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 2013-05-13 00:00
浏览量:1 | | | |

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二〇一三年五月

目  录

1 规划概况... 1

2 环境现状... 5

2.1 自然环境... 5

2.2 社会环境... 5

2.3 生态环境... 6

2.4 主要环境问题... 7

3 规划分析... 8

3.1规划协调性分析... 8

3.2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16

3.2规划生态制约因素分析... 17

4 环境影响分析... 17

4.1社会经济影响... 17

4.2水生态影响... 20

4.3湿地生态影响... 22

4.4水环境影响... 24

4.5人群健康影响... 26

5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26

5.1水生态... 26

5.2湿地生态... 27

5.3水环境... 28

5.4人群健康... 29

6环境监测计划... 30

6.1 湿地生态... 30

6.2 水生态... 30

6.3 水环境... 30

7 初步评价结论... 31

8 联系方式... 32

附图:

附图1 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范围示意图

附图2 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与生态敏感区区位关系图

附件:

《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征求意见表(可复印)

1 规划概况

黄盖湖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是湖南省临湘市、湖北省赤壁市界湖。主要水系由新店河(又名皤河)和源潭河水系组成。黄盖湖流域面积 1538km2,其中湖南省临湘市 1106km2,湖北省赤壁市 432km2。黄盖湖洪水经鸭棚口河,由铁山咀闸站汇入长江。

(1)规划范围

本规划研究范围为黄盖湖及新店河、源潭河地区,涉及湖南省临湘市黄盖镇、乘风乡、源潭镇、聂市镇、定湖镇、坦渡乡、江南镇、羊楼司镇8 个乡镇以及湖北省赤壁市黄盖湖镇、沧湖区、余家桥乡、新店镇、赵李桥镇 5 个乡镇。

黄盖湖流域规划范围见附图1。

(2)规划水平年

规划基准年为 2011 年,规划水平年为 2020 年。

(3)规划目标

根据黄盖湖区水利建设现状,合理安排治理措施,有效提高防御洪涝灾害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供水与灌溉保证率,保障城乡饮水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流域水利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规划任务

根据黄盖湖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湖区治理的要求,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加高加固黄盖湖以及新店河、源潭河沿岸堤垸堤防,采取必要的河道整治措施,开展单退垸分洪设施和安全建设,配合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保障黄盖湖防洪安全,通过泵站改造、加高加固内湖渍堤、撇洪渠整治及渠系配套工程等措施,提高湖区排涝能力;通过对现有灌溉工程的配套、挖潜和改造,新建灌溉水源工程,提高供水与灌溉保证率,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加强水资源保护,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和水利血防,提高湖区水环境和水生态承载力;通过完善现有的管理体制,强化水行政事务管理,提升管理能力,提高湖区水利管理能力。

(5)规划布局

根据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以及治理的目标与任务,从黄盖湖区实际情况出发,对防洪减灾规划、供水与灌溉规划、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水利管理规划进行总体布局。

(1) 防洪减灾规划

防洪规划总体布局为:加高加固黄盖湖以及新店河、源潭河沿岸堤垸堤防;采取必要的护岸措施,维护岸坡、堤防稳定;通过河道疏浚、拓宽、清障,扩大河道行洪能力;推进单退垸建设,加快开展单退垸分洪设施和安全建设,保障及时分洪运用和单退垸内群众的财产安全;开展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建立防汛水情信息系统、防汛通信预警系统,制定防洪预案及救灾措施、超标准洪水的防御对策。

本次规划治理涝区主要分布在黄盖湖及新店河、源潭河沿岸。区域内有大小堤垸共 50 处,总面积 406.12km2,人口 13.34 万人,耕地 18.73 万亩。涝区排涝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排涝标准较低,设施病险老化,排涝能力严重不足,遇一般暴雨即形成严重内涝。

治涝规划应坚持排、滞、蓄、截相结合,形成“自排、调蓄、电排”相结合的治涝体系,每个内垸划分为一个独立的涝区,综合治理以涝区为基本单位,根据涝区实际情况,对现有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加高加固内湖渍堤;进行撇洪渠整治,拓宽疏浚断面,加固堤防;完善渠系配套工程,整治水系、整修排水涵闸、疏挖排水沟道。

(2) 供水与灌溉规划

黄盖湖堤垸水资源综合利用包括供水、灌溉。应贯彻“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针,在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基础上,对现有设施充分挖掘其潜能,合理安排供水、灌溉水源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地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本次供水规划总人口 17.40 万人,饮水不安全人口有 6.92 万人。供水规划总体布局是加强城乡供水体系建设,新建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解决城乡安全饮水问题,保障人畜饮水安全。

本次灌溉规划范围内现有耕地面积21.68万亩。灌区内大多数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标准偏低,部分工程不配套,灌溉设施病险工程多,农田灌溉率和灌溉保证率低,灌溉水浪费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偏低。灌溉规划总体布局是加快对现有灌溉工程的配套、挖潜和改造,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和灌溉用水效率,在此基础上新建一批灌溉水源工程,以保障粮食安全。

(3) 水资源及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水资源及水生态环境保护包括水资源保护规划、水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利血防规划等。应正确处理好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生态承受能力为基础,加强水资源保护,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和水利血防,维护好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

一是加强水资源保护。以水功能区划为基础,以入湖排污控制量为控制目标,加快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强化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逐步使水功能区入湖污染物控制在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内,水环境呈良性发展。

二是加强水环境、水生态的保护及修复。以水功能区划为依据,结合流域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运用各种治理工程与监督管理的措施,逐步实现水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合理规划流域治理开发方案;强化水生生境保护与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好水体生物群落,实现水生态系统功能正常。

三是加强水土保持。针对水土流失地区坡耕地、疏林地、荒草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合理采取包括坡改梯、塘堰整治、生产道路(含排水沟)、截流排洪沟和沉沙池等工程措施,水保林、经果林、种草、灌草带、封禁治理等植物措施。

