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暨202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市十八届人大四次
会 议 文 件(二十九)
关于临湘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4年12月19日在临湘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刘 辉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就临湘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2024年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压力增大、国内发展困难的复杂严峻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人民攻坚克难、沉着应对,围绕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任务,紧紧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坚持“1376”总体思路,加快构建“一主一特”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三区四市五个新格局”,全市经济发展保持稳定总体向好,民生质量持续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增长7%、10%、2%、11%、7.7%、4.5%、6%。
(一)一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经济复苏持续向好
一是工业发展稳步前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39家,预计全年规模工业总产值433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可达10%。高新区预计全年可完成技工贸总收入304.43亿元,同比增长16.89%;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63.72亿元,同比增长13%;主导产业营业收入258.76亿元,同比增长11.6%。绿色化工产业园驰兴等12个项目已竣工投产。高新区5238亩工业用地扩区成功获批,扩片工作已经省各委厅同意,正在走办文程序。二是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截止目前,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达104.30亿元,增长7.1%,完成商贸企业入规12家。出口额完成4656.8万美元,外贸业绩破零企业5家,外贸主体达16家。成功举办2024第二届“临湘浮标杯”、双11金秋垂钓大赛等29场,线上线下包括餐饮、景区、休闲等方面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临湘浮标产业被央视共和国巡礼湖南篇章特别报道;三湾园区已入驻电商物流企业103家,成功创建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三是农业产量稳产达效。完成粮食播种84.8万亩,总产量35.39万吨左右。2023年3.7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截止目前,全市生猪存栏39.00万头,出栏生猪40.00万头;牛存栏2.6万头、出栏0.76万头;羊存栏3.99万只、出栏2.70万只;家禽存笼190.24万羽、出笼180.75万羽。水产养殖生产面积10万亩,出产水产品3.6万吨。完成了油茶新造16000亩,油茶低改9200亩的计划任务。
(二)一年来,我们抢抓政策机遇补短板,投资后劲愈发强劲
一是千方百计稳投资。年初,举行了岳阳市首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福氢含氟新材料项目开工仪式,总投资143.3亿元。加快打造钓具全产业链,投资10亿元的吉成户外休闲产业城等5个项目开工建设。截止目前,全市共争取到位各类上级资金60.68亿元,占全年65亿元目标任务的93.36%,其中竞争性资金27.66亿元,占29亿元竞争性资金目标任务的 95.4%,预计可完成全年目标。59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6.37亿元,2023年13个增发国债项目,到位资金5.048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4.05亿元,预计12月31日可全部竣工。二是抢抓政策扩消费。举办“2024年货节”、“农行商超消费券派送”等活动,发放补贴300万元,带动消费7000多万元以上。积极开展“两重”、“两新”送解优专项行动,支持55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其中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44个,17个项目纳入国家工信部确定的第一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储备项目备选名单。深入推进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汽车完成以旧换新200台,报废回收726台,带动效益增长20%以上,家电销售同比增长40%以上。三是全力以赴招项目。截至目前,全市新签约项目53个,总投资额299.1亿元,开工项目27个,竣工项目14个。新引进2亿元以上项目22个,新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1个,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项目2个。
(三)一年来,我们统筹城乡协调促发展,人居环境日益改善
一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了市委前桃源巷下水道清淤及长五东路下水道改造工程,修复了城区破损坑洼路面1700平方米;对城区路灯照明智能控制系统2G升4G升级改造;完成16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聂市、詹桥、桃林、白羊田等乡镇污水管网修复改造,对17处农村供水管网进行了提质改造,完成35千伏定羊线的投产,完成1320个户厕和6座公厕改造指标。二是乡村振兴进一步巩固。截至目前,我市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成交金额4118.8万元,溢价624万元,溢价部分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78.2万元。引导全市农村土地流转32.27万亩,规模1000亩以上的土地流转示范点17个。与洪湖初步达成小龙虾、黄桃、茶叶等农产品种养供销及助农直播共享分流合作意向,培育“助农直播大使品姐”“承志书记”等一批本土助农主播,今年以来,开展党建引领助农直播100多场次,销售粮油、竹制品、茶叶、艾灸、豆制品等农特产品1000多万元。三是城乡融合进一步深化。完成了临湘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项目、竹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竹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项目申报入库;新引进钓竿、线组、浮标、小配件、包装企业共11家,入驻三湾园区。竹木家居产业吸纳带动羊楼司镇及周边群众就业2.7万人,浮标产业带动路南片区3.5万人就业。
(四)一年来,我们秉持绿色发展不动摇,生态优势大幅彰显
一是积极推进双碳行动。与国有碳汇公司完成林业碳汇签约;与三家优选的光伏企业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其中浙江富家公司的公共屋顶光伏项目已开始实施,截止10月底,我市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容量已突破18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达到28万千瓦,预计超额完成2025年30万千瓦的目标任务。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6.9%,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完成窑炉提质改造,PM、SO2、NOx排放浓度降低至20、30、150mg/m3,每年约削减排放氮氧化物172.8吨,较2023年碳排放强度下降。二是全面攻坚污染防治。完成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的 30 件信访件并销号;2024年临湘市“洞庭清波”、“夏季攻势”任务共56项均按时序推进。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三类水质标准,水环境质量全省排名前进38位。三是强化污染源头管控。对临湘范围内耕地周边5公里内纳入了土壤污染重点监管的企业进行排查,共计排查出27家企业,其中在产企业12家,关停企业15家;加强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源头管控,切实加强节能审查,有效杜绝了“两高”项目上马。
