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题调研组
根据市委统一安排,市教育课题调研组于4月中下旬深入全市14所中小学及市直相关单位,进行实地走访,开展专题座谈,听取了部分学生家长、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大多数市级老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并赴汨罗、华容等兄弟县(市)了解教育发展情况。综合调研情况,我们对目前全市教育发展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中学32所(市直10所、乡镇22所),乡镇中心小学和教学点85所,在校学生60323人(普高8392人、职业学校6186人、初中14969人、小学30776人);在职教职工3839人,离退休教职工1883人。全市共110所幼儿园(公办8所、民办102所),在园幼儿15942人。
二、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市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周边县市相比,同广大市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市教育已处于相对落后位置。很多干部群众大声疾呼:临湘教育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果不立即研究解决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将愧对五十三万临湘人民!
1、硬件建设落后
我市教育硬件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13年来,临湘一完小只新建了一幢不到3000㎡的综合楼。5年来,临湘一中仅新建了一个7000㎡田径场。据市教育局统计,我市近三年学校建设资金投入不到6000万元(校安工程1500万、教育自筹1500万,幼儿园及其他2519万)。而华容县2012年一年就投入4336万元,完成了全县20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和5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华容城区的马鞍山实验学校原来是一所占地不到16亩的村办小学,学校只有130多名学生和一栋6间教室的破旧教学楼。为缓解县城学生多、校园窄、班额大的矛盾,华容县委县政府投入3000万元将马鞍山学校建成了占地30亩,建筑面积11000㎡,现代教学设备齐全的标准化完全小学,全校30个教学班,标准班额45人。学生学习环境舒适,个性发展空间广阔。
投入不足使得我市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周边县(市),直接导致我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问题愈演愈烈。据统计,城区小学平均班额为75人(国家标准40-45人),城区初中平均班额为67人(国家标准45-50人)。其中,校舍面积仅9000㎡的临湘一完小竟容纳了4000多名学生,学校平均班额为90人,有一个班竟达97人之多。在一小,课桌摆上老师讲台,抵住教室后门,教师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学生出教室被迫从课桌底下爬行的现象比比皆是。
2、素质教育滞后
三所高中竞争,临湘教育品牌难凸显。
我市三所普通高中,二中是湖南省十一所省属示范高中之一,一中、五中为岳阳市示范高中。据调查,近年来,我市年均初中毕业生在3600人左右。若按普职比例1:1分流,每校高一新生应在600人左右,而我市三所高中高一学生实际却突破了2900人(一中1100人、二中950人、五中890人),平均超过了950人。我市普职学生入学比例严重失衡这一现实说明:每年有1100名不适宜读普高的学生被硬拉进了普通高中。其实,各校校长也深知这样拔苗助长的后果。但由于学校经费渠道狭窄,财政投入难到位,除了不断举债(一中2360万、二中4600万、五中1995万),学生的学杂费便成了主要收入来源。于是,每年秋季开学前夕,我市三所普高就开展生源大战,竞相以降低录取分数等方式引诱学生到本校就读,重点校“择校生”收费标准也一再下降,一大批中考总分仅200多分(共10门,历史政治各按80%、生物按60%、体育按30%计入总分,平均不到30分)的初中毕业生都被招进了我们的省、市示范高中。对于这种饮鸩止渴式的招生,不少市级老领导忧心忡忡:照这样搞下去,临湘教育迟早要办垮!2010年,二中、五中就因学生文化成绩太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率未达95%、85%)而被省、市停牌,至今仍未通过复牌评估。特别是省属示范高中临湘二中,这是临湘人民通过近二十年苦心经营才夺得的金字招牌,如被摘牌,其后果将不堪设想(省政府将对市政府教育工作及市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实绩实行一票否决,摘牌引起的社会震荡临湘各界更是无法承受)!
