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一季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一、2017年第一季度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收入方面:2017年3月底止,共完成财政总收入29290万元,同比增加3968万元,增长14.1%。
1、分类型:税收收入完成12390万元,同比减少1632万元,下降11.6%;非税收入完成16900万元,同比增加5254万元,增长45.1%。
2、分级次: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3305万元,同比增加5011万元,增长27.4%;上划省级收入完成1282万元,同比减少555万元,下降30.2%;上划中央收入完成4703万元,同比减少835万元,下降15.1%。
3、分部门:国税局完成6835万元,同比增加149万元,增长2.2%;地税局完成5922万元,同比减少1787万元,下降23.2%;财政局完成16533万元,同比增加5259万元,增长46.6%。
支出方面: 1-3月累计完成93747万元,同比增加7292万元,增长8.4%。其中支出增幅较大的主要是:住房保障支出完成1038万元,同比增加838万元,增长419%;节能环保支出完成2764万元,同比增加1952万元,增长240.4%;国土海洋气象支出完成312万元,同比增长180万元,增长136.4%;城乡社区支出完成2159万元,同比增长1214万元,增长128.5%;教育支出完成18711万元,同比增长3774万元,增长25.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34478万元,同比增长3385万元,增长10.9%。
二、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执行的主要特点
2017年3月止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执行情况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特点:
(一)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公共财政收入完成29290万元,预计进度为35%,增幅为14.1%。在整个区县中排名第六,在六县市中排名第三。就增幅来看,高于岳阳平均增幅11个百分点,高于县级平均增幅1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3305万元,增幅为27.4%。在整个区县中排名第四,在六县市中排名第一。就增幅来看,高于岳阳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高于县级平均增幅24个百分点。
(二)非税增幅快于税收收入,收入质量下滑。就全口径收入看,我市第一季度完成财政总收入29290万元,同比增加3624万元,增长14.1%,虽然总收入同比增加,但是我市完成非税收入16900万元,同比增长45.1%,非税收入的大量入库,导致收入质量较大幅度下降,比税收收入增幅高56.7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增幅-11.6%)。就税收收入来看,我市第一季度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完成12390万元,税收占比为42.3%,比上年同期下滑12.4个百分点(上年为54.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完成6405万元,税收占比为27.5%,比上年同期下滑8.8个百分点(上年为36.3%)
(三)财政支出整体增长,重点支出保障较好。全市共完成财政总支出113628万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累计完成93747万元,同比增加7292万元,增长8.4%。政府性基金支出19881万元,同比增长1095.5%。公共财政预算中民生支出84017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9.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478万元,同比增长10.9%;教育支出18711万元,同比增长25.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4593万元,同比下降2%;农林水事务支出4476万元,同比下降57.3%;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159万元,同比增长128.5%;交通运输支出282万元,同比下降89.5%.
三、工作建议
(一)依法加强收入征管,促进收入增长平稳。当好收入组织者,积极协调国、地两税加大收入征管力度,确保应收尽收,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一方面要做好重点税源企业以及“两园区”税收预测预报工作,另一方面,密切关注重点税源企业及“两园区”全年经营动态,确保在当前矿石行业全面整改,工业园全面停产的经济形势困境下如何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同时做大收入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做强财力,不断提高“三大比例”即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例、财政总收入中的税比和一般预算收入中的税比,切实做大做强财政。
(二)精准测算,强化保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精准测算,科学的编制本级收支预算,加快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审进度,并尽快分解细化部门专项资金,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建设,发挥财政资金效率。同时要强化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统筹力度,按政策要求收回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并且加快财政资金支出进度,及时下达预算指标,对于各部门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做到部门联动,快分解,快下达,为全市中心工作做好财力保障。
(三)加快支出进度,全力保障民生。进一步加快财政支出进度,特别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抓好精准脱贫、就业创收、居民增收、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完善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集中财力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领域倾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