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经济增长7%左右预期目标的内涵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其中三季度当季增速也为6.9%。有境外媒体报道称,中国经济跌破了政府设定的7%增速目标。对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阐述和正确理解经济增长7%左右的含义。
首先,“7%左右”是预期性目标,不是约束性目标。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得到发挥,经济运行不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主要依靠政府配置资源、行政命令的结果。在此情况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中的经济增长目标,其性质是预期性、指导性、引导性的,而非约束性的,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会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主体预期和生产经营行为、国内国际交织互动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在具体确定目标值的过程中,既考虑了需要,也考虑了可能,主要目的是向社会释放出调控信号,引导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微观主体的决策,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目的。
第二,“7%左右”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值目标,而是区间概念。本届政府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创新提出了区间调控的思路。按照这一思路,经济增长“7%左右”同样也是区间概念,以7%为参照,比7%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在“左右”的区间之内,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有意无意地把“左右”这两个字去掉,认为6.9%就不是“7%左右”、就没有达到年初的预期目标,这是一种误读。从2014年的情况看,当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5%左右”,但实际执行结果为7.3%,同样符合年度预期目标,经济增长并没有滑出合理区间。
第三,“7%左右”是全年目标,季度间出现波动是正常的。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各种因素都会对系统的稳定产生影响,这其中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干扰,既有可预期的因素也有不可预见的因素。从时间轴来分析,在一个年度以内,各个月份、各个季度之间,由于扰动因素不同、影响大小各异,增长速度出现波动是正常的。判断经济运行是否符合年度预期目标,不能只看某一个时段的数据、被短期扰动因素所惑,而要看大势、看支撑经济稳定运行的核心因素有没有变化。从我国今年以来的情况看,国内的安全生产事故整顿、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国际上大国宏观政策博弈、金融商品市场波动等,都对经济运行产生了明显的扰动和影响。因此,不能以某个季度的速度稍有波动,就简单地做出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的判断,更不能得出全年增长达不到预期目标的结论。
要准确把握经济增长7%左右目标的含义,还必须站在统筹宏观调控多重目标、站在全球化大格局的高度,深入分析和正确理解。判断经济运行是否处在合理区间,不仅要看经济增速是否在7%左右,更要看就业是否稳定、结构是否优化、生态环境是否改善、民生是否得到较好保障,还要看在国际上的比较。
首先,前三季度经济增长6.9%,保持了就业形势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政府工作报告》在确定今年经济增速目标时,明确提出稳增长也是为了保就业。从今年前三季度的实际情况看,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已提前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创业带动就业效应不断显现,截至9月1日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7.7%,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随着服务业比重上升、小微企业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较好地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与此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前三季度涨幅为1.4%,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7%,快于经济增速0.8个百分点,实现了经济增长更多惠及民生的目标。
第二,前三季度经济增长6.9%,较好发挥了市场优胜劣汰作用,经济结构进一步趋优。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都需要适宜的宏观环境、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增速,既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目前的增速,既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符合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市场主体能够在松紧有度的环境下生产经营、主动调整转型;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倒逼作用,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结构转型升级,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供给结构进一步调整,传统产业着力挖潜增效,新兴产业、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前三季度第三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增长8.4%、10.4%;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信息、旅游、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快速增长;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能耗强度下降5.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减少3%、5%、3%和9%,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6.4%。
第三,前三季度经济增长6.9%,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是比较高的,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依然乏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调低全年增长预期,国际商品贸易出现两位数下降。在此情况下,虽然纵向比较中国经济增速比前几年有所回落,但横向来看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6.9%的经济增速仍是比较快的,不仅远高于发达经济体,与一些陷入滞胀的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特别要看到的是,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在此基础上,经济增长6.9%所形成的增量已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今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保持在30%左右,继续位居世界第一。
当然,我们必须要清醒地看到,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确实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投资需求依然疲弱,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工业生产领域价格持续下跌,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仍然突出,新的增长动力还难以弥补传统动力减弱带来的缺口,改革攻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既要充分肯定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更要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科学研究制定应对预案,避免局部问题和矛盾引发系统性风险。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国内市场需求强劲,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回旋余地,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化,中国经济的前景十分光明。只要我们主动适应增长速度换挡、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深化、增长动力转换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相机调控,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态势,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收好官、“十三五”开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