(五)一年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赋动能,市场活力竞相迸发
一是营造“高质量”营商环境。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五会”大厅,大幅压缩窗口数量至112个、精简窗口类别至11类;大力推行“刷脸办”、“断点续办”,减少60%以上材料、40%以上环节;搭建了全省首个“智慧审管”一体化平台,打通“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等平台数据链路,办事环节、办理时限平均精简30%以上;全省率先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对赋权事项实行极简办理,减少申报材料122个,增加容缺受理材料26个,从企业入园到项目投产运营时间平均压缩70%以上;二是打造“轻负荷”产业园区。降低企业水电气成本,核准园区用水价格2.5元/吨、蒸汽248元/立方,燃气12月底通气后平均价格在3元/立方以下,探索开展高新区源网荷储试点改革工作;采用中长期制造业贷款、设备更新、税收、金融支持等政策激励,为企业疏堵点、解难点、消痛点。三是创新“专精特”企业发展。2024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家,超过历年累计数量;培育上云企业324家、上平台企业100家、智能制造企业7家;1家企业入选全省数字新基建“100个标志性项目”。我市钓具(浮标)产业成功通过2024年湖南省特色产业集群决赛;三湘化工“焦亚硫酸钠等无机盐绿色智能生产现场监测”获评湖南省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场景。
(六)一年来,我们兜稳社会发展基本盘,民生保障不断深化
一是民生实事高效办结。2024年临湘市承办的30件省级、岳阳市级、本级实事已全部完成。积极推进三代社保卡换发和社保卡多领域的应用。采取上门服务、扫码采数等方式,换发三代社保卡1.2万余张。二是社会保障日益健全。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274414人,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7427万元;失业保险参保19451人,新增参保人数836人;工伤保险参保单位686个,参保人数41052人;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98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38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56人,开展培训班12期,培训学员564人。三是社会大局安全稳定。截至目前,全市信访总量同比下降41.8%,受理率和办结率均为100%。全市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3.3%,交通事故处置数、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35.7%、37.5%,防火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汛等工作,均做到了应对快、零伤亡,获得了上级好评。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2024年全市经济基本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社会大局相对稳定。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下,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一些矛盾和困难依然存在,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仍需不懈努力。一是经济体量较小。二是产业支撑作用不强。三是民生保障还有差距。四是债务偿还能力较弱。
三、关于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岳阳市委市政府和临湘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新动能新优势,增强经营主体活力,稳定市场预期,增强社会信心,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奋力打造“三区四市五个新格局”!初步确定2025年临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
2.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
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5.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增长4%以上;
7.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税收收入增长4%以上;
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5%、5.5%。
围绕以上目标任务,我们必须扎实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产业提质增效,推动经济增长再突破
一是做好“招”字文章,提升产业广度。围绕“一主一特”产业体系,开展“以商招商”“链式招商”,力争引进百亿级项目 1 个,化工、钓具(浮标)产业年内各引进项目15个以上,其余各产业引进项目2个以上。充分发挥苏州福氢、利尔化工、双阳高科等已落地项目作用,积极对接配套上下游链条企业,激活产业集聚效应,重点承接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配套产业项目。积极向省协调,争取将国内外知名的竹木加工龙头企业优先落户。集中优势培育统筹兼顾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精准招引一批链条对口项目,不断补链、延链、强链、升链。
二是做好“减”字文章,提升产业适度。着力“改革赋能”,减轻园区负担,将降低成本作为园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持续深化水、电、蒸汽、天然气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机制改革,启动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最大限度地降低园区企业的用电成本。加紧建设安环和基础配套项目,力争重大安全风险防控项目、工业污水管网项目完成竣工验收,天然气尽快实现供气,特勤消防站、危化品停车场等项目尽快投入使用,为企业顺利投产赢得时间。
三是做好“创”字文章,提升产业深度。帮助企业持续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加快推进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44个设备更新项目建设。用好用活创新引领激励政策,持续抓好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支持企业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二)聚焦发展后劲提升,推动有效投资再发力
一是突出项目引领,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进浙江大如生物连续流中试基地、鑫宇盛新材料、北京安耐吉、双阳高科二期等重大项目的签约落地。围绕产业、园区、民生、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搜集整理2025年重大项目建设计划,按程序报市政府、人大、市委审议通过后,严格按照市级领导联点和“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一个重点项目、一位市级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名责任人员、一套工作方案、一支工作队伍)等“六个一”运作模式推进项目建设。
二是全力争资争项,夯实要素保障。力争完成争资争项 70 亿元以上争资任务,其中竞争性资金 30 亿元、专项债 16亿元。抓住“十五五”规划编制有利时机,精准储备一批打基础、谋长远的重大项目进入省、市重大项目库,并提前组织实施;紧盯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按照每条政策不低于5个项目的标准,精心储备包装申报一批项目,确保有政策就有项目对接。对重大项目资金的争取,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亲自攻关;坚持大小项目都争、大小金额都要、部门镇街都抓的原则,确保一条口子不放、一个项目不失、一分资金不漏。