队伍结构不优,学科教育教学难开展。
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老化。据统计,全市小学教师50岁以上的969人,占57%,其中,71个村级教学点85名教师中50岁以上的81人,占95.3%。专业结构不科学。目前,我市中小学缺乏各类学科专业教师369名,占教师总数的9.6%。在我市乡镇中学,小学教师被拔高教初中,专业教师被改教另外专业,跨水平、跨学科教学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我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科教学整体质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学校过度行政化。中学校级行政班子膨胀,有的学校在册行政人员近20人,许多教学尖子、业务精英向行政岗位逆向流动,客观上造成了师资浪费,加剧了学科教师短缺,导致一线教师人心不平、不稳。
职业教育乏力,新一代市民素质难提高。
目前,我市职业中专离“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挂牌后每年可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000万元)的发展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承担为建设小康临湘培养新型工人、农民的重任。一是学生数量少。除去校外实习、实训学生,实际在校就读仅803人,办学规模远远达不到国家要求(在校生3000人以上)。二是投入不到位,负债多(1900多万),职教中心名不副实,没有做到“干部培训进党校、人才培训进中心”。三是专业教师紧缺。
3、教育管理走样。
坚持教育理念缺乏韧劲。
1998年、1999年,在全市财政收入不到1亿元的条件下,我市先后获得全省教育“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依法保障教育工作先进县(市)的光荣称号。但是,近年来,我市在坚持教育发展理念上却出现了动摇和反复,临湘教育一次又一次丧失了资源优化、提质发展的良机。如关于预留城区高中发展空间问题,教育部门本来提出了种种设想,最终都因为各种现实利益的冲击而不了了之。五中周边因荒山多,开发成本偏高,学校发展空间才得以保全。又如在中学校长的选拔上,教育主管部门往往过于看上级领导脸色行事,将一批教学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对教育一知半解的人推上了学校负责人岗位。一些校长只唯上、不唯实,业务上难以服众,管理上以权压人,不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学校管理越来越接近于世俗的行政管理。教育自身的科学性、专业性流失殆尽。
强化教育考核缺乏狠劲。
上级的教育工作考核十分严厉。2010年,省教育“两项”(教育工作及实绩)督导评估考核组仅仅因我市人事局违规收取教师人事代理费,就报省领导同意,撤销了我市评估考核合格县(市)的称号(后已恢复)。兄弟县(市)的教育考核也十分到位。汨罗市30年如一日,坚持强化党政教育督导评估和素质教育目标管理。每年,汨罗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都要联合下发《汨罗市乡镇党政教育工作目标管理方案》,对乡镇及其党政主职进行严格的督导评估,评估结果与市级三个文明建设评比、党政干部政绩考核、晋职晋级挂钩,大大增强了地方党政负责人关心教育、发展教育的内驱力。实现了市、(教育)局、校、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整合壮大了教育正能量。
反观我市,虽然坚持了议教制度,但没有完善领导联校制度,没有坚持督学与督政并举。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1000分,教育仅占10分(2012年数据),这使得教育在乡镇政府工作中的实际地位过低,尊师重教停留在口头上。调查走访中,一名中学校长告诉我们:镇政府去年一年对教育的直接资金支持表现为教师节给学校拔款3000元!另外,我市虽然出台了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的相关文件,但在文件的执行和督查考核上力度不大。涉教各部门对教育索取多、关爱少。以收代法、以罚代法现象较严重。如合格学校建设中就存在手续费用偏高(超过总工程款的30%)、办理时间偏长的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存在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合理及执行不力的现象。如高中学校招生,除划片招生外,省重点的临湘二中竟然要为市重点的临湘一中让路。招生管理上失之于松、失之于宽,客观上也为教育内耗推波助澜。
争取教育资金缺乏巧劲。
实际上,近年,上级面向县(市)的教育项目、教育资金并不太少。教育主管部门却没有抓住机会,包装项目,对事关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大局的关键点进行必要的筹划、扩建。如城西的长城小学发展空间比较充足(总面积12亩,西南侧面空地10多亩)。几年来,就没有得到应有关注和适度建设,教育设施处于半闲置状态(在校生仅137人)。而学校周边1800名适龄儿童中却有1300人挤在一完小就读。同为城区小学,一边是资源紧缺,另一边是相对浪费,两相对比,极具戏剧性。
我市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是公共教育服务供应不足的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提高我市教育发展水平、提升教育社会美誉度、提高市民群众幸福指数,就必须重视教育的提质建设和健康发展。
三、对策建议