四是加强水利血防。结合黄盖湖综合治理、人畜饮用水安全、灌溉节水改造等水利工程进行水利血防设施建设,阻止钉螺扩散和孳生,控制血吸虫病蔓延。

(4) 水利管理

现代水利管理是维护湖泊河流健康,促进人水和谐,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黄盖湖流域水利管理包括管理体制与机制、水行政事务管理和管理能力建设等。

一是健全体制机制。完善现有的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跨省协调机制。

二是强化水行政事务管理。完善防洪抗旱减灾管理、水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河道管理、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和应急管理等制度。

三是提升管理能力。加强黄盖湖综合信息采集系统、传输和存储系统、数据中心等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 环境现状

2.1 自然环境

黄盖湖流域总体地势南高北低,黄盖湖以北及江南陆城一带为长江冲积地貌,地势平坦,分布有少量剥蚀残丘;黄盖湖以南地势由丘陵向山地过渡,地形由剥蚀残丘过渡为低山,地形起伏较大。

黄盖湖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冷、雨量充沛。流域内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582.5mm。受季风环流影响,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3~8月,6个月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80%。流域年平均气温为17.0℃左右。以1月气温为最低,多年平均为4.2℃;7月气温最高,多年平均为28.8℃。年平均日照时数1562.6小时。

工程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一般为孔隙潜水,部分地段为季节性承压水,局部尚存在上层滞水。孔隙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随季节变化,与河水等地表水体呈互补关系,枯季地下水向河、渠排泄,地下水位埋深0.5~5m;汛期江河水位高、地下水沿含水层向垸内运移,呈季节性承压水,并在堤垸内低洼地段上升出溢于地表。

2.2 社会环境

黄盖湖区临湘市涉及7个乡镇,赤壁市涉及5个乡镇。2011年底人口数量约28万人。黄盖湖区是重要的粮、棉、油、鱼生产基地。据统计,2011年粮食总产量22.85万t,油料1.35万t,棉花0.29万t。

2.3 生态环境

(1)水生态

黄盖湖历史记录分布的有鱼类有11目25科60属118种,其中,鲤形目5科8亚科36属74种,占总鱼类资源鱼类种类数的62.7%。鲤科鱼类8亚科31属60种,占鲤形目种类数中的81%。黄盖湖分布的鱼类中海河洄游性鱼类有:鲚、鳗鲡等;江湖半洄游性鱼类有:青鱼、草鱼、鲢、鳡、鳙等;湖泊定居性鱼类有:鲤、鲫、团头鲂、逆鱼、鲇、鳜等。

(2)湿地生态

黄盖湖位于湘鄂两省的临湘市与赤壁市的交界处,位于东经113?29′48″~113?36′40″,北纬29?37′00″~29?46′12″,属洞庭湖水系,湿地总面积10780hm2。

黄盖湖湿地是洞庭湖和长江之间的重要湿地,西有湖南省东洞庭湖湿地,北有湖北省洪湖湿地,以及长江湿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已列入《湖南省重要湿地名录》和《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4~2030)》。黄盖湖湿地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兼有水域、滩涂、沼泽和丘陵山地,湿地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根据调查资料显示,黄盖湖湿地共有维管束植物131科384属57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有莼菜,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有粗梗水蕨、樟树、莲、金荞麦、野菱、野大豆、花榈木、中华结缕草8种;野生动物种类有46科175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东方白鹤,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白琶鹭、普通鵟、小天鹅、雀鹰、松雀鹰、草鸮、鸢、红隼、

红角鸮、虎纹蛙10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有小鸊鷉、鸬鹚、苍鹭、灰喜鹊、树麻雀、燕雀、八哥、黄鼬、中华蟾蜍、黑斑蛙、乌龟、中华鳖等近百种。

(3)水环境

1) 湖区水质现状

据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发布的《长江水资源质量公报》,黄盖湖湖区的黄盖湖农场断面2006~2009年多数月份未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要求,年度达标率分别为8.3%、25.0%、50%和50%,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氨氮、总氮、总磷;2010年和2011年水质明显好转,年度水质达标率分别为80.0%和90.9%,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总氮。另据赤壁市环境监测站2011年在黄盖湖湖心的监测数据,2011年黄盖湖湖心各水期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要求。

2)入湖主要支流水质现状

根据2011年黄盖湖区入湖监测资料,源潭河上游的长安河主要超标污染物为COD和NH3-N,新店河(蟠河)主要超标污染物为TN。

2.4 主要环境问题

(1)血吸虫病流行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黄盖湖区是血吸虫病重疫区。据2010年资料统计,黄盖湖流域赤壁市血吸虫病疫区面积8.9km2;区内流行村人口4.76万人,年末实有慢性血吸虫病人847人,晚期血吸虫病人45人,年末实有病牛46头。2010年临湘市有螺面积168.8万m2,垸外易感地带面积69.6万m2,感染螺平均密度达0.0010只/0.11m2。查出血吸虫病人332人,晚期病人95人,人群感率为0.7%。耕牛存栏2987头,病牛38头,家畜感染率1.27%。血吸虫病仍然蔓延,流域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2)入湖污染负荷超出湖泊纳污能力

黄盖湖入湖氮、磷污染负荷过重,已超出湖泊的纳污能力。入湖污染负荷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其中,围网养殖和化肥流失是主因。围网养殖污染主要由人工投饵造成,目前黄盖湖养殖面积为12.16万亩,占正常水面面积的18.7%,超过了规范确定的10%水面的标准。

(3)湖泊生态呈退化趋势

黄盖湖鱼类冬禁和春季期主湖区平均水深不足1m,达不到鱼类繁殖要求,鱼类栖息、繁衍所需生境萎缩;由于未能与防洪需求有效协调,黄盖湖已多年未实施春季灌江纳苗,长江鱼类无法对湖区鱼类资源产生有效补充,使湖区鱼类资源量得不到稳定补充。受水文情势变化、过度捕捞、水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干扰,黄盖湖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湖区渔业资源存量锐减,鱼类种群也不稳定。曾经常见的水生、湿生和沼生植物正在消失或严重退化;底栖动物数量、种类减少;虾、蟹类产量下降;渔产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渔获物趋于低龄化、小型化和低质化。有害渔具的使用以及违法采砂活动,导致湖区鱼群的种类和规模显著减小。

