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年)
文本
临湘市人民政府
二〇二三年〇七月
目 录
第二节 存在问题与机遇挑战.................................................................................... 4
第一节 生态制度体系建设..................................................................................... 19
2.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20
3.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21
4.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22
5.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23
第二节 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25
1.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25
2.保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6
3.全面提升环境空气质量................................................................................. 27
6.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31
第三节 生态空间体系建设..................................................................................... 34
第四节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38
第五节 生态生活体系建设..................................................................................... 49
1.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 49
2.绿色城镇化及生态城区................................................................................. 49
3.乡村生态振兴和美丽乡村............................................................................. 49
第六节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52
第一节 工程内容与投资估算.................................................................................. 54
1.区域特征
临湘地处湘北边陲,位于北纬29°10′~29°52′,东经113°15′~113°45′之间,北临长江,南接岳阳县,东与湖北赤壁、崇阳毗邻,西与岳阳市云溪区、岳阳楼区接壤,自古就有“湘北门户”之称,是湖南省县级市。境内拥有长江岸线38.5公里,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口岸。
境内平均海拔60米左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沛,降水充足,无霜期长。境内主要有长江、黄盖湖两大水系,全市已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工作。临湘市水资源总量24.3亿m3,地表水资源量20.19亿m3,年降水量35.59亿m3,地下水资源量4.11亿m3,市内中型水库2020年蓄水量为0.1848亿m3。植被属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北部植被亚热带,在全省植被分区中,属湘北植被区的环湖低区、岗地植被小区,共有木本植物76科549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的有银杏、红豆杉及南方红豆杉3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有莼菜、伯乐树、蓖子三尖杉、中华结缕草及黄连19种,以及国家重点保护科兰科植物(21种)。植被主要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林草覆盖率已达到55.5%,主要分布在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龙窖山和大云山山区。境内有野生动物58科246种,鱼类有101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I、II级动物有25种。
临湘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茶叶之乡”“竹木之乡”“浮标之乡”以及“有色金属之乡”,已列入全国成熟型资源型城市、全省特色县域经济化工新材料重点县(市)。境内已发现矿种35种,萤石储量居全国之首,江南虎形山已探明的钨储量在21万吨以上,潜在经济价值1000多亿元,全市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171处,其中大型矿床6处,中型矿床9处,其余为小型矿床,享有稀有、有色金属和非金属之乡的美誉。
临湘市旅游资源丰富,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境内“山奇、水秀、洞幽”,境内的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已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黄盖湖为湖南省第二大湖,是东吴名将黄盖训练水军的基地,是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已列入省级风景名胜区。龙窖山千家峒是300万瑶族同胞的精神家园,堆石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还有“6501”航空航天国防园、十三村酱文化博览园、浮标小镇等AAA级景区。
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为309.88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24亿元,增长9.6%;第二产业增加值124.93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143.71亿元,增长8.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3:40.3:46.4。
2021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08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98元,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800元,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879元,增长13.0%。
(3)社会发展状况
临湘市域总面积1718平方公里,辖10镇,4街道,161个村委会和社区(114个村委会、47个社区)。截止2021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53.36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6749万人,农业人口33.6939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6.87%,比上年提升0.02个百分点。全市常住人口43.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53万人,农村人口17.7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02%。全年出生人口3668人,死亡人口7700人。
开展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专项行动,行业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全面完成“十三五”减排目标。大气质量改善措施进一步强化,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尾气排放检测初检合格率占总数比例达到90%以上。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量明显降低,土壤环境有较大改善,完成土壤治理与污染场地修复及管控项目6个,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十三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1.1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持续得到改善,一般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5.28%,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幅度达4.26%。
(2)行业清洁改造稳步推进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问题全部整改销号。依法完成对“散乱差”企业关停取缔、提升改造,落实重点污染企业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加快重点行业企业清洁化改造,完成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任务。提质升级改造城区污水处理厂和滨江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全面加强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加快推进沿江1公里化工企业的退出,推行重点行业企业废水输送明管化改造,推进水污染重点行业实施清洁化改造。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管,实施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制度。滨江工业新区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了36万平米标准化厂房建设,新区道路、供水、污水、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3)人居环境改善成绩显著
2021年新建乡镇集中污水处理厂11座,全市所有镇、街道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管网配套基本完善。开展了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全市114个村进行环境整治,完成28个村农村生活废水治理。饮用水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全面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建立全市农村供水工程定期检测、巡回检测及抽检制度,按计划开展全市农村供水工程水质检测工作,确保了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
(4)环境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初步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开展长江干流临湘段岸线保护和利用专项行动,基本完成长江干流临湘段岸线修复工作,恢复岸线生态功能,全面完成湖库非法围网养殖整治。重点构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放管服工作和政务公开工作。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合理划分事权,明确层级责任,环境监管执法稽查与监督能力不断加强。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环境监管,保障全市环境安全。
(5)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扎实推进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临湘市乡镇级“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临湘市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临湘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长江临湘段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实施方案》《临湘市长江沿线排渍口及天然湖泊、堤垸、撇洪渠整治方案》《临湘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临湘市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临湘市2021年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整改实施方案》《临湘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联动监管机制》等一系列文件。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国家、省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和重大政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与各类专项督查问题,以及本市域内生态文明建设突出问题的研究学习及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各类专项督查问题,均按计划完成整改。
2022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临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经研究部署于2022年6月启动创建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全市各职能部门召开了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启动会,集思广益,高规格编制了《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的指导性文件。
临湘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基本贯彻落实了国家、省、市生态文明制度要求,实施基础较好,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仍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处于探索阶段,在磋商、修复效果后评估、资金储备等方面,相关的配套制度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宣传教育、监督执法,积极推动企业强制性生态环境信息公开。临湘市尚未有镇村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创建命名,应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的创建。
(2)生态环境治理改善压力明显
近年来,临湘市环境质量整体向好,但生态环境压力依然存在。环境空气质量方面,临湘市2021年综合指数为3.66,优良率92.8%,有效天数365天,其中优天数159天,良天数187天,轻度污染13天,中度污染5天,重度污染1天。其中PM2.5浓度虽然达标,但对比2020年,PM2.5浓度同比上升。水环境质量方面,2021年龙源水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新桥、东湖庙、漆事大桥、冶湖断面、江南镇、长源断面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2019-2020年黄盖湖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但2021年因总磷超标未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城乡建设方面,临湘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偏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较低。临湘市生态环境治理改善工作仍需负重前行。
(3)农药化肥、秸秆利用率有待提高
临湘市是著名的楠竹之乡和粮食生产大县,农作物秸秆以及竹器加工下脚料数量巨大。为保护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和省、市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要求,临湘市开展了秸秆还田、秸秆“五化”、秸秆禁烧等方面工作,推进秸秆收储深加工,如湖南君乐米业有限公司、长兴水稻专业合作社等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通过水稻秸秆与谷壳加工生物颗粒;湖南涓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大型农业生态企业,通过与畜禽养殖企业合作利用畜禽干湿分离后的粪便与秸秆加工有机肥。但由于受传统的种植模式制约,广大农民秸秆回收利用的思想意识还不够,秸秆禁烧工作难度较大,导致秸秆综合利用率仍需进一步提高。临湘市持续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用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但目前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跟国家级、省级考核要求仍然存在差距。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地位与战略地位正处在前所未有之高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各类生态文明相关的顶层设计相继出台,生态环境部于2017年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截至2021年,全国已有362个市、县、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命名,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为临湘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念指引和制度保障。
(2)全省“开放崛起”的战略机遇
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和全省“开放崛起”战略的实施,岳阳市作为全省第二经济强市的地位不断巩固,已经成为了全面落实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重要力量。岳阳市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湖南通江达海开放引领区和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及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的获批,为临湘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溢出效应,使地处长江沿岸,交通便利,土地、劳动力储备充足的临湘市率先获益。
(3)“守护好一江碧水”,绿色转型迎来发展新契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数次视察长江,并岳阳视察期间殷殷嘱托我们“守护好一江碧水”。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守好一江碧水”的重要指示精神,临湘加速推进滨江工业园沿江一公里园区化工企业退出工作,逐步关停工业园区外高污染企业,这是临湘工业园区绿色转型的重要契机。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重点建设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突出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壮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
(4)林产品和生态旅游需求不断增长带来生态经济发展新机遇
近十年,我国林业产业年平均增速接近10%,特别是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林产品需求、生态旅游、康养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丰富的森林、湿地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给临湘的生态经济发展带来契机,开创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共赢局面。
近年来,中央、省委环保督察以河湖为重点,提出了系列整改要求。临湘高度关注河湖治理工作,专门出台了《临湘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临湘市实施湖长制工作方案》等制度,以长效机制推进河湖治理。临湘依江伴湖,原来作为主导产业的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任务较重,河湖治理工作难度较大。
(2)地处两省交界,环境治理需区域协作
临湘地处湘北边陲,西北滨长江水道与湖北省监利、洪湖隔江相望;东南依幕阜山与本省岳阳县和湖北省通城、崇阳、赤壁毗连;东、西、北三面嵌入湖北省境。临湘与湖北的赤壁、通城、崇阳、洪湖等县市接壤或毗邻。长江水道依境而下,黄盖湖、龙窖山都是湖南、湖北两省共有,黄盖镇、羊楼司镇、坦渡镇、詹桥镇都是省际口子镇,两省政策、风俗存在差异,跨区域协作有利于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更好的效果。
(3)产业升级转型形势紧迫,产业结构优化担子更重
临湘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层次较低,近年来虽然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培育、引进了大批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产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是落后产能淘汰和高污染企业整治的任务依然繁重。
综合判断,临湘市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必须正确判断形势,抢抓历史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奋力建设生态文明新临湘。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省委提出的“五个发展”和岳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极三宜”江湖名城建设为引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快建立健全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体系,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嘱托,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加快生态立市、开放活市、产业强市、港口兴市步伐,全力打造碧水蓝天最美临湘,把临湘市打造成为生态安全和谐、空间集约高效、经济绿色低碳、生活和谐幸福的宜居宜业宜游“三宜”江湖名城。
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安全的环境基础之上,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打造绿色发展底色。建立生态优先的决策机制,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的新景观。
