环境监管,严格管控城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加强未利用土地土壤污染防控力度,开展未利用土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评估,加大在未利用土地非法排污、倾倒有害物的巡查力度,强化矿产开采活动污染未利用土地防控。加强重点行业土壤污染防控力度,严格控制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涉化、涉重、涉危生产企业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加大偷排漏排巡查力度,推进土壤污染重点企业综合整治。
2、有序实施土壤修复应用科学方法推进农用地、化工场地、矿区场地等受污染土壤修复工作。开展低、中度污染农田土壤集中治理,防止土壤二次污染。推进工业园区化工企业退出后土壤污染评估修复工作,开展原化学农药厂、安达化工有限公司污染场地综合修复。加快桃林铅锌矿区原刘家坪铅锌冶炼厂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有序推进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二期工程。
3、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垃圾处理率,贯彻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理念,安全处置各类危险废物,不断提高固体废物处置能力。
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建立户、村、镇、市四位一体的农村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处置系统,统筹建设城乡垃圾转运站,按照“一村一点”、“一镇一站”建设乡镇垃圾回收中心,推进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
完善工业、农业固体垃圾处理体系。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等固体废物处置体系,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建筑垃圾、矿尾砂、采矿矿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安全处置危险废物。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危险废物的收运和处理,建设医疗废物、工业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系统,对危险废物实施信息化监控,严格要求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废物,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农作物秸秆燃料化、肥料化利用,推广秸秆燃料化综合利用技术和堆肥技术,采取秸秆固化、碳化、气化、发酵等方式,将秸秆转化为优质、洁净的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
第二十七章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巩固长江岸线建设成果,推进生态修复工作,建设独具临湘特色的最美长江岸线。
1、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地的监督管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统筹设置非保护性采伐区,以国有林场为核心,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丰富保护区内植被种类,建设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沿江沿河防护林带、生态廊道景观带、生态屏障带。
加强湖泊管理保护。严格湖泊水域空间管控,强化湖泊岸线管理,控制开发利用强度,最大程度保持湖泊岸线自然形态。积极推进黄盖湖“水质良好湖泊”保护项目申报,整治围垦湖泊和圈占湖泊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建立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健全湖泊保护机制。持续推进黄盖湖禁渔和长江禁捕。
2、建设美丽长江岸线严格落实《长江岸线临湘段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加强长江干线临湘段非法码头整治,推进滨水绿地等生态缓冲带建设。充分挖掘岸线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人文资源,以江南镇为核心,打造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的“大美湖区”。围绕油菜花、荷花、紫薇花、紫云英勾画四大花海基地,依托冶湖、洋溪湖、天鹅湖、小脚湖等建设野钓基地、水上高尔夫等商务型旅游休闲水域,开发临湘塔、白马矶、鸭栏孙权水军训练旧址、华国锋防汛旧址等沿江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具有临湘特色的文化景观带,实现最美岸线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3、加快推进生态修复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基本原则,加快推进生态修复工作。
强化水环境修复。加快实施退田还湖还湿、退渔还湖,开展长江水生物重要栖息地修复工作,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加强湖泊水生生物保护。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黄盖湖、冶湖、涓田湖水质富营养化问题,降低龙源水库总氮含量,加快恢复沿河环湖湿地生态系统,确保湿地保护率维持在72%以上。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围绕坦渡河-源潭河中下游、游港河中下游等重点片区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在重要水源地周围营造植物保护带,提高林草水源涵养能力。补充设置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开展全市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
第二十八章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坚持市场导向和依法治理原则,健全环境治理责任体系,完善环境监管、市场体系和信用体系。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紧密衔接。形成导向清晰、监管有力、多元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健全环境治理责任体系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为关键,健全生态环境政府领导责任。以深化企业主体作用为根本,强化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以更好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为支撑,推进环境治理全民行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企业自治良性互动。
2、完善环境治理监管体系压紧各部门监管责任,整合相关部门执法队伍,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推进环境大数据平台、环境管理协同平台和环境辅助决策平台建设。加快环境监督管理体系、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和环境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3、深化环境治理市场体系加快形成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环境治理市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壮大环境治理力量。建立合理的价格收费机制,创新各类环保投融资方式,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全面激活城市环境治理能力。