3 规划分析

3.1规划协调性分析

(1)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符合性分析

1)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总则第4条规定“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的四条原则与上述规定相符。《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章第二十条和二十一条分别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有关地区之间的利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中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充分考虑到黄盖湖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统筹流域防洪、治涝、供水、灌溉、生态环境保护等任务,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总则第一条指出“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统筹规划防洪、治涝、供水与灌溉、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措施,保障地区防洪安全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相符,满足其总体要求。

2)专项法律、法规

《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正确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给洪水以出路,适度承担洪水风险;遵循“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治理方针,和“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原则,统筹安排防洪治理措施;根据国家相关法规,依法确定防洪标准;与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工作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总则、防洪规划及治理与防洪等章节的要求均保持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要求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要求结合临湘市和赤壁市水功能区划,以及黄盖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水资源保护目标。通过水资源保护规划提出黄盖湖区污染物控制总量,运用各种治理工程与监督管理的措施,逐步实现水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以保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要求相符。

《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以建设生态文明、解决民生问题为着力点,以控制水土流失、促进区域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加强预防保护、监督管理与监测预报,严格控制开发建设项目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为湖区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要求相符。

《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内容的实施,对改善湖区生态环境,

促进渔业经济发展有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相一致。

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通过疏浚等措施,可改善黄盖湖出流条件以及主要支流入湖条件,减缓淤积,对保障水系畅通有着积极、重要影响,进一步恢复黄盖湖湿地生态功能的健康,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保护区条例》)的要求相符。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的防洪、灌溉规划部分内容涉及黄盖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按照《保护条例》有关要求,需要履行相关手续。

总体上,《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在法律、法规层面只与《保护区条例》存在冲突,不存在其它制约因素。

(2)与上层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1)与《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2010年)》(以下简称《长流规》)的近期目标:至2020年,强化治理开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有效遏制水资源及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初步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现代化。远期目标:至2030年,治理开发与保护并重、更加侧重保护;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初步实现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基本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现代化。《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中的目标和《长流规》目标是相符的。

《长流规》中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主要任务是防洪、治涝、供水、灌溉、发电、跨流域调水、航运、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水利血防等。应加强流域综合管理,使流域治理开发有序、保护有效。在现已形成的治理开发与保护格局的基础上,逐步建成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流域综合管理体系。《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均与《长流规》保持一致。

2)与《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第七章防洪规划方案中的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指出长江中下游是长江防洪治理的重点,长江中下游防洪必须“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指导方针,同时必须“江湖两利”和“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通过合理地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安排建设平原蓄滞洪区,结合兴利兴建干支流水库等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达到1954年洪水重现时,确保重点地区防洪安全的目标。

本规划的原则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正确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给洪水以出路,适度承担洪水风险;遵循“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治理方针,和“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原则,统筹安排防洪治理措施;根据国家相关法规,依法确定防洪标准;与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也与《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相一致。

3)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黄盖湖所在区域的定位是“限制开发区”。功能定位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限制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包括“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以及水源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农产品主产区开发强度,优化开发方式,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推进规模化和标准化,促进畜牧和水产品的稳定增产。”

本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保障湖周防洪安全、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统筹流域防洪、治涝、供水、灌溉、生态环境保护等任务。防洪工程中包括堤防建设,灌溉工程中包括排灌泵站改造工程等,水资源保护规划中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措施。《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总体是协调的。

4)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符合性分析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对黄盖湖所在区域的定位是: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该类型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是:加强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保护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严禁围垦湖泊湿地,增加调蓄能力;加强流域治理,恢复与保护上游植被,控制土壤侵蚀,减少湖泊、湿地萎缩;控制水污染,改善水环境;发展避洪经济,处理好蓄洪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通过堤防建设,提高黄盖湖的调蓄洪能力;洪道整治规划中的疏浚、拓挖将加大撇洪渠的行洪能力,水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工程恢复与保护了湿地植被,水资源规划提出了污染控制量与削减量,改善湖区水环境,《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相符的。

5)与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符合性分析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保障粮食安全。

《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中防洪与治涝、灌溉与供水、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水利血防等规划工程措施的实施,可提高湖区防洪减灾能力、提高湖区农田的灌溉保证率、保障农业用水安全和湖区粮食安全;保证水资源供需平衡。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阻断传播途径等。《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有关要求,同其相关发展目标是协调的。

6)与《全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水利项规划报告》的符合性分析

《全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水利项规划报告》的规划目标是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通过实施拟定的具体工程项目,配合其他部门的血防措施,联防联控,共同实现《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区(2004~2015)》提出的总目标,即力争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10年以上的县(市、区)全部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中水利血防规划的目标为:规划实施后,区内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血吸虫病疫情不出现回升。本水利血防规划目标与《全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水利项规划》目标是相协调的。

3.2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由防洪规划、治涝规划、灌溉规划、供水规划、水利血防规划、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专业规划组成。这些专业规划中,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从环境保护方面考虑的规划,有利于黄盖湖区生态环境保护。防洪、治涝、灌溉、供水等专业规划将对环境产生影响。本综合治理规划对环境影响的主要作用因素分析见表10.2-1。

表10.2-1           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对环境影响的主要作用因素分析表

专业规划名称

作用因素

防洪规划

堤防加高加固、河湖疏浚、河道整治等

治涝规划

更新与改造现有电排站等

供水规划

新建水厂和管网延伸工程;开辟新水源,新建输水管网

灌溉规划

灌区渠系配套工程续建与改造、新建中小型灌区

水利血防规划

水资源与水生态规划

根据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的规划范围、规划时段,以及规划方案和措施的总体布局,结合治理规划影响涉及区的环境背景情况分析,采用专家咨询法和矩阵分析法对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的环境影响因子与环境敏感区的识别结果见表10.2-2。综合规划实施影响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生态、湿地生态、水环境、人群健康、经济社会等。