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科学分析临湘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根据临湘市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人文特征、经济基础等地域特征,充分彰显临湘山、水、林、田等生态资源优势,结合临湘特色优势农业、生态旅游、农副食品、“浮标(钓具)”“竹”“茶”等独具临湘特色的消费产业,突出临湘独特的资源环境优势,提出彰显临湘市生态文明建设特点的发展重点,科学指导临湘市生态文明建设。
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坚持全域统筹,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结合不同区域发展特色,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与文明城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大气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红线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叠加效应。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建设机制,优化政策环境,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整合各部门资源,激发市场活力,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及多方互动的“共治共享”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坚持深化改革,以创新为驱动,以法治手段严守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健全生态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推进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规划范围为临湘市行政所辖区域,总面积1718km2,总人口53.37万。辖10镇,4街道,161个村委会和社区(114个村委会、47个社区),包括黄盖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龙窖山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自然保护地。
规划期限为2022~2030年,以2021年为规划基准年,分以下三个阶段:
(1)2022~2025年: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达标期(以创建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
(2)2026~2028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达标期(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
(3)2029~2030年: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期(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稳定达标并持续提升为目标)。
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宗旨,秉承“科学规划、彰显特色、分类指标、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临湘市现有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禀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加快建设健全的生态制度、良好的生态安全、合理的生态空间、发达的生态经济、舒适的生态生活以及健康的生态文化,推动临湘市向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方向发展,最终将临湘市建设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高效、和谐、持续发展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近期目标(2022~2025年):创建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阶段。对照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从差距较大的领域入手,以完善生态体制机制、优化空间格局、发展生态经济、倡导绿色生活为建设重点,形成生态制度完善、生态安全良好、生态空间合理、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生活舒适、生态文化健康的生态文明良好局面,各指标满足《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要求,获得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中期目标(2026~2028年):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阶段。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制度更加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要求,全面建成国土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经济发展绿色高效、生活方式低碳节约、生态文化鲜明繁荣、生态制度完善健全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远期目标(2029~2030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面巩固提升阶段。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持续深化,进一步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生态空间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生活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得到有效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不断提升,走出具有临湘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根据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和《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湘环发〔2022〕34号),《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共有41项,其中市县及县级考核指标36项,市级考核指标5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共有43项,其中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海岸生态修复和自然岸线保有率3项指标临湘市不涉及,市县及县级考核指标35项,市级考核指标5项。由此确定临湘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的指标体系为六大领域、十大任务,《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36项指标(其中20项为约束性指标,16项为参考性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35项指标(其中19项为约束性指标,16项为参考性指标)。
根据岳阳市近五年统计年鉴、临湘市近五年统计年鉴、临湘市政府各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以2021年作为基准年对临湘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各项指标进行测算,提出各规划水平年规划目标值。经统计,2021年临湘市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36个指标中有28个指标达标,达标率为77.78%;2021年临湘市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35个指标中有28个指标达标,达标率为80.0%。临湘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及各规划期建设指标值详见下表2-1。
表2-1 临湘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
领域 |
任务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指标值 |
指标属性 |
现状(2021年) |
2025年规划目标 |
2028年规划目标 |
2030年规划目标 |
|||
现状值 |
省级达标情况 |
国家级达标情况 |
|||||||||||
省级指标值 |
国家级指标值 |
||||||||||||
生态制度 |
(一) 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 |
1 |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
— |
制定实施 |
制定实施 |
约束性 |
未制定实施 |
未达标 |
未达标 |
制定实施 |
规划实施 |
规划实施 |
2 |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部署情况 |
—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约束性 |
有效开展 |
已达标 |
已达标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
3 |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
% |
≥20% |
≥20% |
约束性 |
21.6(重点考核总分950分,其中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考核分值205分) |
已达标 |
已达标 |
持续提高 |
持续提高 |
持续提高 |
||
4 |
河长制、林长制 |
— |
全面实施 |
(河长制)全面实施 |
约束性 |
全面实施 |
已达标 |
已达标 |
全面实施 |
全面实施 |
全面实施 |
||
5 |
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 |
% |
100 |
100 |
约束性 |
100 |
已达标 |
已达标 |
100 |
100 |
100 |
||
6 |
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 |
开展 |
开展 |
参考性 |
已开展 |
已达标 |
已达标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
7 |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创建 |
— |
开展 |
— |
约束性 |
未开展 |
未达标 |
— |
按市局要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申报命名工作。 |
持续提升 |
持续提升 |
||
生态安全 |
(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8 |
环境空气质量 优良天数比例; PM2.5浓度下降幅度;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约束性 |
优良天数比例92.8,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90); PM2.5浓度下降幅度-18.6,未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16.67) |
已达标 未达标 |
已达标 未达标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9 |
水环境质量 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提高幅度; 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 黑臭水体消除比例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约束性 |
黄盖湖水质由III类降为IV类,未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全市国控、省控断面地表水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断面比例达到96.3%以上);无劣Ⅴ类水体;黑臭水体已销号,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市城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保持在90%以上) |
未达标 已达标 已达标 |
未达标 已达标 已达标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
(三)生态系统保护 |
10 |
土壤环境质量: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有效保障 |
建立 |
约束性/国家级为参考性 |
100,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 有效保障/建立 |
已达标 已达标 |
已达标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有效保障/建立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有效保障/建立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有效保障/建立 |
|
11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湿润地区 |
% |
≥60 |
≥60 |
约束性 |
79.21 |
已达标 |
已达标 |
不降低 |
不降低 |
不降低 |
||
12 |
林草覆盖率 丘陵 |
% |
≥40 |
≥40 |
参考性 |
55.5 |
已达标 |
已达标 |
不降低 |
不降低 |
不降低 |
||
13 |
生物多样性保护: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 外来物种入侵; 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 |
% — %
|
≥95 不明显 不降低 |
≥95 不明显 不降低 |
参考性 |
100; 不明显; 不降低 |
已达标 已达标 已达标 |
已达标 已达标 已达标 |
≥95 不明显 不降低 |
≥95 不明显 不降低 |
≥95 不明显 不降低 |
||
(四)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
14 |
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 |
-/% |
安全可控 |
100 |
约束性 |
安全可控/100 |
已达标 |
已达标 |
安全可控/100 |
安全可控/100 |
安全可控/100 |
|
15 |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
— |
建立 |
建立 |
约束性 |
已建立 |
已达标 |
已达标 |
健全完善 |
健全完善 |
健全完善 |
||
生态空间 |
(五) 空间格局优化 |
16 |
自然生态空间: 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保护地 |
—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约束性 |
生态红线面积341.87km2,自然保护地面积163.766km2,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已达标 已达标 |
已达标 已达标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17 |
河湖岸线保护率 |
%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
参考性 |
黄盖湖、洋溪湖和冶湖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已印发实施,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
已达标 |
已达标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
||
生态经济 |
(六) 资源节约与利用 |
18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
吨标煤/万元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约束性 |
2020年0.4321吨标煤/万元,临湘市“十三五”单位GDP能源消费量下降率为21.10%,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十三五”单位GDP能源消费量下降率目标为18.5%) |
已达标 |
已达标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19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
立方米/万元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约束性 |
2018年为110立方米/万元,2019年为99立方米/万元,2020年为90立方米/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持续改善 |
已达标 |
已达标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
20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 |
% |
≥4 |
≥4.5 |
参考性 |
0.55 |
未达标 |
未达标 |
≥4 |
≥4.5 |
≥4.6 |
||
21 |
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 化肥利用率 农药利用率 |
% |
≥43 |
≥43 |
参考性 |
41 41 |
未达标 未达标 |
未达标 未达标 |
≥43 |
≥44 |
≥45 |
||
(七) 产业循环发展 |
22 |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秸秆综合利用率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农膜回收利用率 |
% |
≥90 ≥80 ≥85 |
≥90 ≥75 ≥80 |
参考性 |
87.97 92.83 85.1 |
未达标 已达标 已达标 |
未达标 已达标 已达标 |
≥90 ≥93 ≥86 |
≥91 ≥94 ≥87 |
≥93 ≥94 ≥90 |
|
23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幅度 综合利用率≤60%的地区 综合利用率>60%的地区 |
% |
≥2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2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参考性 |
综合利用率85.28%,综合利用率提高幅度4.26%,属综合利用率>60%的地区,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已达标 |
已达标 |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
生态生活 |
(八) 人居环境改善 |
24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 |
% |
100 |
100 |
约束性 |
100 |
已达标 |
已达标 |
100 |
100 |
100 |
25 |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 |
100 |
100 |
约束性 |
100 |
已达标 |
已达标 |
100 |
100 |
100 |
||
26 |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持续改善 |
--- |
约束性 |
35.01,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34.3) |
已达标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持续改善 |
||
27 |
城镇污水处理率 |
% |
--- |
≥85 |
约束性 |
95.46 |
已达标 |
已达标 |
96 |
98 |
100 |
||
28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 |
≥40 |
≥50 |
参考性 |
24.56 |
未达标 |
未达标 |
40 |
50 |
60 |
||
29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80 |
≥80 |
约束性 |
100 |
已达标 |
已达标 |
100 |
100 |
100 |
||
30 |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 |
% |
≥80 |
≥80 |
参考性 |
100 |
已达标 |
已达标 |
100 |
100 |
100 |
||
31 |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70,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2021年农村改厕计划数为12565个) |
已达标 |
已达标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
(九) 生活方式绿色化 |
32 |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 |
≥50 |
≥50 |
参考性 |
51.5 |
已达标 |
已达标 |
52 |
55 |
60 |
|
33 |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 |
— |
实施 |
实施 |
参考性 |
已实施 |
已达标 |
已达标 |
持续实施 |
持续实施 |
持续实施 |
||
34 |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
% |
≥80 |
≥80 |
约束性 |
91.2 |
已达标 |
已达标 |
持续提高 |
持续提高 |
持续提高 |
||
生态文化 |
(十) 观念意识普及 |
35 |
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 |
% |
100 |
100 |
参考性 |
100 |
已达标 |
已达标 |
100 |
100 |
100 |
36 |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
% |
≥80 |
≥80 |
参考性 |
87.5 |
已达标 |
已达标 |
持续提高 |
持续提高 |
持续提高 |
||
37 |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
% |
≥80 |
≥80 |
参考性 |
93 |
已达标 |
已达标 |
持续提高 |
持续提高 |
持续提高 |
1.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提出空间布局、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环境准入要求,强化污染企业停产治理、淘汰和退出。强化“三线一单”在优布局、控规模、调结构、促转型中的指导作用,在临湘市的招商引资工作中,要明确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明确资源配置的具体要求及能源节约和污染物排放等指标,根据本市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生态状况,提高环境准入门槛。
