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其它 > 市委党史研究室 > 临湘人物

马翀炜 云南大学教授

编稿时间: 2016-08-05 00:00 来源: 史志办 

马翀炜,男,汉族,1963年11月生,湖南临湘人。现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所所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类学与发展方面的研究。长期关注云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社会发展问题,在民族经济、民族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马翀炜教授在土家族地区、彝族地区做过田野调查。近十年来主要关注哈尼族/阿卡人的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发展等问题。除了长期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箐口村(云南大学哈尼族调查研究基地)及其周边从事田野调查外,还多次到泰国、老挝、缅甸、越南等国家的哈尼/阿卡人村寨开展长期的田野调查工作。

马翀炜教授2003年获硕士生指导教师资格,指导民俗学、民族经济学、少数民族艺术、民族文化产业及民族学硕士生近35名。2007年获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指导民族文化产业专业及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2名,其中5名同学已经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此外还指导了日本、韩国留学生各1名。

正在主持的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项目有:

1.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国家软实力提升研究”。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国际哈尼—阿卡社会文化调查”。

3.中国社科院项目“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

4.2015年云南省民族研究院重大课题:“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社区建设与发展研究”

迄今为止,已经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思想战线》、《开放时代》、《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西北师大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代表性学术论文有:

1.《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载《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2.《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解读——关于哈尼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人类学考察》,载《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3.《仪式嬗变与妇女角色——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苦扎扎”仪式的人类学考察》,载《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

4.《国家在场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中、老、泰、缅、越哈尼—阿卡人的节日考察》,载《世界民族》2013年第5期。

5.《民族节日的拟仿与政治意义的表达——中、缅、老边境地区“嘎汤帕”节的人类学考察》,载《开放时代》,2015年第2期。

6.《作为敞开多元生活世界方法的民族志》,载《思想战线》,2014年第6期。

7.《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常生活事象的脱域、入域与发展》,载《思想战线》,2012年第5期。

8.《跨境橡胶种植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影响——以中老边境两个哈尼族(阿卡人)村寨为例》,载《思想战线》2011年第3期。

9.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产业》,载《思想战线》,2010年第5期

10. 《文化产业与文化多样性》,载《思想战线》,2008年第1期。

11.《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理论反思》,载《思想战线》,2005年第3期。

12.《想象的真实的商品——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现代旅游》,载《思想战线》,2004年第4期。

13. 《身处国家边缘的发展困境——缅甸那多新寨考察》,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14. 《对泰国北部山区一次村民选举的人类学考察》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15.《乡村旅游与制度建构——以玉龙县美泉村旅游合作社为例》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6.《民族旅游的政治—经济分析》,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7.《从边疆、民族理解国家文化软实力》,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18.《世界遗产与民族国家认同》,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9.《民族文化遗产的国家认同价值》,载《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20.《文化安全的文化人类学分析》,载《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21.《文化品牌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载《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22.《村寨歌舞展演的路径选择——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歌舞展演的经济人类学考察》,载《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23.《何以“当大事”——双凤村丧葬个案的人类学分析》,载《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24.《传统的驻留方式——双凤村摆手堂及摆手舞的人类学考察》,载《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25.《人力资本的经济人类学分析》,载《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26.《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保护》,载《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27.《民族发展的文化基础》,载《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28.《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相关性》,载《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29.《文化力维度中的民族文化产业》,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30.《传统的保护与发明》,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1.《民族文化资本化论纲》,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2.《混搭:箐口村哈尼族服饰及其时尚》,载《学术探索》,2012年第2期。

33,《当前中国民族关系的特点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途径》,载《学术探索》,2009年第6期。

34.《众神狂欢与意义追寻——彝族阿细人驱火妖节日的人类学分析》,载《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第3期。

35.《对神话的另一种解释》,载《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第4期。

36.《制度要素与社会发展》,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37.《经济转型期的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符号》,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38.《难题求婚故事与爱列屈拉情结》,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39.《论中庸与狂狷》,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40.《人类学视野中的识宝传说》,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1.《旅游·故事·文化解释》,载《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42.《福寿来自何方——箐口村哈尼族“博热博扎”宗教仪式的人类学分析》,载《宗教与民族》,2007年。

43.《从社区秩序维护的村寨性整合到国民身份建构的族群性表达——泰国北部山区阿卡人“耶苦扎”考察》,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3年。

44.《哀牢山区哈尼族鱼塘的生态人类学分析——以元阳县全福庄为例》,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2年。

45.《从干塘子到阿着底——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个案研究》,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0年。

46.《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及意义——以云南省为例》,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9年。

47.《香格里拉“藏民家访”的文化解读》,载《思想战线》2016年第2期。

48.《祭龙:哈尼族“昂玛突”文化图式的跨界转喻》,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6辑,2015年3月。

49. 《规训之门与解构之道: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个案》,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3期。

50.《村寨主义的实证及意义——哈尼族的个案研究》,载《开放时代》2016年第1期。

四、学术著作

1.《民族文化资本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秋千架下——一个泰国北部阿卡人村寨的民族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3.《流动的橡胶——中老边境两个哈尼族/阿卡人村寨的经济交易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4.《在国家边缘:缅甸那多新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5. 《云南第一村:红塔区大营街的人类学考察》,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6. 《云海梯田里的寨子:云南省元阳县箐口村调查》(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7.《最后的蘑菇房:元阳县新街镇箐口村哈尼族村民日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8.《土家族——湖南永顺双凤村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9.《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5年11月。

10.《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元阳县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11.《文化经济学》(参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2.《人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建构》(参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3.《发展人类学引论》(参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