表10.2-2               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环境影响与环境敏感区识别表

“L”代表“影响显著”

“N”代表“影响一般”

“S”代表“影响轻微或无影响”

“+”代表有利影响

“-”代表不利影响

防洪规划

治涝

规划

供水

规划

灌溉规划

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主要环境子

水生态

-N

-N

-N

+L

湿地生态

-N

-N

+L

水环境

-S

-S

-S

-L

+N

人群健康

+L

+L

经济社会

+L

+L

+L

+L

+L

湖南省黄盖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N

-S

-S

+L

皤河特有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

-S

-S

+N

黄盖湖鱼类产卵场、索饵场

-N

-S

-S

+L

长江洪湖新螺段国家级白鳍豚保护区

-S

-S

+S

               

3.2规划生态制约因素分析

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涉及范围内,分布有2个水生态自然保护区、1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和1个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级别涉及国家级和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基本覆盖了黄盖湖整个湖区。结合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范围,以及和各个子规划涉及的规划范围和规划内容,采用叠图法分析,在防洪、治涝、供水、灌溉、规划中,涉及生态敏感制约的规划主要有防洪规划、治涝和灌溉规划。

部分堤防整治工程、改造泵站和疏浚工程位于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实验区、缓冲区或核心区,不符合保护区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的要求,需要协调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与4个保护区的关系,取得保护区审批部门和管理部门的许可。

4 环境影响分析

4.1社会经济影响

(1)提高防洪、防涝能力,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借助“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临湘市和赤壁市近几年来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社会财富日益增长,洪水可能造成的损失也在不断增加,防洪保安要求越来越高。黄盖湖流域防洪排涝标准低,水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利用率低下,血吸虫病蔓延,安全设施滞后,区域内洪涝灾害频发,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农民增产增收,现有水利基础设施难以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在统一部署的基础上,根据其自然地理、城镇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加高加固堤防,新建、改建和加固穿堤涵闸,整治河道,清除行洪障碍;改造或新建、扩建排水工程等综合措施,可显著提高黄盖湖流域的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治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标准,可有效减轻洪涝灾害对黄盖湖周边地区造成的危害,对临湘市和赤壁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规划项目的实施,将引入巨额的资金,必将拉动临湘市、赤壁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地区的繁荣稳定具有突出作用。

总体上,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可提高湖区的防洪、防涝能力,遇防御标准及以内洪水,能充分发挥堤防及河湖的蓄泄洪水能力,保证保护区的防洪安全,不致发生额外的洪灾损失;遇超标准洪水,能按计划分蓄洪水,不发生大的灾害,避免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不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大的影响;在遇设计标准内暴雨时,涝区能正常生产;对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

(2)有效保护供水水源地,提高城乡供水能力

划定饮用水保护区、建设供水管网;加固改造现有灌溉水源工程、规划新建灌溉水源工程;水生态保护,水土流失治理。

黄盖湖流域供水规划实施后,周边乡镇、农村居民的供水水源地将得到有效保护,供水水质标准得到提高,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根据供水规划,临湘市将新建11处水厂和3处管网延伸工程,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3.86万人,赤壁市将新建长江取水水源工程和输水管网30km。湖区周边农村人畜饮水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农村供水水质监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供水水质得到改善,缓解供水矛盾。供水工程的建设对保证城市、农村的供水保证率,城乡饮水安全提供了保障,增强了在特大干旱年、连续干旱年及突发污染事故情况下的抗风险能力。供水水源工程的建设从源头上保证了湖区供水安全。

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建设的城乡供水项目对保证城乡所需水质水量的有效供给起到基础性保障作用,对解决供水矛盾,提供湖区居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改善灌溉条件,保障粮食安全与需求

黄盖湖区由于降雨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匀以及蓄水工程较少、工程对径流的调节能力差等原因,致使农田干旱经常发生。已建水源工程少且径流调节性差,现有灌区不配套,灌溉设施病险工程多,农田灌溉率和灌溉保证率低,致使灌溉工程效益不能正常发挥,现状农田灌溉条件已不能适应黄盖湖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要求。

灌溉工程规划的实施,将扩大湖区有效灌溉面积,提高耕地灌溉率;增大灌溉供水能力,提高灌溉保证率;灌区续建的配套及节水改造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灌溉工程建成后,到2020年,黄盖湖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88万亩,耕地灌溉率达到0.85,较现状水平有所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50左右提高到0.60左右,灌区用水保证率从现有的75%提高至85%左右。灌溉规划对黄盖湖区农田灌溉的水源建设与灌区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进一步完善黄盖湖区农田灌排体系、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恢复和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灌溉规划将保障粮食安全生产与需求,逐步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为加快黄盖湖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4)有效保护水资源,修复与改善生态环境

水资源保护措施中提出,完善黄盖湖区的水环境监测系统;加强环湖周边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从源头上和过程中对入河湖污水进行了控制,对改善湖区投资环境、发展湖区经济有利。

水资源保护规划制定入湖排污总量控制方案,对保证城乡饮用水安全起到保障作用,促进湖区社会环境向着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水生态修复保护规划通过生物资源与湿地生境保护、生态修复等多种措施,使湖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实现水生态系统功能正常发挥。规划的实施对改善黄盖湖区生态环境,维护黄盖湖区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和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湖区水生态环境的修复对湿地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使得湖区鱼类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四大家鱼等经济鱼类种群规模可保持稳定或有一定增加,这对发展鱼类养殖提供较好的生态环境,对提高渔业经济有帮助。

水土保持规划要求至2020年,治理湖区水土流失面积57.22km2。水土保持规划实施对减少湖区土壤侵蚀面积,提高土壤保土、保水及保肥能力,改善湖区生态平衡,扩大湖区耕地面积,发展湖区农业、林业经济将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有帮助作用。