持续深入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进一步提升河湖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在规划期内,重点围绕非法采砂制砂、河道垃圾清理、河岸美化、污水处理等方面,抓实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治理。每年有计划的开展河湖综合整治行动,保持全市常态化高压态势;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完成造林绿化、森林抚育、封山育林、林业产业发展、森林防火等任务。
完善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体制,强化河长履职,全面落实河长工作责任制,抓实巡、管、治、护各环节工作。完善建立河湖监控体系,采取信息化的监管手段,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活动,维护河湖正常秩序。开展盗砍滥伐、乱捕滥猎、违规占用林地等方面的综合执法;依法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
在规划期间,逐步建立河湖岸线生态保护制度,实现河湖水质明显改善,在优先开展污染物源头削减、资源化利用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和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城镇与周边农村污染治理相结合、农村生活与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相结合,实现河湖水质明显改善,河湖环境显著改观。
(3)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强化企业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按要求推动市域重点排污单位、实施清洁生产强制审计的企业通过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系统(湖南省)等平台,开展环境信息公开。全面落实《临湘市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关于加强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健全政府生态环境信息发布机制,规范信息公开平台监管,继续全面推进政府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成立生态环境政务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对应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机制,确保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执行到位。所有公开信息按照部门职责进行分类,由分管领导签批后,统一报送集中进行发布,确保信息公开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以市政府网站为主要公开形式,同时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作用,不断扩大公开范围和层次,丰富公开内容,保持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创建
强化规划引领,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及国家、省、市的相关要求,编制《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年)》并颁布实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的创建工作,2023年完成詹桥镇创建岳阳市生态文明示范镇和羊楼司镇龙窑山村创建岳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验收工作,并取得岳阳市生态文明示范镇村授牌。
(5)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
深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改革创新统一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依法明确各方面监测事权,建立部门间分工协作、有效配合的工作机制,统筹开展覆盖环境质量、城乡各类污染源、生态状况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加快构建天地一体、上下协调、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完善涵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环境要素以及城市和乡村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落实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按照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配好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机构人员及装备设施。
(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坚持资源公有、物权法定,清晰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建立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制定权力清单,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体权利。全面建立覆盖各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有偿出让制度,严禁无偿或低价出让。统筹规划,加强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建设。
(2)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系
发挥人大、行政、司法、审计和社会监督作用,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形成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全程动态有效监管。加强对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督,管理区委员会定期公布辖区内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充分利用现有相关自然资源调查成果和确权成果,按上级部署有序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核算评价工作。探索建立自然资源动态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督察执法体制,加强督察执法队伍建设,严肃查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领域重大违法案件。
(3)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制度
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制度,推动生产者落实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等责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加快建立有利于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大绿色金融支持,落实好促进节能减排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建立用能权、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4)探索实施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
遵守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严格管控各类自然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相关自然资源确权成果,积极推进土地资源、水权、林权、矿权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建立和完善市域土地、矿产、森林、水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分等定级价格评估制度和资产审核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市场规则,规范市场建设,明确受让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资产的要求。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市场信用体系,促进自然资源资产流转顺畅、交易安全、利用高效。
(1)加强河湖生态保护制度
严格湖泊水域空间管控,强化湖泊岸线管理,控制开发利用强度,最大程度保持河湖岸线自然形态。积极推进黄盖湖“水质良好湖泊”保护项目申报,整治围垦湖泊和圈占湖泊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建立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健全湖泊保护机制。持续推进黄盖湖禁渔和长江禁捕。严格落实《长江岸线临湘段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加强长江干线临湘段非法码头整治,推进滨水绿地等生态缓冲带建设。提出岸线保护、利用、修复的模式、方案、技术要求和管控机制,从而全面发挥岸线的综合功能,促进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大河湖岸线空间管控力度。
(2)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制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完善落实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推动全流域生态补偿,推进生态公益林分级分类差异化补偿,探索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办法。加大对重点领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标准动态调整长效机制,适时提高补偿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对黄盖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龙窖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等生态功能区生态效益补偿力度。
(3)健全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制
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机制,对履行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义务的权利主体给予合理补偿。探索健全依法建设占用各类自然生态空间和压覆矿产的占用补偿制度,落实和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由责任人承担修复或赔偿责任。按照谁修复、谁受益原则,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产权安排,激励社会投资主体从事生态保护修复。
成立临湘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长担任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担任组员,对临湘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目标任务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部门、地区之间的行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交付的具体工作和日常事务,由市政府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岳阳市生态环境局临湘分局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重点工程的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各项指标的审核工作等。
(2)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绩效考核制度
优化和调整当前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完善生态要素考核指标体系,将表征绿色发展的指标(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等)纳入临湘市党政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晋升职务、评选先进的重要条件。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层层分解落实到政府各组成部门、产业开发区和乡镇街道,考核结果与单位业绩、评先、奖励挂钩,严格把控奖惩兑现情况。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在各部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让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指标评估真正发挥作用。
(3)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
由审计部门统筹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予以配合对乡镇党政一把手任职期间自然资源资产变化量、自然资源负债量、自然资产收益量进行“联合审计”,探索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并将其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根据审计结果,具体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约束性指标没有完成并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严重破坏的,由组织部门启动对相关乡镇党政一把手的追责机制,情节特别严重、涉嫌违法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1)健全环境治理责任体系
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为关键,健全生态环境政府领导责任。适时调整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负责成员职责分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形成党委主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领导责任机制。以深化企业主体作用为根本,强化环境治理企业责任,积极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力度,加强全过程管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接受社会监督。推动建立市领导挂钩重点问题及信访件机制,拓展投诉渠道、压缩办理周期、采取领导挂钩包案等办法,解决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更好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为支撑,推进环境治理全民行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企业自治良性互动。
(2)完善环境治理监管体系
压紧各部门监管责任,整合相关部门执法队伍,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根据部门责任分工,制定网格化环境监管年度考核标准,明确奖惩措施。各部门落实网格内的环境监管职责,并对各乡镇、工业园区、相关部门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年度考核。推进环境大数据平台、环境管理协同平台和环境辅助决策平台建设。加快环境监督管理体系、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和环境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3)健全环境治理信用体系
健全环境治理政务失信记录,依托“信用中国”网站将地方各级政府和公职人员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因违法违规、失信违约被司法判决、行政处罚、纪律处分、问责处理等信息纳入政务失信记录等依法依规逐步公开。健全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依据结果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建立排污企业黑名单,将违规企业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夯实企业现代化环境治理基础。在《湖南省2021年度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环保信用评价结果》临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属于环保合格园区的基础上,持续提升产业园区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园区绿色发展,推动临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逐步纳入环保诚信园区。
(4)健全环境治理市场体系
加快形成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环境治理市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壮大环境治理力量。建立合理的价格收费机制,创新各类环保投融资方式,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全面激活城市环境治理能力。通过政策引导、法律法规约束和制度管理等,为构建企业及其他行为主体绿色经营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建立“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机制,建立健全财政资金与生态环境质量挂钩激励机制。以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领域为重点,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健全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第三方治理市场,吸引和扩大社会资本投入。
1.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以能源转型升级为核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低碳社会,有序开展“碳达峰”行动。坚持绿色清洁、低碳循环、智能发展要求,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持续优化能源结构,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完善能源供给通道与体系建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进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践行绿色出行、绿色办公,发展绿色建筑等。
(2)推进森林碳汇发展
开展“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的宣传活动,增进人民对森林碳汇的认识,促进企业及个人积极参与造林及森林经营活动;加强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实施退耕还林,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实现森林提质增效,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加强森林碳汇建设。落实森林碳汇建设工程,通过人工造林及中、幼林培育保护,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
(3)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根据国家低碳转型目标要求,认真做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工作,落实湖南省碳强度目标和任务,以碳排放达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全面掌握全市二氧化碳历史排放和现状的基础上,围绕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指标,科学制定临湘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从推进结构减排工作力度、加快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积极开展工业污染治理、提升城镇生活源污染治理能力、全面推进排污许可制改革、持续推进源头污染控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落实碳排放强度降低主要任务。
(4)完善能耗双控制度
持续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落实下达的能耗双控目标,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构建低碳工业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工业园区的应用。推动临湘市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制定年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工作计划,加快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营运车船向清洁化发展。全面提升建筑领域绿色低碳水平,推广绿色建材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装配式建筑发展,持续推进老旧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绿色节能改造。
(1)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依法划定水源地保护区,实施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优化饮用水水源地布局,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继续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管理。在龙源水库、团湾水库等重点区域建立水源地保护区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地下水实时监测系统,提升水源地水质实时在线监测能力。着力推进水源地规范化管理,严格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