三是全面挖掘潜能,强化财源征管。积极推动企业“小升规”,做到应入尽入,力争全年完成“四上”企业入规100家以上。多方筹集化债资金,用好中央十万亿化债资金政策,加快平台公司转型升级,加快闲置资源、资产盘活,用好用活特许经营权,不断增强平台公司“造血”功能。紧盯17个税收挖潜增收领域,加强电商物流、浮标钓具、竹木加工、成品油等行业税源监控,拓宽财税增收渠道,确保各项税费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三)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能级再提升
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小管委会+大公司”运行管理机制改革,推动兴湘公司实体化运行、市场化运作,力争实现园区自负盈亏、滚动发展。持续深化供销改革,继续推进村级供销合作社建设,打造示范社5家,形成临湘特色的创建经验,力争进入岳阳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综合绩效考核先进行列。积极探索不动产登记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农村不动产“三权”登记工作,实现农村不动产登记工作常态化。
二是创新创优企业培育。由政府进行主导,与高校建立阶段性产学研合作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力度,力争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研发平台方面实现零的突破。计划财政科技支出1亿,全社会研发投入增12%以上,技术合同额60亿,建3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高新产业增加值占GDP 22%。创新市职业中专与湖南化工职院“3+2”合作办学模式,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全力推动浮标产业建成国家级特色集群,引导绿色化工产业中的新投产企业申报制造强省等重大产业项目5个。
三是构建卓越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切入点,靶向解决行政权力运行中的难点、堵点。纵深推进“就近办”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窗、只跑一次路。紧贴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全面推行“带方案项目审批”“惠企政策免申报免审批”“特事特办”“容缺受理”“上门服务”“延时服务”等便利措施,制定并实施更加精准、高效、有感的惠企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企业成长沃土。
(四)聚焦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品质再改善
一是创优产业融合。加速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临湘钓具浮标特色产业,按照“一链三业”融合促进,做大第一产业,发展芦苇、芭茅种植区面积超1万亩;做强第二产业,引导浮标(钓具)企业集群发展,引进钓具、体育用品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做好第三产业,持续在全市各镇举办垂钓赛事,进一步放大品牌效益,扩大消费。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巩固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畅通市、镇、村三级物流体系,降低物流运输成本,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力争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8%,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79%,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明显提高。
三是做强生态优势。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碧水、蓝天、净土。推进碳达峰重大改革试点和重大政策举措落实落地,积极争取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力争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加速光伏项目推进,大力引进民间社会具备资质实力的企业投资建设充电桩项目,加快推进城区、乡镇、景区等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
(五)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经济再升级
一是扛稳粮食主体责任。坚决守住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这一红线,持续开展“一把手抓粮”竞赛活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坚守84.6万亩红线,年产量稳固在35.1万吨之上。指导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有序开展,强势推进33.4万亩土地流转,实现2万亩农田整合升级,并集约种植2万亩优质单一水稻品种;同时,加速2万亩竹林流转进程,完成5万亩低效竹林改造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能。
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推动在政府投资项目领域推广以工代赈,为项目属地群众提供务工岗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电商直播等多元化业态,拓宽产业致富空间,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三是深化乡村振兴成效。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计划”,鼓励并支持村集体盘活闲置资产资源,激发乡村经济活力,实现集体经济薄弱村动态清零。全面推进村级债务化解三年攻坚行动,坚决遏制新增债务,采取“三个一批”措施分类消化存量债务。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物流、水库除险加固等基础设施建设。
(六)聚焦社会民生保障,推动民生福祉再改善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和相关民政对象救助标准,进一步完善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实现社会救助扩围、提质、增效,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落实企业稳就业、保用工支持措施。持续提升职工医保参保比例,平稳推进职工医保门诊统筹,提升医保公共服务质量。
二是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稳步推进功能教室、智慧教学等提升教学条件改善。尽快启动中医院改扩建项目,确保临湘市县域医共体建设5000万项目用出实效。积极争取5000万元国家重点学科分中心建设项目。加速推进桃林铅锌矿独立工矿区避险安置小区中心医院(桃林镇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确保项目高效有序进行。
三是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对重点隐患、重大风险、重点区域实行分级分类挂牌督办、挂账整改,实现“发生一起事故,歼灭一类(批)隐患,完善一类(批)制度”。统筹发展安全双重任务,扎实做好主责主业和优化营商环境等各项工作,依法严打各类影响营商环境的违法犯罪活动,最大限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将12315打造成为“永不打烊”的维权和监管平台,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各位代表!战鼓声声催征急,发力奋进正当时。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将是更具考验、挑战和“里程碑”意义之年,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责任意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本情怀、“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拼搏精神,为推动临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续力打造“三区四市五个新格局”不懈奋斗!
临湘市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