1、紧盯一大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牢固树立教育民生理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不动摇,立德树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实施二项工程,高效配置教育资源。
布局调整工程
要搞好规划,分步实施。
第一步调整小学布局。在城区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各布局一所条件相当的完全小学(城东二完小、城南实验学校、城北一完小、城中三完小,城西五完小)。将城西的长城小学(隶属长安联校)改建成占地30亩(目前占地12亩,需向南侧、西侧征地18亩),可容纳2500名学生的市第五完全小学。现在应立即着手解决18亩学校建设用地,并投入1800万元新建1栋综合楼、2栋24间教室的教学楼及田径场、食堂、厕所等附属设施,确保2014年秋季开学正式投入使用。另外可考虑市三完小和城乡小学扩容,关键是要有发展空间。
第二步调整城区初中布局。投入1400万元,完成城南中学扩容提质,将城南中学改建成可容纳2000-2500名学生的市第三中学。2013年,投入200万元,完成学校南侧18亩建设用地征收、平整、建好围墙;2014年,投入1200万元,新建1栋综合楼、1栋24间教室的教学楼及相关附属设施。另外要对临湘七中校区旁的原垃圾填埋场(约8亩)进行规划,作为七中的发展预留。也可规划将五里中学改建成市直第四中学。
第三步撤并1所普高。主要是保一中、二中两块牌子。将现五中校区旁约200亩荒山征收,作为发展预留。建议按以下步骤实施:
首先,全力做好临湘二中复牌工作。一是量体瘦身,调整临湘二中招生数量,确保生源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二是优化师资,今后三年每年从绿色通道为临湘二中调配优质师范毕业生10名;三是加大投入,在财政投入上给予倾斜,足额预算教师绩效工资。其次,鉴于临湘一中缺乏发展空间的实际,考虑到高中长远发展需要,拟将临湘一中与临湘五中合并。目前,先按省市示范高中标准建大现临湘五中,待规模、条件和办学水平与临湘一中发展相适应后,再议合并工作,作五年规划:2013年,完成新临湘一中的规划设计及土地征收,2015年前完成硬件设施建设,2017年完成合并,新临湘一中挂牌,临湘五中自然消亡。同时要严格执行普职分流标准,保证职高生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优化高中教育发展格局,实现人才培养的阶梯性、多样性、战略性。
鼓劲提质工程
市委政府今年内召开一次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今后五至十年教育发展目标;连续三年开展“教育建设年”活动;大力宣传表彰尊师重教典型和优秀教师,扩大教育奖励基金奖励范围,提高奖励标准;进一步落实教师津补贴政策,提高教师待遇。
3、抓住三个重点,优化教育投入管理。
建立教育建设投入长效机制
严格城市建设配套费征收管理(教育计提部分做到专款专用),每年提取城市建设资金总额的10%—15%用于教育硬件建设;创新教育投、融资形式,可尝试在全市发行中长期教育建设债券,解决教育硬件建设的资金瓶颈;每年投入1000万用于教育设施设备建设添置和重点高中化债;每年开展教育专题“一事一议”解决教育实际困难(今年力争解决儒溪中学整体搬迁经费600-1000万元);鼓励教育部门向上争资,需市财政配套的全力配套,不搞空转。
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市委政府要学习汨罗经验,加大对乡镇(办事处)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力度,加大教育在各项管理考评中所占比重,每年召开一次乡镇(办事处)党政教育工作目标管理总结会;充实教育主管部门目标管理方案,将素质教育各类要求量化为教育部门工作的“刚性指标”;落实国务院《教育督导条例》,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强化学校债务管控机制。
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开展中学校长双竞(竞聘、竞选)试点;精简优化教育行政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4、解决四道难题,应对教育当务之急。
城区学校大班额难题。调整布局、就近入学、切块招生、抽签入座。
素质教育挂空档难题。严肃招生纪律、规范办学行为、加强职业教育、打造教育强校和特色学校。
教师队伍老化难题。完善教师招考机制、流程,教育部门要积极参与、主动配合,每年补充教师100-120名(含幼 师40名),同时,建立高中紧缺学科教师招录“绿色通道”,连续三年每年从全国六所重点师范院校补充优秀本科毕业生乃至研究生(国家免费培养的专业教师)20-25人到我市教育一线工作;政治、经济待遇向一线教师倾斜,打造“临湘名师”;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优秀青年教师下乡村支教。
临湘二中复牌,职业中专创牌难题。在布局调整中,集全市之力保住二中省重点牌子;切实支持职业中专挂“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牌子(保生源、加投入、补充专业教师)。
调研组成员:
组 长:廖祯祥(市政协主席、市委常委、市委宣传统战部长)
副组长:杨林彬(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肖阳光(市政府副市长)
成 员:李宗才(市政府办副主任、市民宗局局长)
朱琼波(市教育局局长)
何碧辉(市政协文教卫体委主任)
贺江涛(市纪委办公室主任)
方小猛(市教育局办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