(2)强化城镇生活污水治理
以城镇污水整治和雨污分流改造为重点,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和监测体系,扩大乡镇截污管网覆盖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开展河、港、沟、渠疏浚与修复,合理连通水系,建立植草沟、绿化隔离带,全面整治生活污水。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行填平补齐、提质扩容和管网完善,实现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并达标排放。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难以改造的采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施。城镇新区建设严格实施雨污分流,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完善城区污水处理设施,保证设施正常运行、稳定达标排放。
(3)加大工业水污染防治力度
严格管控工业水污染,实现工业集聚区污水全部集中收集、集中处理、集中排放,推行废水输送明管化,严格管控废水输送过程污染。推进重点工业区域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升级,实现工业园区、矿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完善重点企业污水处理设备,推动水污染重点行业处理设备清洁化改造。加强重点企业、重点污染源监管力度,全面排查、严厉打击水污染严重的“散乱污”企业,严格排污口设置。坚决取缔水污染设备不达标企业,严格管控河流内洗砂洗矿污染,在重点排污企业安装水排放实时监测设备和在线监控设备,继续推进市工业园建立水环境管理档案,实现“一园一档”。
(4)高标准优化农村水环境
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推动城区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在远离城镇的村庄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开展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加快推进临湘市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强化“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严格管控养殖业水污染,推进养殖场粪便污水贮存、处理综合利用设施建设,严控江河湖库等天然水域投肥投饵养殖,强化养殖尾水处理。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农业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从源头实现污染物减量化。针对已经因农田污染致使水体富营养化的村级水域,采取源头控制、中端拦截、末端治理的方式进行防控和修复,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5)推进黄盖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全面管控生活源,加快推进城区生活污水治理,落实聂市镇、黄盖镇和坦渡镇、江南、羊楼司镇、桃林镇、五里、城区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强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黄盖湖流域9个镇街3500户农村改厕建设,基本解决流域内生活污水直排问题;开展流域内养殖尾水专项整治,启动尾水排放处理设施和养殖基地人工湿地建设,确保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牛蛙养殖场尾水达标排放。湖体区修复恢复系统建设、农田面源生态拦截建设系统、入湖口湿地重建与优化系统建设、湖滨带稳定修复系统;开展新店河、潘河一级支流生态修复工程,对黄盖湖流域(新店河)万丰桥港、中山湖、定子湖、石刀河等支流湖泊进行水生态修复,生态湿地保护、河港水质提升、河港驳岸、环境提升改造,清理漂浮物、垃圾。推动《黄盖湖流域水环境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临办发〔2022〕4号)的全面实施,黄盖湖流域内居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涉水“散乱污”企业、河湖沟渠塘库、垃圾污染等五个重点领域的排水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总磷≤0.1mg/L),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尾水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总磷≤0.2mg/L);强化监测预警,每月紧密监测黄盖湖流域130个一、二级入河入湖排污口和黄盖湖断面水质,加强源头和湖区水质管控,做到及时预警、及时反馈、及时督办;建立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健全湖泊保护机制。
(1)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1、严格环境准入,严把环评审批关。
按照《湖南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总体管控要求暨省级以上产业园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引进工业企业,修订完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严控“两高”行业产能,严禁新增钢铁、焦化、电解铝、铸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市城区全面完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优化调整,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细化高污染燃料管控措施。
2、加强“散乱污”企业整治。
实行拉网式排查和清单式、网格化管理,分类实施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整改提升等措施,建立“散乱污”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坚决杜绝“散乱污”企业异地转移。加快工业炉窑升级改造,重点推进水泥、陶瓷、无机化工等行业炉窑深度治理,加快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升级改造,对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执行特别排放限值要求,鼓励企业实施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强化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控,完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优化调整,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细化高污染燃料管控措施。加速推进滨江工业园沿江一公里园区化工企业退出工作,逐步关停工业园区外高污染企业。
2、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
开展全市企业挥发性有机治理设施评估,对未达标的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全面提高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能力。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管,对加油站、储油库、沥青、涂装、建筑装饰、汽修、印刷包装、家具、浮标等重点行业进行严格监管,切实降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
(2)加强城市面源污染治理
1、推进施工工地扬尘综合防治,严格落实“八个百分百”制度和扬尘防治设施审查。加强道路扬尘管控,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对重点道路实行“路长制”管理,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扩大道路洒水范围。在规划期限内,新增的施工工地均按照绿色建筑施工要求,做到工地围挡、裸土及物料覆盖、出入车辆冲洗、路面硬化、拆迁工地湿法作业、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八个百分百”。推进扬尘视频监控平台,在大型施工工地安装监控监测设施,并建立扬尘控制工作台账,实现施工工地重点环节和部位的精细化管理。
2、加大餐饮油烟污染整治力度。推进餐饮油烟综合整治,开展城区餐饮企业(门店)、企事业机关食堂油烟专项整治行动。建立餐饮业油烟长效监管机制,加强非经营性餐饮油烟治理,推行重污染天气紧急减排措施测。
3、加强建成区、城乡结合部督查与考核,加强环卫工人等重点人群宣传引导,建立奖罚制度,确保生活垃圾禁烧效果。全面推进秸秆禁烧网格化监管,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秸秆禁烧专项执法和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制止焚烧垃圾、废弃物和秸秆的行为,确保重点区域无秸秆焚烧现象。提高秸秆收集和综合利用水平,从源头控制焚烧。
(3)完善大气环境监测监控网络
推进工业园区空气质量监测小微站建设,建成以城区空气质量自动站为基础,工业园区小微站为补充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颗粒物监测网络,建立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平台,加强施工工地、机动车、储油库、加油站和重点企业等重点污染源监测监控,强化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真实有效。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负责”原则,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开展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耕地治理与修复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临湘市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应用科学方法推进农用地、化工场地、矿区场地等受污染土壤修复工作。开展低中度污染农田土壤集中治理,防止土壤二次污染。
(2)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
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进行管控治理”的思路,突出抓好土壤污染“防、控、治”。以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为重点,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实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分级和分类管理,加快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试点,解决一批土壤污染历史遗留问题。更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保障全市土壤环境安全,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理,依法落实排污报告、隐患排查、自行监测等各项制度,开展企业生产、关停和拆除过程的污染防治。开展源头排查,对调查发现农用地污染超标点位和区域,全面排查污染来源,截断工业企业和农业污染途径。
(3)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
进一步健全规范的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全过程管理模式,强化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快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排查,分级分类治理受污染耕地,开展农田灌溉水质监测,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设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完善被污染场地基础数据库和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腾退土地污染风险管控和企业拆除活动的环境监管,严格管控城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加强未利用土地土壤污染防控力度,开展未利用土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评估,加大在未利用土地非法排污、倾倒有害物的巡查力度,强化矿产开采活动污染未利用土地防控。加强重点行业土壤污染防控力度,严格控制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涉化、涉重、涉危生产企业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加大偷排漏排巡查力度,推进土壤污染重点企业综合整治。
(1)强化建筑施工噪声防治
严格执行建筑施工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和夜间施工许可证行政审批制度,加强施工现场监督管理和执法工作,建立部门合作联动机制,对噪声超标居民区的在建施工工地开展联合执法。持续加大对建筑工地的监管执法力度,强化宣传引导,督促施工单位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强化监督管理部门职能,增加巡查频次、加大夜间施工处罚力度。
(2)加强工业噪声防治
加强工业噪声源头控制,对噪声污染高的企业采取限批手段严格准入,对新建企业要求厂房远离噪声敏感点。逐步淘汰生产工艺落后、噪声排放量较大的设备设施,积极推广低噪声设备,并采取吸声、消声、隔声、隔振和减振等治理措施,减轻工业噪声污染,达到国家相应噪声排放标准;对有噪声处理设施的工业企业,加强对其维护保养,确保设施正常运行。摸查敏感点既有企业,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要求立即整改。
(3)加强交通噪声防治
加强机动车辆噪声的控制,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及两侧区域功能,注意避开学校、医院居住区等噪声敏感目标。规范道路行驶车辆鸣笛行为;扩大区内主干道、支路绿化声屏障建设范围,降低道路交通噪声的横向传播;加强机动车辆噪声的控制,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及两侧区域功能,注意避开学校、医院居住区等噪声敏感目标。
(4)强化社会生活噪声防治
从源头控制噪声产生。加快推进步行街等开放式经营商铺转入室内经营;严格限制在公园、广场、人行道等公共开放区域开展广场舞、器乐街头表演、舞台表演等活动开展时间;严格执行有关防治社会生活噪声的法律、法规,加强商业经营和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等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力度,防止社会生活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1)深化生态环境保护
以生态廊道为纽带,联接各种现有绿化资源,共同构筑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统筹设置非保护性采伐区,以国有林场为核心,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丰富保护区内植被种类,建设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沿江沿河防护林带、生态廊道景观带、生态屏障带。
(2)保护物种资源
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提升野生动物救护繁育能力,加快实施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采取划定保护小区、设置宣教警示牌、加强日常巡护和执法打击等形式,保护珍稀动物栖息地,以及植物的原生地;开展珍稀动物种群动态监测,完善野生植物的保护管理和科研监测体系,全方位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促进物种资源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进一步查清全市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生长状况等。完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服务保障等防控体系。
(3)加强外来物种入侵整治
遵循预防为主、治理为要、监管为重的防控理念,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依法防控、精准施策、系统治理、属地负责的基本原则,按照内防扩散、外防输入、全面防控的防治策略。因地制宜采取人工、物理、化学、生物防治等措施综合防治外来物种入侵。落实马尾松纯林改造工程,对全市马尾松纯林通过疏、择伐相结合的手段,适当补植珍稀阔叶树种营建复层林,重点解决松材线虫病对临湘生态造成的危害;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百日”攻坚,确保按期完成年度任务,实现疫情发生面积和疫点数量双下降的目标,维护生态安全;持续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灭除及示范工作,加强对危害农业生态环境的外来入侵物种的综合治理,加强生物防治和生物替代,稳妥开展集中灭除;完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服务保障等防控体系。
(4)加强生态监管,守护青山绿水
完善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系统。在现有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基础上,架构土壤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地下水环境等多因子环境监测网络,形成集监测、分析、预警、管理于一体的辖区生态环境网格化综合监管系统;落实执法部门与生态环境监管系统联动,实现预警必出动,执法有据可依,违法依法处置完整的生态环境监管工作链。
(5)全面推进生态修复
强化水环境修复。加快实施退田还湖还湿、退渔还湖,开展长江水生物重要栖息地修复工作,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加强湖泊水生生物保护。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黄盖湖、冶湖、涓田湖水质富营养化问题,降低龙源水库总氮含量,加快恢复沿河环湖湿地生态系统。
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围绕坦渡河-源潭河中下游、游港河中下游等重点片区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在重要水源地周围营造植物保护带,提高林草水源涵养能力。补充设置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开展全市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
7.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1)提升环境风险管控
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体系,开展环境质量普查、背景值调查,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构建水、大气、生态、土壤、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等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公示制度和预警响应机制,对超载的地区实行限制性措施。
(2)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机制
提升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应急能力。完善政府、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强化环境风险应急处置,落实企业环境风险防范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机制,严格矿山、尾矿库、化工生产企业环境安全评估,持续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和修编工作。
(3)强化固废规范监管
持续开展固体废物的堆存场所排查整治行动,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制定整治方案并有序实施;强化尾矿库及其采选、冶炼企业环境管理,进一步健全危险废物源头管控、规范化管理和处置等工作机制。推进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危险废物的收运和处理,建设医疗废物、工业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系统,对危险废物实施信息化监控,落实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制度,杜绝危险废物非法转移,规范收集、及时转运、安全处置医疗废物。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效率。
(1)严守生态红线
根据临湘市自然资源局提供的临湘市生态保护红线区划范围,临湘市国土面积1718km2,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41.87km2,占临湘市国土面积的19.9%,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
根据《湖南省主体功能区划》,临湘市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农产品主产区是指耕地面积较多、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较好、对全国或全省农产品安全具有重大或较大影响,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主要包括黄盖湖自然保护区、五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龙窖山风景名胜区和大云山核心森林覆盖范围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山地、森林、河流湖泊等生态用地等。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生态保护红线应按照国家和湖南省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等的管理规定,严格执行相应的管控要求。规划期内确保临湘市341.87km2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2)加强河湖岸线保护
目前临湘市积极落实国家和湖南省的相关河湖岸线保护的要求,根据上级要求目前已编制完成《黄盖湖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洋溪湖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冶湖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规划期内,持续推进临湘市河段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对岸线保护区、岸线保留区、岸线控制利用区及岸线开发利用区进行合理划定,系统全面的开展河湖岸线保护工作。
(3)加强生态用途分区管控