4.2水生态影响

(1)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中,治涝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湖区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征,而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将积极促进湖区水域生态系统的修复。

规划实施对水生态系统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各种人类活动的范围与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规划的实施避免了对湖区湿地和洲滩的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至关重要而不开发利用的区域,禁止了有碍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等开发利用活动,有利于减少人类活动对湖区水生生境的破坏;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规划的实施,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部分内湖湖区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恢复,对于湖区水生生物栖息、繁殖生境的改善及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规划实施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堤防加固、河道疏浚等将会不同程度占用湖区有效水生生境,降低水域微生境的复杂度,削弱沿岸带作为缓冲带的生态功能,进而影响到水生生物的分布区域、种类组成和结构。但本次规划堤防建设包括对鸭棚口河、新店河及源潭河共计163.27km堤防采取加高培厚、堤身隐患处理、堤基加固,对其中35.87km堤防重点险段临水坡进行护坡,以及20.89km岸坡崩塌严重、当冲堤段地侧蚀和底蚀作用强烈的堤段进行护岸。河道疏浚涉及新店河干流长度为28.0km,源潭河长度为11.5km,鸭棚口河长度为5.0km。总体来看,堤防建设、河道疏浚等工程分布较为分散,工程量总体相对较小,且均位于入湖支流及出湖河段,不涉及湖区敞水区域,规划工程的实施仅对支流及出湖河段水生生境产生一定扰动影响,对主湖区基本无影响。同时,随着湖区水生态保护规划的实施,规划工程对湖区支流及出湖河段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将得到缓解。

(2)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随着湖区人类活动日益频繁,人口增加造成污染加剧、农业发展带来水资源短缺、水资源过度利用、生境条件的改变和退化都造成了湖区生物多样性的降低。规划实施后,整个湖区水质将会得到改善,湖区不合理开发也会得到控制,水生生物资源量较规划实施前可能会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3)对保护区的影响

本次规划新店河堤防堤整治、河道清障疏浚等工程涉及皤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中,赵李桥至新店河段堤防堤整治工程涉及保护区的核心区的两侧堤防;新店河干流羊楼司至赵李桥河段、新店至灌咀河段堤防堤整治工程涉及保护区实验区的两侧堤防;清障疏浚涉及该保护区的实验区或核心区河道。根据《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办法》第十九条“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从事修建水利工程、疏浚航道、建闸筑坝、勘探和开采矿产资源、港口建设等工程建设的,或者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外从事可能损害保护区功能的工程建设活动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建设项目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专题论证报告,并将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堤防整治工程处于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外侧陆域大堤,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功能和保护对象的影响相对较小。涉及保护区核心区的清障疏浚工程的实施可能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功能和保护对象产生一定影响,但清障疏浚工程涉及保护区核心区河段相对较短,对保护区的总体影响程度有限。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采用分段施工、降低悬浮物的施工工法可减少对保护区的扰动影响,通过驱鱼、救鱼措施可减少对保护对象的影响,通过采用建设生态护坡、底栖生境和水生植被修复等措施可减缓对保护区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总体来看,在采取一系列工程措施和生态保护措施后,规划工程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可得到缓解。建议在下阶段工程设计实施过程中就堤防整治、清障疏浚工程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进行专题论证研究,同时提出详细的保护措施和补偿计划,并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

此外,规划的实施对湖区排入长江水体的水文情势影响较小,基本不改变湖区与长江的连通现状,对长江洪湖新螺段白鳍豚保护区的影响很小。

综上所述,综合规划的实施会部分改变湖区原有生境条件与水文节律,进而对水生生物群落的原有结构和组成产生一定影响。但各专业规划统筹、协同作用的结果,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湖区水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湖区水文情势的变化相对较小,对长江洪湖新螺段白鳍豚保护区的影响有限较小。

4.3湿地生态影响

(1)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根据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结合黄盖湖区湿地分布现状,对湿地生态产生影响的规划主要有防洪规划、治涝规划、灌溉规划、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各规划涉及的范围主要为黄盖湖湖滨地区、支流地区、黄盖湖区的灌区及黄盖湖汇入长江入口区域。上述专项规划实施对黄盖湖区湿地影响范围呈面状、线状或点状分布。

防洪规划的堤防规划对全线163.27km采取加高培厚、堤身隐患处理和堤基加固,对堤防的重点险段临水坡,临湖堤冲刷或浪蚀作用强烈的35.87km堤段采取护坡,对新店河、源潭河堤防岸坡崩塌严重、当冲堤段地侧蚀和底蚀作用强烈的20.89km堤段采取护岸措施。规划实施的堤身加高培厚、堤身灌浆、护坡护脚、堤基防渗、填塘固基等整治措施将对黄盖湖自然湿地将产生一定影响,其影响主要源于堤防工程占地带来的对湿地的直接破坏,对湿地生态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影响形式表现为规划实施过程中各项堤防建设活动对湿地生境的直接破坏,但总体影响较小。防洪规划的河(洪)道整治规划对黄盖湖区自然湿地将产生一定影响,其影响主要源于河湖疏浚带来的对湿地的直接破坏,对湿地生态产生一定不利影响。规划疏浚总长度44.5lkm,其中新店河干流清障疏浚长度28.0km,源潭河清障疏浚长度11.5km,鸭棚口河清障疏浚长度5.0km。疏浚工程对湿地和水生态生境具有直接破坏影响,疏浚完成后湿地生态系统需要相对较长时间恢复或修复。

治涝规划充分各堤垸现有泵站、涵闸、排水沟道、撇洪渠、蓄涝区等工程,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内湖蓄涝”的原则,结合田园化建设,对排涝区内进行必要的水系调整,整治垸内河道及沟渠,整修加固撇洪渠,整修内湖渍堤。主要措施包括涵闸泵站改造、加固和接长、内湖堤防和渠堤加高加固、排水沟清淤整修、撇洪渠疏浚等。治涝规划对湿地的影响主要源于排水条件的改善,增加排入湿地水体面源污染负荷,对湿地水环境可能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影响较小。