4、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信用体系完善政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功能,公开环境治理政务失信记录。健全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依据结果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建立排污企业黑名单,将违规企业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夯实企业现代化环境治理基础。
专栏15 临湘市“十四五”生态环保领域重点项目
第七篇强化保障措施 凝心聚力共绘发展蓝图第二十九章 构建科学人才梯队
深入构建科学人才梯队,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原则,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人才体系,营造人才辈出的发展环境,夯实人才工程基础保障,努力把临湘建设成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区域性人才高地。
建设创新人才体系。以“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态度吸引行业领军人物和核心人才,建立临湘市外部专家库,切实解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难题。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优秀管理人才、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大力聚集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强专业人才自主培养力度,提升专业人才水平和供应量。
营造人才辈出的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创新技术、技能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加大对优秀人才的激励力度,支持企业实行内部高技能人才津贴制度,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建立健全涵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法律保障体系,依法保护薪金、奖金、股权和其他财产等各项合法收入。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创新、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能力、贡献等进行科学评价。实施人才安居乐业工程,制定科学的安家、税收、亲属就业、子女教育等人才引进支持政策,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夯实人才工程基础保障。设立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全市各行业人才引进工作。建立全市统一的人才数据库,密切跟踪人才发展动向,确保人才政策有序执行,制定实施人才粘度计划,保障人才引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第三十章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决推进思想认识转变升级,建立“从产业发展需求出发,为企业发展着想”的新思维、新理念,系统提升社会配套设施水平,全面优化政策环境,着力构建良好资本环境,切实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围绕产业创新升级的切实需要,以工业园区为突破口,建立更加灵活的专业化组织、干部队伍和考核激励机制,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打造中部地区一流的营商环境。
创新组织建设。针对特色消费产业、临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建立专业化的产业服务机构。加大招商服务队伍的培训力度,采取挂职锻炼等方式,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充分借力外脑,围绕“招商—项目落地—运营管理”各个阶段提供专业化持续性服务,促进区域产业升级。
创新干部队伍建设形式。实施更加灵活的干部聘任制度,坚持能者上,庸者下,优先使用有创新能力、有拼搏精神的干部,以体制机制创新赋予年轻干部更大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通过外部聘任等方式,充分发挥外部专业力量的作用。优化干部培训工作,加强与上海、南京、长沙、岳阳等地区的人员和信息交流,提升干部队伍的总体素质,培养一支更具活力,能打仗、打胜仗的临湘干部队伍。
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更加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探索社会化人才引进机制、以考核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提升公务员队伍的组织效率。
第三十一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临湘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市未来五年发展的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必须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规划分工落实,以科学规划统筹资金、人员投入,切实加强实施监督评估,确保规划高效实施。
1、强化规划分工落实加强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的制度建设,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
完善规划体系。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产业规划、专项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加强规划衔接。强化本规划作为制定专项规划、空间规划、镇村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专项规划和空间规划要切实贯彻本规划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特别要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资源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分解目标任务。分解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要按照本规划明确的目标和任务,确定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
2、科学统筹资金投入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市宏观调控政策,加强项目支撑和资金统筹,确保规划落地。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在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新型和传统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生态环保、农村农业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优化重大项目布局,加强项目实施管理。
统筹资金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和乡村振兴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进一步统筹、规范、透明使用财政资金,提高政府投资的引导力和带动力,积极鼓励社会投资。
3、加强实施监督评估依法开展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强化动态管理,努力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
加强规划实施评估。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评估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创新评估方式,探索开展年度评估,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
动员全社会参与。加强规划宣传,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公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各级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