根据生态环境功能、自然资源禀赋、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对环境管控单元实施差异化生态环境准入管理,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并严格执行其管控要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1)科学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
严格按照《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地范围及功能区优化调整前期工作的函》和《湖南省自然保护地评估技术规范》《湖南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技术指南》等有关文件要求,重点解决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保护空缺、现实矛盾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科学合理界定自然保护地范围,优化功能分区,细化管控措施。确保重要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有效衔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确保临湘市自然保护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2)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与管理
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分区分类开展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按照标准科学评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和资源利用的生态风险,明确自然保护地内自然资源利用方式,规范利用行为,全面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创新自然资源使用制度,依法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实现各产权主体共建保护地、共享资源收益。探索全民共享机制,在保护的前提下,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
1、优化空间布局
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行分类管控,实施差别化环境管理政策。严把工业园区空间布局,三湾产业园区后续不再引进三类工业企业,陶瓷企业逐步退出。滨江产业园区定位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物流仓储,沿江1公里范围内不再新建、扩建化工项目,现有化工企业全面退出。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简称“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体系。做好“三线一单”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建立全市“三线一单”数据管理应用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共用;强化“三线一单”成果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健全城乡规划体系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完成市国土空间规划,精心编制专项规划,统筹乡镇国土空间规划,逐步编制村庄规划。完成“三调”成果发布和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
3.勾画城市发展新格局
全面实施“融岳发展”战略,加强与岳阳市的空间融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建“一城两片多点”的融城发展格局。推动人口向中心城区聚集,形成城市“主发展区”,促进人口聚集,为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拓展区预留空间、打好基础。“北片”加快滨江工业园区与云溪区、城陵矶新港区的空间连接和产业融合,加快融入岳阳“水港”,共同组成岳阳市产业转型升级走廊;“南片”以桃林、长塘两镇为前沿承接岳阳空港临空产业,加快融入岳阳空港。
4、打造“一园两区六个园中园”工业布局
按照“产城融合、产业集聚、功能集成、错位发展”的布局原则,构建“一园两区六个园中园”的发展格局。一园:临湘工业园区。“两区”:三湾产业区和滨江产业区。“六个园中园”:湖南(岳阳)中非工贸产业园、杨桥新材料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现代航运物流产业园、三湾新型建材产业园、三湾钓具(浮标)特色产业园。紧紧围绕打造“千亿园区”的远期奋斗目标,力争将三湾产业区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钓具生产基地,将滨江产业区打造成中非经贸合作先行区、新材料产业集聚样板区。
5、构建“一核辐射、两轴联动、三区串联"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布局
一核辐射,即临湘主城区创意休闲产业综合聚集区;两轴联动,即龙窖山瑶族文化、大云山生态养生文化产业带,临长江、黄盖湖长江文化产业带;三区串联,(即聂市镇历史文化名镇、桃林镇、桃矿老工业基地遗址及6501景区、羊楼司酱菜文化、竹文化科技产业园)。围绕“快乐山水、游钓临湘”形象品牌,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线路、旅游营销进行全局式统一规划,着力加强国防体验游、垂钓竞技游、乡野休闲游、长江文化游等旅游产品开发,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激活域内旅游市场和周边城市休闲旅游市场,把临湘建成以文化为核心吸引、以休闲度假为功能主导的体验型全域旅游目的地,力争成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使文化旅游业成为市域经济重要产业、民生产业。
6、构建三大特色示范区
以滨江工业园为核心,打造沿江绿色创新发展区,带动黄盖镇、江南镇、聂市镇等周边乡镇共同发展。以桃林镇和桃矿独立工矿区为核心,深入实施“融岳发展”战略,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区,带动长塘、白羊田等路南乡镇与岳阳市融合发展。以羊楼司镇为核心,构建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发展竹木加工、茶叶加工、食品加工和商贸物流业,实现“一二三”产高效融合发展。
7、推进重点乡镇高品质规划建设
按照“一镇一品,突出特色”的理念,推进江南镇、聂市镇、忠防镇等重点乡镇高品质规划建设,形成“融岳发展”战略实施的有力依托和“一主三区”产业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补充。
江南镇主要围绕弘扬长江文化,打造最美长江岸线,发展沿江旅游和特色旅游,并为滨江产业新区提供生活服务配套。依托土地优势和规模优势,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推广新型农业机械和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忠防镇重点依托6501航空航天国防教育基地和“忠防十景”等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聂市镇重点以永巨茶业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黑茶为核心,推动茶产业做大做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独特资源要素,以洞庭茶谷建设为载体,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千年茶镇为依托,推进茶旅产业深度融合。
(1)发展特色全域旅游
围绕塑造“快乐山水、游钓临湘”的形象品牌,积极发展国防体验游、垂钓竞技游、乡野休闲游、长江文化游等特色旅游业态,打造市民参观、旅行、研学、休闲的首选地。对全市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线路进行全局式统一规划,实现由传统“观光型旅游地”向“自驾体验型全域旅游目的地”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市旅游景区、旅游产品协同串联,推进协同规划旅游路线、协同建设基础设施、协同建立信息咨询中心、协同营销创造特色名片,实现旅游资源和效益最大化。
(2)建立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体系
以“稳粮油”为根本,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制,以优质农产品生产为途径,推进米油茶全面发展。按照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突出一乡一品,走出一条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绿色环保、规模适度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以规模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施农业提质增效行动,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品质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蔬菜业,推进“名特优新”特种养殖,壮大特色优势农业。
(3)构建产业新体系
1、巩固传统产业发展基础
临湘市发展的根本在于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坚持产业为本、创新驱动的总体思路,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科技投入。巩固传统产业,壮大特色消费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电子信息、建材、绿色化工、钓具(浮标)、竹木家居、农产品加工等七大产业链条,形成科学合理、梯次演进的产业格局,将临湘打造成岳阳市百里长江绿色发展长廊示范区。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传统机械产业向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方向升级。巩固矿产、建材、机械等传统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绿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矿产和建材产业。着力引进大型矿产企业,加强与大型企业的合作,优化资源开发布局,实施绿色矿山建设行动,统筹推进资源开发与保护,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形成聚集高效的矿业发展空间格局。充分重视节能环保和行业可持续发展,妥善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固废,鼓励尾矿充分回收再利用。
发展智能化机械制造产业。积极引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带动本地机械制造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精密制造、质量控制技术和先进加工设备的普及应用。鼓励中小企业向智能化制造转型,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装备制造业融合,实现智能化发展。
引导滨江区域传统化工产业加快退出,推进化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落实长江大保护政策,督促沿江一公里传统化工企业搬迁转移,就近转型发展。
2、推动特色消费产业发展壮大
立足临湘特色消费产业发展现状,不断提升“浮标(钓具)”“竹”“茶”等独具临湘特色的消费产业规模和影响力,建立产业发展优势,使特色消费产业成为产业强市的重要力量,实现“临湘产品”向“临湘品牌”的转变,提升临湘的知名度。
1)放大钓具产业固有优势
坚持产业经营和资本运作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以资本化为引领,以智能化、延展化、国际化、融合化为导向,放大产业优势,打造国家级钓具产业基地。
以产品升级强化“临湘钓具”品牌。积极推进钓具产品品质升级、功能升级。强化行业标准建设,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高品质“临湘钓具”品牌形象,打造具有“临湘制造、临湘文化、临湘品质”的产业集群,实现城市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自主品牌协同发展。
2)加速竹木加工业生态化发展
着眼于科技创新、制造升级、循环利用、自主品牌和产业园区建设,努力将竹木加工业打造成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强化科技赋能产业,为竹木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促进产品精深化、加工智能化和生态循环化升级,积极推动竹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加速周边竹产业向临湘聚集。深挖竹文化价值,传承和发展竹灯、竹雕刻等非物质文化,引进文创企业,开发竹文创产品,促进竹文化与竹产品的深度融合。
3)推动茶叶全产业链综合提升
发挥临湘黑茶的特色优势,科学谋划种植、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实现全产业链综合提升。夯实茶园建设基础,做优种植基地。推进茶叶加工技术工艺综合提升。加大品牌营销与推广策略创新力度,推动茶文化与茶产业深度融合。大力推动传播方式、销售渠道和营销策略创新,引导企业围绕国内市场、边销茶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特点,开发针对性的产品,制定细分市场差异化、特色化营销策略,大力提升临湘黑茶市场占有率。
3、提升现代服务业层次和水平
1)构建现代金融体系
以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根本目标,以支持企业上市为核心,推动金融产业发展壮大,构建传统金融和产业金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拓展金融产业门类,构建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大力支持企业上市。充分利用注册制、科创板改革的大好机遇,建立体系化工作思路,全力推进上市工作,形成产业集聚、资本集聚、人才集聚的良好局面。
2)培育现代物流产业
以岳阳市获批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打造千亿级物流产业为契机,依托港口升级、湖南(岳阳)中非工贸产业园建设的良好条件,实现物流产业升级、物流效率提升和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产业功能。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项目建设、平台打造等产业发展路径,构建“一核、三区、多节点”的物流空间布局,将临湘市打造成为岳阳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通江达海的主要节点之一。
建设滨江国际化航运物流产业核心区。打造三大现代物流主要承载地。主动对接三荷机场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积极融入岳阳市航空物流网络。构建高效便捷的城乡配送体系。引导物流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积极对接岳阳市“一库三中心”物流服务平台,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1)优化三产比重
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对于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科学研究事业的支持力度,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增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扩大服务业发展规模,进一步优化临湘市现有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技术、管理水平,发展特色农业、优质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大制造业创新投入,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重视品牌效应,增强品牌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中高端服务业,支持新经济业态发展,强化政策指引,重视科技与服务业融合,增强高端人才储备;完善财政金融制度,提高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和政策补贴,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奖励,构建绿色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开展。
(2)强力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科学制定《临湘市全域旅游落地方案》,按照资源优化、要素齐备、空间有序、产品丰富基本要求,明确临湘文化旅游发展的总体定位为“一城一地一区”(即中国游钓旅游第一城、湘鄂赣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创建2个国家4A级景区,2个国家3A级景区,10个乡村旅游景区(点)。充分发挥旅游在产业融合中的联接作用。促进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率,做好融合文章,构建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旅游业发展新模式,围绕“旅游+”,不断拓宽“文”“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发展新要素,加快培育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重点推进游钓、竹旅、茶旅、康旅四个融合,做大做强长安浮标小镇、聂市茶乡小镇、羊楼司竹器小镇、桃林体育美食小镇、詹桥樱花小镇、黄盖三国古镇等一批特色产业小镇。
(3)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握全国产业迈入创新驱动阶段的机遇,把打造临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临湘市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重点引进和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港航物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性发展。按照区域合作创新、区域产业同构导入两条路径建设临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性发展。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创新。以湖南临港新兴产业园为切入点,深化与湖南城陵矶新港区的区域合作,积极探索共建产业园区等创新模式,挖掘以半导体、5G、液晶面板、打印设备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轻质合金材料、特种钢材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和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链入驻机会,借力城陵矶新港区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积极融入区域产业同构经济圈。围绕岳阳炼化一体化上下游产业项目,积极招商引资,推进一批新材料项目落地。把握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机遇和长沙、武汉、岳阳、咸宁等周边地区产业外溢的机遇,充分利用沿江临港优势,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融入区域产业协作体系。为加速形成以“武汉—咸宁—临湘”和“长沙—岳阳—临湘”的产业同构发展路径,要尽快启动新一轮滨江片区调区扩区工作,为承接产业转移拓展更大的空间。
(4)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农村电商发展。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发挥企业在农村电商中的主体作用,鼓励电商、物流、商贸、供销、邮政等各类企业参与农村电商发展,普及农村电商应用。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在知名度高的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开展农产品网上营销,促进“三品一标”、名特优新农产品在线销售业务,不断扩大临湘农产品影响力。加快物流配送、宽带无线网络等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农资电商监管,为农村电商创造优良发展环境。
(5)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技术、资源、资本、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科技创新赋能全市产业升级。
鼓励传统企业广泛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上云工程,围绕浮标、茶叶、竹木加工等优势产业,率先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总结推广发展经验,为全市产业智能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鼓励“7+1”产业链骨干企业建立垂直产业平台,实现以大数据和云平台为纽带,贯穿信息、研发、制造、供应链的全产业链综合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升产业链的一体化经营和精益管理水平。
(6)强力推进园区绿色转型
1)提质做优主导产业
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位优势,健全产业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建材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实现跨越式发展。
2)做强做特优势产业
以浮标企业为核心,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钓箱、钓线、饵料、配件等企业,延伸钓具(浮标)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加快钓具电商物流园建设,打响“临湘浮标”品牌。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园区发展需要,加强功能配套和设计,超前谋划建设一批高标基础设施,对电网、水网、输气管道、供热管道、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升级改造。
4)积极推动调区扩区
根据发展需要,及时争取上级支持,启动园区调区扩区工作,提升园区的规模及发展潜力。与城陵矶新港区积极配合,规划好临港新兴产业园。优化园区布局,通过代管、托管、共建等方式进行整合,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基本农田调划、生态公益林调整、化工转移承接区的选址等工作。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守生态保护底线,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和考评制度。全面完成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退出工作。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科学发展,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以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为契机,践行低碳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环境。