灌溉规划在临湘市新建3个中小型灌区,对临湘市现有1处中型、11处小型灌区以及赤壁市20个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改造,对赤壁市的11座病险涵闸和26座病险泵站进行更新改造或拆除重建。到规划水平年,黄盖湖灌区灌溉面积、耕地灌溉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均得到提高。灌溉规划的实施可使灌区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有利于改善区内人工湿地(主要为水田)生境。

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的湿地保护规划针对黄盖湖湿地保护现状和目前黄盖湖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湿地保护能力建设、加强湿地生境恢复、加强科研监测等措施,对于提高黄盖湖湿地的保护水平以及保护湿地生境,都是有利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水利血防规划的主要措施包括黄盖湖及新店河、源潭河163.27km堤防和江南垸19.76km渍堤外坡采取水利血防硬化灭螺措施、渠道硬化灭螺工程以及环境改造灭螺、改水、改厕等工程措施,以及血吸虫病监测、防治宣教和能力建设等非工程措施。水利血防规划实施对湿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堤外湿地(主要为河滩地)受堤防硬护坡、渠道硬化施工与运行的影响,但总体影响较小。

(2)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黄盖湖区湿地生物丰富,生物多样性高。湿地生物主要有湿地植物、湿地动物(主要为各种湿地鸟类)。

黄盖湖湿地主要植物群落包括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草甸、水生沼泽植被等。黄盖湖区湿地植物主要包括水生植物、沼泽植物、草甸植物三大类,其中水生植物主要分布于内、外湖及池塘、沟渠水域环境,水深一般在1~3.1m范围内;沼泽植物分布于湖缘、池塘、沟渠或低洼地段水域周围的浅水区域等季节性积水区;草甸植物分布于湖滨高低水位消落地段及入湖支流而形成的洲滩。

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中的河(洪)道整治工程、堤防加高加固工程等的实施,将对黄盖湖区局部区域湿地植物产生直接的破坏,受影响的植被类型主要为黄盖湖滨湖、新店河、源潭河和湖区沟渠的水生植物、沼泽植物和草甸植物。黄盖湖区湿地植被的损失,将对项目涉及区的湿地动物如两栖类、鱼类和鸟类的栖息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随着湿地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其不利影响可以得到缓解。

(3)对重要湿地的影响

黄盖湖湖区堤防则均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而成,湖区堤防对保护防洪保护区内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一定保障。本治理规划的规划目标是提高地区防洪能力、提高防涝能力、提高供水与灌溉保证率和有效遏制水资源及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的防洪规划、治涝规划、供水规划和灌溉规划、湿地保护规划、水利血防规划的实施,对湿地产生叠加影响,就黄盖湖湿地的总体影响分析,河流自然湿地(河滩地)受规划的工程措施影响面积有所减少,农田、渠系等人工湿地受灌溉规划措施的影响面积有所增加,湖区自然湿地通过水资源、水生态和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规划的各种保护措施的实施,其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将进一步恢复与加强。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涉及黄盖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由湖南省政府批复成立),防洪规划、治涝规划、供水规划和灌溉规划、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的部分措施的实施不可避免会对黄盖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本治理规划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制约因素和制约问题。

4.4水环境影响

(1)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本次规划没有涉及到铁山咀闸和铁山咀泵站(黄盖湖与长江连接处的闸站)的改造建设,不会改变黄盖湖与长江的江湖关系,对黄盖湖区和长

江的水文情势影响很小。

防洪、治涝、灌溉规划中的堤防加高加固、排灌站的升级改造,对湖区的水位有一定的影响。规划实施后,灌溉期,由于提水灌溉的能力增强,湖区水位较现状将有所降低。排涝期,由于排水泵站能力的增加,湖区水位较现状将有所升高,但防洪规划中已经考虑了排涝期排水泵站升级改造对湖区防洪的影响,规划了湖堤加高加固工程项目,保障湖区防洪安全。

供水规划在临湘市新建11处水厂,赤壁市新店镇水源“河改江”,由于水厂规模都很小,对湖区水文情势影响很小。

(2)对水体纳污能力的影响

黄盖湖水质保护目标为Ⅲ类,目前,入湖氮磷污染负荷已超过黄盖湖的纳污能力,近岸水域水质较差。

规划实施后,入湖水网进行了局部调整(撇洪、疏浚),总体上水流更加顺畅,局部水域纳污能力增大。

撇洪工程主要是撇洪渠过水断面拓宽、挖深,改变了局部水文情势,汛期撇洪渠本身的纳污能力有所增加。

灌溉规划实施将增加入湖污染负荷,特别是增加氮磷入湖负荷,使黄盖湖区的氮磷污染进一步加重。规划通过对现有工程改造,到2020年,临湘市通过对灌区骨干工程、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加固与改造,完成现有1处中型、11处小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改造,规划新建定湖中型灌区和聂市镇、源潭镇2座小型灌区。黄盖湖区恢复灌溉面积0.2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88万亩。

据相关研究,农田所施肥料中的氮磷一般不可能被完全利用。我国水田的氮肥利用率一般仅20~30%,旱地为40~60%;氮元素通过淋洗、地表流失、土壤残留、挥发和反硝化反应等途径,以不同形态流失到环境中,其中土壤残留及进入水体流失量水田为20~25%,旱地为10~15%。旱季作物一般只能利用磷肥有效成分的10~25%。磷元素的淋溶和径流损失很小,在土壤中很容易固定,但也会随着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而进入水域,其中水田流失量为4~10%,旱地流失量5~10%。可见,灌溉退水将增加受纳湖(渠)网水体污染负荷,灌区退水最终回到黄盖湖,对黄盖湖水环境产生影响,湖区氮磷污染可能进一步加重。