(1)构建清洁高效能源体系
大力推广天然气能源,加快燃气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城镇商户使用天然气,实现乡镇管道天然气全覆盖。鼓励三湾工业园区企业采用天然气清洁能源,加快污染型工业企业的“气代油”“气代煤”工作和燃煤燃油中小型锅炉改造,推进陶瓷企业清洁能源改造。完善燃气事故应急预案,保障燃气供应安全。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鼓励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及生物天然气。完成燃气锅炉低氮化改造,在城市建成区实施生物质锅炉超低排放改造。
提升城乡供电网络的可靠性。科学预测用电负荷,合理增加变电站布点,满足居民新增用电需求。简化城区配电网接线模式,解决城区配电网突出问题。改造农村配电网老旧线路,提高农村供电质量。广泛应用智能电网技术,推进输配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改造,为全面建设智能电网奠定良好基础。
(2)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利用
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完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优化调整,优化城区范围能源结构,推进羊楼司镇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实施。滨江产业园区实行集中供热,三湾产业园区加快实施现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持续优化能源结构,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加快实施华能临湘白羊田生态农场10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桃矿尾矿库20MW分布式光伏发电整体搬迁项目、整市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等,完善能源供给通道与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禀赋,开发水电、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绿色清洁能源。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3)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加快工业炉窑升级改造,重点推进水泥、陶瓷、无机化工等行业炉窑深度治理,加快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升级改造,对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执行特别排放限值要求,鼓励企业实施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强化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控,完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优化调整,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细化高污染燃料管控措施。加速推进滨江工业园沿江一公里园区化工企业退出工作,逐步关停工业园区外高污染企业。
(4)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节水、节电、节材工作,加快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确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发挥水资源价格调节功能,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临湘市城镇太阳能利用工程、临湘市城镇建筑节能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生物质能源、太阳能、风能、微水能、地热能等非石化能源开发利用。
(1)推动干线公路提质改造
适时启动G107国道东移、G353线改造等骨干道路工程。推动S203羊定公路、S206桃林至白羊田段、S206黄盖镇至乘风公路、S206、S501五里新球至路口、S301坦渡镇桐梓铺至排壁公路改建。加强鸭栏码头与城市路网的连接,延伸市域内一级公路至鸭栏码头,提高码头集疏运能力。强化机场、旅游公路等专用公路建设,升级改造横铺治水至三荷机场专用公路,改建S203詹桥至羊楼司旅游干线公路及其他旅游集散公路、旅游通景公路。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完成农村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建设、农村公路窄加宽改造、乡镇未通三级公路X075长塘一甲至工农公路改造以及农村特色产业及资源路产业路建设,新建300个农村公路招呼站、56座农村公路桥梁。前瞻性规划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加强道路专业化养护管理,形成多层次、高标准、广覆盖、便捷化的公路网络。
(2)加快融入区域铁路运输网络
规划建设武广高铁临湘站、常岳昌铁路临湘段、岳阳城市轻轨连通临湘城区,缩短与岳阳、武汉、南昌等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提升客货运能力。适时启动临港铁路建设,实现滨江工业园、鸭栏码头与浩吉铁路、京广铁路的高效连接,形成铁水联运基础能力。改建桃矿铁路专用线。
(3)建设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
推进临鸭直立式码头改扩建工程,建成3个3000吨级泊位,实现年吞吐量3000万吨,提高航运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发挥港口效益。加快客运站场枢纽建设步伐,新建一个二级客运中心站。推进货运站场建设,新建4个物流园区。完善农村客运网络末端,新建4个公交首末站和2个公交停保场,并在重点乡镇新建10个乡镇运输服务站。积极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规划城乡公交线路12条,规划新建临湘市龙骧出租车公司服务中心和临湘市大地飞鹰出租车服务中心。新建通用机场1座。
(4)建设交通支持保障系统
积极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推进临湘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临湘市域新能源汽车平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强化交通安全应急体系建设,打造安全智能的现代化交通系统。
(1)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持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加快秸秆还田,推进秸秆“五化”,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进经营模式,逐步减少农膜使用量。通过秸秆回收还田项目、临湘市畜禽规模养殖场升级改造及粪肥还田利用建设整县推进项目、临湘市化肥农药氮磷控源治理及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项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
(2)推进工业清洁生产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对超标、超总量排污和使用、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重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按湖南省生态环境厅下发的年度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名单及要求,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自行开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活动。依法完成对“散乱差”企业关停取缔、提升改造,落实重点污染企业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加快重点行业企业清洁化改造,完成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大涉重企业治污与清洁生产改造力度。
(3)切实落实保障机制
出台围绕“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总框架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明确清洁工作在环境治理、环境保护工程中的地位。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生产工作,由岳阳市生态环境局临湘分局等相关政府职责部门牵头,组织关于污染防治工作的会议,完善清洁生产工作的保障制度。
(4)优化清洁生产审核
定期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评估,促进清洁生产审核质量和绩效的提升。开展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大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积极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动态监督机制,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管理责任制和监督机制,围绕污染控制目标开展工作,确保现场的污染减量化、无害化。
(5)节约用水,循环利用水资源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制度,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生产生活节水改造,推广节水灌溉、节水饲养、精准饲养等农业节水技术,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强化重点灌区农业设施节水,提升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强化企业用水计量管理和目标考核,加大工业再生水循环利用;加快城市供水、配水管网改造,推广更换、应用节水型设备、器具。推行梯级、分质供水。开展中水回用、污水再生利用项目示范。
(1)构建生态循环产业体系
充分重视节能环保和行业可持续发展,妥善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固废,鼓励固废充分回收再利用。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实现上下游企业绿色协同发展,大力推进海创水泥窑综合利用固废危废项目。着眼于科技创新、制造升级、循环利用、自主品牌和产业园区建设,努力将竹木加工业打造成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促进产品精深化、加工智能化和生态循环化升级。鼓励开发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加快“机器换人”的步伐。以竹海炭生源为龙头,建立地区性竹材剩余物回收再利用体系和生态循环产业体系。严格企业准入管理,在企业入园、项目准入、招商引资工作中引入环境因素考评体系,适度向低排放、低污染、清洁能源型企业倾斜,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
(2)构建清洁能源体系
大力推广天然气能源,加快燃气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三湾工业园区企业采用天然气清洁能源,加快污染型工业企业的“气代油”“气代煤”工作和燃煤燃油中小型锅炉改造,推进陶瓷企业清洁能源改造。三湾产业园区加快实施现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保障园区用热稳定供给。
(3)推动企业绿色转型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园区绿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滨江工业园为核心,打造沿江绿色创新发展区,带动江南镇、聂市镇等周边乡镇共同发展。以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优化滨江工业园土地供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落实长江大保护政策,督促沿江一公里传统化工企业搬迁转移,就近转型发展。
(4)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减量化优先”为原则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余热余压利用、固废综合利用和废水的循环利用。探索和推进第三方治理模式,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型企业、循环型基础设施支撑企业的建设以及和园区企业生产、排放的连接。鼓励引入第三方环境服务公司,集中式处理、专业化治理企业污水和废弃物。
(5)推进智慧园区建设
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智慧园区建设为目标,以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资源、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快推进智慧园区建设。采用信息技术、数据挖掘和功能算法,分析企业和园区的物质流动情况,开展物质流分析与数据管理,实现企业资源能源流向、废弃物产生种类及数量等信息共享。创建循环化发展的统计考评制度,构建指标管理系统,对指标进行分类、统计、核算、分析;构建园区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对政策解读、信息发布、基础设施管理与建设等进行管理。
(1)严格保障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
对已划定水源地保护区,采取设置标志和隔离网、取缔关闭排污口、划定畜禽养殖禁区、扩大水源涵养林和人工湿地面积等措施,将“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纳入常规监测,严格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加快推进临湘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项目,新建临湘市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项目,加快新墙河流域十一处乡镇饮用水源地整治工程,加快临湘市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项目,加强村镇集中供水工程管理,鼓励村镇集中供水工程的管理推行目标责任制,依法签订服务合同,并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管理和监督,加强村镇集中供水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2)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治理
全面完成城市雨污分流系统建设,推动城区内雨水、污水管网建设,现状排水管网开展清淤、混错接点改造、修复等工作,建设排水管网监测系统。加快旧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管线修复,实现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快临湘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完善城区污水处理设施,保证设施正常运行、稳定达标排放。
(3)强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
从源头抓好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加快推进临湘市城区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项目,规范临湘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管理,新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加大餐厨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推进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
继续推广绿色建筑及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积极引导房地产住宅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完成临湘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临湘市城镇建筑节能工程、临湘市聂市古街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等。
(1)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深入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扩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面,妥善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针对镇区村民产生的生活污水采取汇入镇区污水处理厂,工艺采用AAO及AAO+MBBR工艺;针对村民集中居住的采取建设有动力或无动力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小于200m3/d规模的污水处理采用“厌氧+人工湿地系统”,大于200m3/d规模的污水处理采用“AAO 一体化设备”,推进各个乡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针对村民分散居住的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农户自建隔油池等,采用“厌氧生物处理+尾水回用”,开展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积极落实完成临湘市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强化“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力争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
(2)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按照“全面推进、扩面提质”的思路,新建临湘市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临湘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收运处置体系,增加农村保洁员、运输车辆、垃圾清理频率。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转运和处理设施建设。
(3)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工程,改造卫生厕所,深化农村厕所革命任务。加大宣传培训,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厕所革命宣传,营造良好的改厕氛围,充分调动群众改厕积极性、主动性。加大培训力度,充实农村改厕队伍,让农村改厕专干和厕具企业技术人员、施工队队员熟练掌握厕具产品组装、施工安装、维护使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加大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临湘市各政府部门加快建立统一协调的绿色采购机制,严格执行采购程序,主动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及时公布采购信息,采购单位实施政策采购活动时,要求在技术、服务等指标满足采购需求的前提下,严格采购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中国节能节水认证网等网站定期公布的最新一期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策采购清单中的产品。对部分节能效果、性能等达到要求的产品,试行强制采购。
(2)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
继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严格落实临湘市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建设项目,完善临湘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建设垃圾分类设备及配套的生产设施,对分类垃圾进行综合利用。向市民发放《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手册》,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短信平台、电子显示屏等媒介,不间断向广大市民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投放要求等相关知识,使生活垃圾分类的观念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氛围。
(1)建设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加快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工程项目,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国有林场等为重点,按照“生态理念先进、生态主题突出、生态保护严格、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的原则,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2)加强生态环保设施开放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企业培训体系,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敬畏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将美丽中国的理念渗透到千家万户,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1)强化干部生态文明意识
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理念培训力度,设立生态环境或环境保护培训课程,力争每季度开设一次环境保护专题讲座。领导干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谋划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工作中要紧密围绕生态道德,结合自身的岗位职责,将生态文明先行的思想贯穿到工作各方面,积极在各种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发挥模范作用,让珍爱环境成为日常习惯,保护资源成为自觉行动,要善于发现和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纳入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确保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持续稳定在100%。
(2)开展校园生态文化教育
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美好家园的意识。把生态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地理、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等学科教学中。以“植树节”“世界环保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节能减排周”等节日为抓手,全市各学校积极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相关知识讲座等方式、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征文、绘画、书法、演讲等比赛,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体验式教学,在学校开辟“开心农场”让学生种植植物、尝试做一次环卫工人等增强生态创建的能力,培养“生态文明从我做起”的意识。向学生发放宣传资料,让学生节能环保知识装进头脑、带回家庭;利用家校微信群、QQ群、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向学生、家长发送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扩大宣传对象,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晓率。
(3)全面推进生态文化教育
拓宽生态文明宣传渠道,充分利用传播速度快、涉及面广的QQ、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或自媒体,创新生态文化宣传形式和方法。以创建生态社区为契机建设社区生态文化,持续开展绿色牧场、绿色工厂、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商场、绿色机关、绿色酒店等绿色创建工作,打造社区生态绿色品牌。充分利用大学生下基层、生态文明知识下乡、完善村级文化设施等各项举措,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态文化教育和培训,引导树立“靠山养山、靠水养水”注重生态效益的农村发展观。
(1)推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公众参与是现代环境治理的重要标志,更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全面推广低碳、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使用,推广绿色出行。落实企业生态环境责任,拓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覆盖范围。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动员广大职工、青年、妇女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积极鼓励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组织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参与度,凝聚环境保护共识。
(2)增强志愿引领
成立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队,以生态文明为主题,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利用节假日、周末发布志愿服务项目,招募生态文明志愿者,吸引了广大公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是临湘市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主要支撑和重要内容,只有通过项目的实施,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的总体目标。
临湘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重点建设项目包括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及临湘市发展特色项目7个方面,涉及68个项目,共需要建设资金346264万元,其中2022-2025年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阶段,共需资金242084万元,2026-2028年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阶段,共需资金101630万元,2029-2030年巩固阶段,共需资金2550万元。重点建设项目统计见表4-1
表4-1 重点建设项目投资一览表
项目类别 |
项目数量 |
2022-2025年 (万元) |
2026-2028年 (万元) |
2029-2030年 (万元) |
投资概况 (万元) |
生态制度 |
2 |
200 |
100 |
100 |
400 |
生态安全 |
23 |
65400 |
28600 |
0 |
94000 |
生态空间 |
4 |
5020 |
4530 |
250 |
9800 |
生态经济 |
15 |
36150 |
9200 |
2200 |
47550 |
生态生活 |
13 |
88000 |
27000 |
0 |
115000 |
生态文化 |
1 |
200 |
200 |
0 |
400 |
特色项目 |
10 |
47114 |
32000 |
0 |
79114 |
合计 |
68 |
242084 |
101630 |
2550 |
346264 |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程和措施,将显著削减环境污染排放,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稳定逐步提升。通过继续深入开展湿地、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廊道、造林绿化、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能力提升等工程建设,市域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生物多样性数据和信息共享能力得到加强,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二、经济效益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期间,临湘市将投入大量资金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绿色产业、提升生态文化,这些投资将继续拉动和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重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带动全市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生态农业的全面快速发展,使全市整体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临湘市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环境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环境本身这笔无穷财富将会迅速转变为强劲的经济优势推动临湘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三、社会效益
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临湘市通过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的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低碳、安全、宜居、和谐、高效的生态文明城市将初步建立。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城乡环境面貌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人民居住的环境将更加舒适,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更加和谐。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临湘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决策与领导机构,全面负责创建工作的统筹指挥和重大决策。成员包括生态环境、发改、经信、自然资源、农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负责统筹部署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单位及各乡镇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推动工作落实。
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党政生态文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的工作例会、调度会议和全体会议。按各部门职能分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推行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乡镇主要领导为考核工作第一责任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的共同责任单位,加强对年度考核工作的管理,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程和任务落实。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把生态环境资金投入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投入予以重点保障,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对临湘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支持,形成资金投入合力。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提高政府投资的引导力和带动力,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设计、修复、管护等全过程,开展生态产品开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活动。重点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以政府支出责任为主的生态保护修复。建立资金专款专用监管制度,严格执行投资问效、追踪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第四节 科技创新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积极引进创新企业、创新技术、创新资本、创新人才,完善协同创新要素体系。鼓励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在临湘建立创新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等,支持本地企业牵头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形成高质量科技创新要素体系。加强科技应用推广,研究和制定鼓励生态设计的技术经济政策。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提高产业原创能力,推动研发平台、技术转化平台、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服务,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针对重点发展领域和重大建设项目需要,集中力量组织技术攻关,切实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化水平。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宣传,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社区、农村地区采取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任务和支持政策,不断增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生态理念和环境意识。建立政府与公众的良好沟通机制,强化公众参与意识,完善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对话机制、重大决策听证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等,激发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创建的积极性,促进规划的有效实施。
附表1 临湘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重点建设项目库(单位:万元)
建设领域 |
建设任务 |
序号 |
工程 名称 |
建设内容 |
项目 属性 |
投资额 |
项目总投资 |
项目完成时间 |
对应指标 |
实施地点 |
资金来源 |
牵头单位 |
||
2022-2025年 |
2026-2028年 |
2029-2030年 |
||||||||||||
生态制度 |
(一) 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 |
1 |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
委托第三方编制《湖南省临湘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年)》,规划通过后制定《湖南省临湘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实施方案》 |
新建 |
100 |
— |
— |
100 |
2023年规划颁布实施 |
指标1: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政府办 |
2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创建 |
规划期内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创建申报工作 |
新建 |
100 |
100 |
100 |
300 |
2022-2030 |
指标7:生态文明示范镇村创建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各乡镇政府 |
||
小计 |
/ |
/ |
200 |
100 |
100 |
400 |
/ |
/ |
|
/ |
/ |
|||
生态安全 |
(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3 |
临湘海螺窑尾SCR烟气脱硝技改项目 |
对现有氮氧化物排放值320毫克/立方米的水泥窑,通过SCR技改项目脱硝排放值下降到100毫克/立方米 |
新建 |
1000 |
1000 |
— |
2000 |
2022-2028 |
指标8:环境空气质量 |
临湘市长安街道 |
政府投入 |
市生态环境局临湘分局 |
4 |
农业污染物防治建设项目 |
建设雨污分流收集排放设施系统;建设防雨防渗漏粪便堆放场所,建设固液分离池;购买固液分离设备;建设水解酸化池。 |
新建 |
1000 |
— |
— |
1000 |
2022-2023 |
临湘市农村 |
政府投入 |
农业农村局 |
|||
5 |
临湘市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 设项目 |
购置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和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仪 器设备 |
新建 |
1000 |
— |
— |
1000 |
2022-2023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市生态环境局临湘分局 |
|||
6 |
临湘市水库信息系统自动化建设项目 |
龙源水库、团湾水库、忠防水库及14座小Ⅰ型水库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 |
新建 |
1000 |
1000 |
— |
2000 |
2022-2028 |
指标9:水环境质量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水利局 |
||
7 |
临湘市黄盖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
(1)聂市镇、黄盖镇和坦渡镇、江南、羊楼司镇、桃林镇、五里、城区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2)湖体区修复恢复系统建设,湖湾湿地工程面积约80709㎡;(3)农田面源生态拦截建设系统,建设生态沟渠总长度约44.8km,促沉净化池约600套;(4)入湖口湿地重建与优化系统建设,入湖口湿地设计面积约25000㎡;(5)湖滨带稳定修复系统,湖滨带生态修复长度约30km |
新建 |
2500 |
2500 |
— |
5000 |
2022-2028 |
临湘市聂市镇、黄盖镇和坦渡镇、江南、羊楼司镇、桃林镇、五里、城区等 |
政府投入 |
生态环境局临湘市分局 |
|||
8 |
河段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
对白羊田镇新墙河水系分支河道进行清淤,生态护坡,植被绿化;对长塘镇新墙河水系分支河道进行清淤,生态护坡,植被绿化;对桃林镇河道进行清淤,清运底泥6000m3,对底泥进行脱水,脱水后底泥进行处理;对横铺新墙河水系分支河道进行清淤,生态护坡,植被绿化。 |
新建 |
3000 |
— |
— |
3000 |
2022-2023 |
临湘市白羊田镇 |
政府投入 |
市生态环境局临湘分局 |
|||
9 |
矿区土壤改良项目 |
采用化学,生物等方法对矿区1000亩污染土地进行改良 |
新建 |
10000 |
— |
— |
10000 |
2022-2023 |
指标10、土壤环境质量 |
临湘市桃矿独立工矿区 |
政府投入 |
市生态环境局临湘分局 |
||
10 |
临湘工业园滨江产业园区退出化工企业区域污染地块综合治理 |
对临湘工业园滨江产业园沿江1公里范围退出的化工企业生产现场地,进行环境调查评估,对污染场地进行综合治理与修复,面积约为3000亩。 |
新建 |
15000 |
10000 |
— |
25000 |
2022-2028 |
临湘工业园滨江产业园区 |
政府投入 |
市生态环境局临湘分局 |
|||
11 |
临湘市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 |
改造现有灌溉沟渠5万米,修建植物隔离带或人工湿地缓冲带1万米;在轻中度污染区实施以农艺技术为主的修复治理,改种低积累水稻1.98万亩,在重度污染区改种非食用作物或高富集树种;完善土壤改良配套设施,建设有机肥、钝化剂等野外配制场所6家。 |
新建 |
8000 |
4000 |
— |
12000 |
2022-2028 |
临湘市农村 |
政府投入 |
农业农村局 |
|||
(三) 生态系统保护 |
12 |
临湘市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 |
建设湿地植物种质资源库,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2.实施水位、驳岸改造等湿地生态修复,实施生态改造驳岸10千米;野生动植物生境恢复,栽植沉水植物300公顷,种植湿地植物,生境改造165公顷;隐蔽地,建设隐蔽地10公顷 |
新建 |
2000 |
1000 |
— |
3000 |
2022-2028 |
指标1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林业局 |
|
13 |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程 |
新建护林站点15处、改造30处;加快全市林区、国有林场和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铁山水库涵养区的主要进出口通道、主要生产与生活经营区、木材集散地、景区道路和连接道的新建和改造等。新建林区道路17km,维修林区道路120km。 |
新建 |
2000 |
1000 |
— |
3000 |
2022-2028 |
临湘市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 |
政府投入 |
林业局 |
|||
14 |
临湘市造林绿化工程 |
对全市无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乡村“四旁”和林冠下,通过人工方式造林9万亩 |
新建 |
3000 |
2000 |
— |
5000 |
2022-2028 |
指标12、林草覆盖率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林业局 |
||
15 |
森林碳汇建设工程 |
规划建设任务0.5万亩,改造0.3万亩 |
新建 |
800 |
500 |
— |
1300 |
2022-2028 |
临湘市14个镇(街道)、国有林场 |
政府投入 |
林业局 |
|||
16 |
临湘市森林抚育建设工程 |
森林抚育建设面积6万亩,采取抚育间伐、补植补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逐步解决林分过疏、过密等结构不合理问题 |
新建 |
1500 |
1000 |
— |
2500 |
2022-2028 |
临湘市14个镇(街道)、国有林场 |
政府投入 |
林业局 |
|||
17 |
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 |
以储备珍贵树种用材林和优质乡土大径材为重点,在国有林场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任务0.9万亩 |
新建 |
1000 |
1000 |
— |
2000 |
2022-2028 |
临湘市国有林场 |
政府投入 |
林业局 |
|||
18 |
临湘市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
做好全市2084株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建立健全乡村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体系。对濒危或衰弱古树开展抢救复壮工作。建设一批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加强保护古树名木的宣传教育 |
新建 |
500 |
500 |
— |
1000 |
2022-2028 |
指标13、生物多样性保护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林业局 |
||
19 |
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 |
建设和完善运行保障机制,重要物资装备的科技水平和处理能力,对重大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监测、诊断和防治,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响应及时、控制有效的疫情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和功能完备、部门联动的联防联控体系 |
新建 |
1000 |
— |
— |
1000 |
2022-2023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市生态环境局临湘分局 |
|||
20 |
临湘市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工程 |
组织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摸清本底资源数据,建立临湘市野生动植物资源数据库。开展五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黄盖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龙窖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综合科学考察并出版《科考报告》。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摸清本底资源数据,探索建立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