(3) 对水体营养水平的影响

规划实施后,入湖水网进行了局部调整(撇洪、疏浚),总体上水流更加顺畅,有利于增加局部水体的流动性,对于防止局部水域藻类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灌溉规划后,灌溉退水将提升黄盖湖区局部水域的营养水平,应密切关注其积累影响。

(4) 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短时影响

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短时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撇洪渠疏浚在建设期会扰动河床,使局部水域悬浮物浓度增加。

防洪规划主要是堤防整治工程,施工产生的SS、碱性废水、含油废水、生活污水等,对局部水域水质产生短时影响。

4.5人群健康影响

供水规划新建11处水厂和3处管网延伸工程,可解决3.86万人的饮水安全;新店自来水厂开辟长江水源,可避免新店河水质不断恶化对新店镇城乡人民饮水安全的威胁,这些规划项目均有利于黄盖湖区的人群健康。

防洪规划中的堤防加固、堤坡硬化等工程项目,有利于减少钉螺孳生面积。堤防项目土料场的开采、运输可能具有破坏钉螺孳生环境和引起钉螺转移的双重效应,下阶段应在防洪规划项目设计中注意规避影响。

水利血防规划中对黄盖湖及新店河、源潭河163.27km堤防和江南垸19.76km渍堤外坡采取水利血防硬化灭螺措施;结合引水闸站改造,新建16个沉螺池;环境改造灭螺16处,改厕32处。水利血防规划的实施,将降低或消灭钉螺生存条件,对湖区内血防工作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5 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与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5.1 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与优化调整建议

防洪规划实施后,黄盖湖及新店河、源潭河沿岸堤垸防洪能力将达到10~20年一遇,有效地防止洪灾引起的疾病流行和环境污染,为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治涝规划实施后,区内排水系统能力增强,可防止地下水位过高引起的土地退化等问题。供水规划实施后,可以提高区内城乡居民安全饮水质量。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实施后,有利于改善湖区水生态与环境,维护水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水土保持规划实施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将得到初步治理。水利血防规划实施后,可减少钉螺分布面积,降低人畜感染率,保护疫区人民的身体健康。

根据原规划方案,黄盖湖部分堤防整治工程、改造泵站和疏浚工程、抛石护脚、砌石护岸工程位于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实验区、缓冲区或核心区,不符合保护区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的要求,规划涉及的自然保护区和种质资源保护区,是本规划实施的重要生态制约因素。规划环评单位在环评篇章编制过程中已多次与建设单位和规划编制单位进行经协调,已将位于皤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与实验区的疏浚工程、抛石护脚、砌石护岸工程调整出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涉及新店河河段仅保留堤防加高培厚工程(仅在堤防背水面加高培厚,土料场及施工附企均布置在堤内)。经调整后的规划方案更具环境合理性。

灌溉规划实施后,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灌溉退水最终回到黄盖湖,将增加入湖污染负荷,特别是增加氮磷入湖负荷,使黄盖湖区的氮磷污染进一步加重。建议规划实施过程中注重科学测土施肥,推广生态农业和节水灌溉。

5.2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 5.2.1水生态

(1) 加强对湖区鱼类资源变化的监测,及时掌握鱼类资源的状况,针对湖区鱼类资源状况,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和灌江纳苗;加强鱼类产卵场调查,保护鱼类产卵生境;加强渔政管理力度,健全体制,完善法规,严厉打击非法渔业方式。

(2) 针对堤防建设、河道疏浚等工程对湖区水生态不利影响的特点,可采取分段施工和降低悬浮物的施工工法、驱鱼和救鱼措施、底栖动物引种增殖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种植以及建设生态岸线的生态修复方式,减少对施工区域的扰动影响,加速底栖生态系统和近岸水域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的修复,减缓其不利影响。

(3)针对涉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的河道清障疏浚工程应详细论证,尽量减少在该区域的施工活动。建议在下阶段工程设计实施过程中就堤防整治、清障疏浚工程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进行专题论证研究,同时提出详细的保护措施和补偿计划,并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

  1. 5.2.2湿地生态

(1)在黄盖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规划的各项工程措施的实施应征求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意见,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减少对黄盖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破坏。

(2)为保护黄盖湖湿地生境,减缓规划实施对黄盖湖湿地的不利影响,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提出的各项工程实施时应严格遵守《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和《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的规定。在重要湿地内因重点建设等原因需要占用湿地的,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土地管理部门在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前应当征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意见。对涉及重要湿地的环境影响评价要严格把关,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减少项目对重要湿地的不良影响,并责成项目建设单位落实湿地保护恢复和补偿措施。

(3)下阶段从有利于保护黄盖湖湿地鸟类及其生境角度,优化工程规划方案。从治理工程总体布置、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进度安排、施工机械与设备选型、取土场选择等方面优化工程规划与设计方案。

(4)开展黄盖湖湿地生态保护与水文情势相关研究,为规划设计与规划实施提供理论依据。黄盖湖越冬水禽竞争与共存关系及动态变化水位的关系监测研究;黄盖湖越冬水禽生境配置格局与动态变化水位的关系研究。

  1. 5.2.3水环境

(1)污染控制措施

黄盖湖周12乡镇化肥使用量大,引起入湖氮、磷污染负荷超过黄盖湖的纳污能力,尤其是磷肥和含磷量高的复合肥所占比重过大,削减任务艰巨,特别是磷污染负荷过大。另一方面,水产养殖引起的入湖污染负荷量所占比重较大。重点对规划灌溉区的化肥、农药污染以及水产养殖污染等面源污染问题,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① 科学测土施肥,削减农药化肥污染负荷

为了有效控制面源污染,需对湖区宜耕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与监测,并根据不同地域的土壤理化特性,制定相应的科学施肥方法,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控制或削减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扩大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减轻对土壤的破坏和污染,以降低农药化肥流失造成的入湖污染负荷。

②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示范工程

生态农业不仅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控制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为减少农业面源的污染,增加有机肥的施用,同时也为了减轻化肥对灌区耕地的损害,推进灌区农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建议优化调整灌区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大力推广已见成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以积极推进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和污染。

(2)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城镇环境工程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量低的产业,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做到节能减排,增产不增污。

加快对黄盖湖周1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建设步伐,加强运行维护管理;同时加强完善1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的截污管网系统的配套建设,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置设施的建设等。

(3)加强管理,有效削减水产养殖污染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合理规划养殖面积及品种,建立渔业用药限制及养殖废水排放等水质标准,加强养殖水处理及废水排放的治理,为发展生态渔业提供充足的法律保障。

加强环保教育,使养殖者应充分重视养殖水域环境污染问题,真正认识到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控制养殖规模及养殖密度不超过养殖水域的养殖容量;减少鱼病发生,科学用药,积极实践不投饵养鱼等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模式。

由于水产养殖中残饵、粪便、排泄物等养殖废物造成严重的沉积污染,应加强沉积物处理利用研究,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利用。同时,加强营养与饲料学研究,优化饲料结构及投喂方式,减小饵料系数,增大饲料利用率,改变单一的精养模式,采用有效的混养模式等,最大限度减小沉积量。

(4)水生态修复措施

对受灌区退水影响较大的黄盖湖局部水域,在控源基础上,采取一些生态修复措施,如底泥污染控制工程、湖岸人工湿地生态工程、原位修复工程、水生植被重建、着生藻反应器构建等。底泥污染控制工程以清除污染严重的底泥,阻止底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改善底质条件为目的;湖岸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主要目的是配合人工浮岛、人工水草等原位水质净化措施,改善水体的水质;水生植被重建应遵循从局部到整体、从浅水区到深水区的规律,水生植被重建是受污染水体生态系统重建的基础和标志。

  1. 5.2.4人群健康

针对堤防项目土料场的开采、运输可能引起钉螺转移的影响,下阶段应在防洪规划项目中慎重考虑土料场的选址。

水利血防规划实施中应结合源潭河、新店河河道治理进行灭螺,进一步优化引水函闸的沉螺池规划设计,阻断钉螺的迁移途径,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破坏钉螺孳生环境。

研究和推进落实黄盖湖区的生态控螺措施,在黄盖湖区的渔业养殖品种构成中适当考虑增加吞食钉螺的鱼类所占的比重。

6 环境监测计划

6.1 湿地生态

加强对黄盖湖湿地植物和鸟类的动态监测与观测,获取系统的科学数据,为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1)监测内容:湿地类型及面积;湿地植物的类型、面积与分布;鸟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及迁徙情况(包括迁入时间、高峰期、迁离时间等)。通过水禽群落结构和种群动态监测,全面了解保护区内水禽多样性、分布状况、生境利用、区系特征、种群多度及其动态变化。主要包括:黄盖湖湿地鸟类的区系特点、越冬水禽多样性、多度和分布格局。

(2)监测范围:黄盖湖及其入湖主要支流,重点区域为黄盖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3)监测频率及时段:规划实施准备期~规划实施后5年,湿地类型及面积每年监测2次;湿地植物及其群落监测应选取一定面积的样地,结合3S技术和野外调查进行监测;鸟类监测在每年的10月~翌年2月(越冬鸟类)、4月~8月(留鸟及夏候鸟)进行。

6.2 水生态

(1)监测断面:拟设定5个监测断面:黄盖湖区(湖区敞水区域);鸭棚口河中段(黄盖镇附近);源潭河(源潭镇附近);新店河下断面(新店镇附近);新店河上断面(赵李桥镇附近)。

(2)监测内容: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鱼类等的种类、分布及资源量状况,重点监测鱼类资源变动情况。

(3)监测频次:规划实施前监测1次;规划实施后第1年监测1次,第5年监测1次。共监测3次。

6.3 水环境

(1)监测点位/断面:规划在黄盖湖区共设置9个水环境监测点位/断面。其中,黄盖湖湖区设置5个水环境监测点位,源潭河布设2个水质监测断面(1个布设在新店新下游1000m处,1个布设在赵李桥镇下游2000m处)、横河布设1个水质监测断面(位于横河闸上游1000m处)、黄盖湖出长江口处的铁山咀闸前设置1个水质监测断面。

(2)监测指标:水温、pH值、SS、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叶绿素a、透明度共计12项监测指标。

(3)监测技术要求:满足《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等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7 初步评价结论

黄盖湖综合治理规划的实施对促进黄盖湖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规划的实施可形成具有综合防洪能力的防洪减灾体系,有利于提高周边基础设施的防护标准;灌溉规划的实施将有效提高黄盖湖区的农业灌溉标准,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水平;血防规划的实施有利于促进血吸虫病防治,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供水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改善湖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湿地生态、水生生态、水环境等方面。涉及的环境敏感区域为黄盖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入湖支流的种质资源保护区等。

规划实施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划中的防洪减灾规划实施将使河流自然湿地面积有所减少,农田、渠系等人工湿地受灌溉和供水措施的实施有所增加,总体上对黄盖湖自然湿地影响较小,只要加强规划项目实施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规划实施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规划实施对水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综合规划的实施会部分改变湖区原有生境条件与水文节律,进而对水生生物群落的原有结构和组成产生一定影响。但各专业规划统筹、协同作用的结果,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湖区水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湖区水文情势的变化相对较小,对长江洪湖新螺段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有限较小。

规划实施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撇洪工程主要是撇洪渠过水断面拓宽、挖深,改变了局部水文情势,汛期撇洪渠本身的纳污能力有所增加。灌溉规划实施将增加入湖污染负荷,特别是增加氮磷入湖负荷,使黄盖湖区的氮磷污染进一步加重。局部水体的流动性增加,对于防止局部水域藻类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8 联系方式

环评单位: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515号

邮编:430051

联系人:李志军

联系电话:027- 84872503

传真:027-84872714

E-mail:cjwlz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