新建 |
300 |
200 |
— |
500 |
2022-2028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林业局 |
|||
21 |
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工程 |
在龙窖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五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黄盖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等地开展极小种群野生动物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划定保护小区、设置宣教警示牌、加强日常巡护和执法打击等形式,保护珍稀动物栖息地,植物的原生地;开展珍稀动物种群动态监测;对野生植物极小种群开展就地保护试验示范,使10种以上野生植物极小种群数量保持稳定、部分种群规模扩大 |
新建 |
2000 |
1000 |
— |
3000 |
2022-2028 |
龙窖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五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黄盖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 |
政府投入 |
林业局 |
|||
22 |
马尾松纯林改造工程 |
对全市马尾松纯林通过疏、择伐相结合的手段,适当补植珍稀阔叶树种营建复层林,重点解决松材线虫病对我市生态造成的危害,共改造6万亩。 |
新建 |
2000 |
1000 |
— |
3000 |
2022-2028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林业局 |
|||
(四)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
23 |
临湘市原岳阳安达化工厂及周边污染场地修复治理项目 |
对原氨基化学品厂和原岳阳安达化工有限公司厂内污染土壤、污染水体、废渣、残留的危险废物进行妥善处置,面积约74398平方米 |
新建 |
5000 |
— |
— |
5000 |
2022-2025 |
指标14、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 |
临湘市滨江产业示范园 |
政府投入 |
市生态环境局临湘分局 |
|
24 |
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项目 |
应急指挥、综合平台、感知系统、大数据等平台建设。 |
续建 |
800 |
400 |
— |
1200 |
2022-2028 |
指标15、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
综合指挥中心 |
政府投入 |
应急管理局 |
||
25 |
临湘市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建设项目 |
建设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物资综合仓库及相关配套设施 |
新建 |
1000 |
500 |
— |
1500 |
2022-2028 |
临湘市羊楼司库814部队营房 |
政府投入 |
应急管理局 |
|||
小计 |
/ |
/ |
65400 |
28600 |
0 |
94000 |
/ |
/ |
/ |
/ |
/ |
|||
生态空间 |
(五) 空间格局优化 |
26 |
加强河湖岸线保护 |
编制完成《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 |
新建 |
20 |
30 |
50 |
100 |
2022-2030 |
指标17、河湖岸线保护率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水利局 |
27 |
新店河、潘河一级支流生态修复工程 |
对黄盖湖流域(新店河)万丰桥港、中山湖、定子湖、石刀河等支流湖泊进行水生态修复,生态湿地保护、河港水质提升、河港驳岸、环境提升改造,清理漂浮物、垃圾,支流总长度15km,湖泊湿地面积227931㎡ |
新建 |
500 |
500 |
200 |
1200 |
2022-2030 |
临湘市新店河、潘河一级支流 |
政府投入 |
市生态环境局临湘分局 |
|||
28 |
黄盖湖流域源潭河水系一级支流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 |
对月新河、东岳港、杨田港、楠木港、红石港、同德垸、千针港、新安港、彭畈港、水井水一级支流河港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湿地保护、河港水质提升、河港驳岸、环境提升改造,清理漂浮物、垃圾,总长度25.47km;对辖区内农村河道及山洪沟治理,11条,75km。 |
新建 |
2000 |
2000 |
— |
4000 |
2022-2028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市生态环境局临湘分局 |
|||
29 |
油港河支流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 |
1、对受污染的8.1km河道、21.4万m³底泥进行疏浚清淤、脱水,河道修复;2.对双港河8.1km进行生态护坡河道修整建设。3.处理底泥脱水产生的重金属废水8.56万m³。4.对小港河河道进行清淤,清淤长度3.2km,共计清运底泥76800m³,对底泥69120m³进行脱水,对1.2公里河道两侧修建护堤,并进行生态护坡。5、石田港、犁头港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河道清理疏浚、岸线生态修复8.6km;沿岸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沿岸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6、五溪港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河道清理疏浚、岸线生态修复17.4km;沿岸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沿岸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7、詹桥港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河道清理疏浚、岸线生态修复13.5km;沿岸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沿岸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
新建 |
2500 |
2000 |
— |
4500 |
2022-2028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市生态环境局临湘分局 |
|||
小计 |
/ |
/ |
5020 |
4530 |
250 |
9800 |
/ |
/ |
/ |
/ |
/ |
|||
生态经济 |
(六) 资源节约与利用 |
30 |
乡镇天然气管网工程项目 |
乡镇集中居住地天然气管网建设 |
新建 |
3000 |
2000 |
2000 |
7000 |
2022-2030 |
指标1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
临湘市乡镇 |
政府投入 |
各乡镇政府 |
31 |
湖南省临湘市桃矿独立工矿区天然气管网工程项目 |
在桃矿街道办事处新建一座LNG门站,占地4000平方米,近期能力3000m³,远期6000m³;配套建设桃矿街道办事处、桃林镇、忠防镇三个镇中压输气管道44km,管径DE160mm,压力0.4Mpa;配套供电、通信、给排水、消防工程。 |
新建 |
2000 |
1000 |
— |
3000 |
2022-2028 |
临湘市桃矿独立工矿区 |
政府投入 |
桃矿独立工矿区指挥部 |
|||
32 |
临湘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
在三年时间内完成覆盖全市的公交、客运、环卫、物流等电动汽车专用充电站和社会公用快充站建设。 |
新建 |
5000 |
— |
— |
5000 |
2022-2024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国网临湘供电公司 |
|||
33 |
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
主要新建生物质破碎车间、木质素造粒车间、综合办公楼、锅炉房、控制室、仓库等设施设备,项目建成后,年处理10万吨生物质。 |
新建 |
2000 |
— |
— |
2000 |
2022-2023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农业农村局 |
|||
34 |
桃矿尾矿库20MW分布式光伏发电整体搬迁项目 |
桃矿尾矿库20MW分布式光伏发电场的整体拆除工程和重新安装工程,可分为旧场拆除工程和新场重建工程,主要针对原有光伏组件、支架的拆除、运输和安装,以及新光伏电厂建设。 |
新建 |
2500 |
— |
— |
2500 |
2022-2025 |
临湘市桃矿独立工矿区 |
企业投入 |
惠临公司 |
|||
35 |
华能临湘白羊田生态农场10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
利用温室大棚顶部安装光伏发电设备,装机容量10万千瓦。 |
新建 |
5000 |
— |
— |
5000 |
2022-2023 |
临湘市白羊田镇 |
企业投入 |
华能湖南岳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
36 |
龙源水库节水改造 |
总干渠除险加固(全长9.5公里,其中暗涵1.5公里);南干渠改用管道供水(全长13.2公里);渠道管理用房需进行改造(5处);北干渠羊楼司镇竹艺城段供水管道基脚下沉需除险(全长125米)。 |
新建 |
2000 |
1000 |
— |
3000 |
2022-2028 |
指标1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
临湘市羊楼司镇 |
政府投入 |
水利局 |
||
37 |
江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二期 |
建设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管理、安全、计量设施,灌区管理信息化。 |
新建 |
1000 |
1000 |
— |
2000 |
2022-2028 |
临湘市江南镇、黄盖镇 |
政府投入 |
水利局 |
|||
38 |
化肥减量增效工程 |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膜科学施肥意识和农业生产技能,加强农艺、农机深度融合,用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 |
续建 |
100 |
100 |
100 |
300 |
2022-2030 |
指标21、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 指标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农业农村局 |
||
39 |
农药减量增效工程 |
做好病虫害调查监测工作、购置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 |
续建 |
50 |
100 |
100 |
250 |
2022-2030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农业农村局 |
|||
(七) 产业循环发展 |
40 |
秸秆回收还田项目 |
秸秆回收打捆、还田45万亩;购置相关机械设备。 |
新建 |
500 |
— |
— |
500 |
2022-2025 |
指标22、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农业农村局 |
|
41 |
临湘市畜禽规模养殖场升级改造及粪肥还田利用建设整市推进项目 |
主要支持生猪规模场建设全场漏缝地板、免溢漏饮水器、自动刮粪、异位发酵等零污水工艺内容;配套建设粪污收集、贮存、发酵设施,氧化塘,储液池,粪便堆沤设施10000平方米,施肥机械设备500台,粪肥还田输送管道5000米,及田间贮存池6000立方。 |
新建 |
2000 |
2000 |
— |
4000 |
2022-2028 |
临湘市 |
企业投入 |
农业农村局 |
|||
42 |
临湘市化肥农药氮磷控源治理及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项目 |
推进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32万亩,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高效植保机械100台,建立8家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处置和危害管理平台 |
新建 |
2000 |
2000 |
— |
4000 |
2022-2028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农业农村局 |
|||
43 |
临湘海创水泥窑综合利用固废危废项目 |
依托临湘海螺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新建年处理规模为10万吨的固废危废处理系统及相关配套设施。 |
续建 |
6000 |
— |
— |
6000 |
2022-2023 |
指标2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临湘市长安街道 |
企业投入 |
海创环保科技 |
||
44 |
桃矿尾矿库尾砂综合开发利用项目 |
建设回采配套设施,回采尾沙进行综合利用,利用尾砂转化生产建筑用砂,处理规模450万吨/年。 |
新建 |
3000 |
— |
— |
3000 |
2022-2023 |
临湘市桃矿独立工矿区 |
政府投入 |
桃矿独立工矿区 |
|||
小计 |
/ |
/ |
36150 |
9200 |
2200 |
47550 |
/ |
/ |
|
/ |
/ |
|||
生态生活 |
(八) 人居环境改善 |
45 |
临湘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 |
龙源水库、团湾水库、忠防水库三个水库的在线监测及水源地保护、库区移民。 |
新建 |
5000 |
5000 |
— |
10000 |
2022-2028 |
指标2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市生态环境局临湘分局 |
46 |
临湘市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项目 |
建立一套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对辖区内各个取水点的取水量及排水量装表计量,入户联网,在线监控;新建一套水质监测设备,在三座中型水库各建设一套在线监控设备,在库区人口密集区河水源污染高危区域拟定监测点,安装在线监控设备。 |
新建 |
2000 |
1000 |
— |
3000 |
2022-2028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水利局 |
|||
47 |
新墙河流域十一处乡镇饮用水源地整治工程 |
针对临湘市东岳水库、沈家冲水库、团湾水库、蒋家冲水库、栗楠水库、胜龙水库、双塘冲水库、何洞水库、南山水库、石湾水库、水泉山水库的环境现状和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找出重点污染源类型及分布特征,在优先开展污染物源头削减、资源化利用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和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城镇与周边农村污染治理相结合、农村生活与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相结合,尽可能选取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已建环境基础设施、操作简便、运行维护费用低、辐射带动范围广的技术模式,并注重技术集成和改进创新。 |
新建 |
4000 |
— |
— |
4000 |
2022-2023 |
指标25、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市生态环境局临湘市分局 |
||
48 |
临湘市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 |
临长水库拟新建一组日处理3万立方的网格絮凝池和斜管沉淀池。将已不具备改造硬件条件的虹吸滤池进行废除,并新建一组日处理能力3万立方的降浊处理滤池,新建一组污泥处理设备。 |
新建 |
1000 |
1000 |
— |
2000 |
2022-2028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水利局 |
|||
49 |
临湘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
将临湘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现规模4.5万吨/天)及管网工程(管网65.88km)作为存量资产盘活进入本项目。新建雨水管网39.78公里、新建污水管网57.76公里、现状排水管网混错接点改造500处、现状排水管网修复3.0公里、新建排水管网监测系统1套。 |
新建 |
10000 |
— |
— |
10000 |
2022-2023 |
指标26、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国家级指标)城镇污水处理率 |
临湘市城区 |
政府投入 |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
50 |
临湘市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 |
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新建10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集镇污水处理厂(站)39座,基本解决集镇范围内污水收集和处理问题。 |
新建 |
20000 |
— |
— |
20000 |
2022-2023 |
指标2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临湘市农村 |
政府投入 |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
51 |
临湘市乡镇污水管网建设工程 |
包括11个镇(街道),新建污水管网330公里。 |
新建 |
10000 |
— |
— |
10000 |
2022-2023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
52 |
临湘市城区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项目 |
项目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新增16座垃圾中转站,新购置垃圾中转车辆27台,16套中转站压缩设备、16套自动除臭灭蚊设施、150台垃圾收集转运车、1000个餐厨垃圾收集箱、4000个垃圾分类收集箱,以及配套的监控和附属设施建设。 |
新建 |
2000 |
1000 |
— |
3000 |
2022-2028 |
指标29、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临湘市城区 |
政府投入 |
城管局 |
||
53 |
临湘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理 |
餐厨垃圾预处理+黑水虻种群繁育+黑水虻幼虫转化餐厨垃圾。 |
新建 |
2000 |
1000 |
— |
3000 |
2022-2028 |
临湘市城区 |
政府投入 |
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
|||
54 |
临湘市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
公厕40间、混凝土明沟1.2万米、垃圾池600个、路灯5000 株、村主干道改造400公里、村支路长改造300公里、给排 水、植草绿化工程。 |
新建 |
5000 |
4000 |
— |
9000 |
2022-2028 |
指标3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占比村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各乡镇政府 |
||
55 |
临湘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
新建垃圾池100个,垃圾箱300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站70 个,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40个,无动力生物净化器污水处理站10个,建设废旧农膜、秸秆处理中心13家。 |
新建 |
10000 |
6000 |
— |
16000 |
2022-2028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农业农村局 |
|||
56 |
临湘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 设工程 |
新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8处、联户人工湿地1302套(其中两联户湿地987套,三联户湿地204套,五联户湿地111套)、一体化净化槽44套。 |
新建 |
10000 |
3000 |
— |
13000 |
2022-2028 |
指标31、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农业农村局 |
||
(九) 生活方式绿色化 |
57 |
临湘市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建设项目 |
在临湘市城区布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建设垃圾分类设备及配套的生产设施,对分类垃圾进行综合利用。对城区中转站附属公共厕所进行升级改造。新建3条建筑垃圾处理线,年处理能力达到300万吨; |
新建 |
7000 |
5000 |
— |
12000 |
2022-2028 |
指标33、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 |
临湘市城区 |
政府投入 |
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
|
小计 |
/ |
/ |
88000 |
27000 |
0 |
115000 |
/ |
/ |
|
/ |
/ |
|||
生态文化 |
(十) 观念意识普及 |
58 |
生态文明教育 基地建设工程 |
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国有林场等为重点, 按照“生态理念先进、生态主题突出、生态保护严格、生态 文化氛围浓厚”的原则,争创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 地 |
新建 |
200 |
200 |
— |
400 |
2022-2028 |
指标35、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 |
临湘市自然保护地、森林公园、国有林场 |
政府投入 |
林业局 |
小计 |
/ |
/ |
200 |
200 |
0 |
400 |
/ |
/ |
|
/ |
/ |
|||
临湘市发展特色项目 |
59 |
岳阳市临湘五尖山片区生态保护修复及绿色发展示范工程项目 |
包括生态保护修复、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其中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包括森林质量提升380公顷,建设人工湿地10公顷,植物群落恢复100公顷,新造水源涵养林20公顷,改造水源涵养林100公顷,水库底泥清淤15万立方米;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铺设污水管网25公里、检查井500个,建设单户四池净化设施30套,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15处,旅游道路提质10公里,建设森林步道15公里,建设生态停车场6000平方米,建设生态厕所5座。 |
续建 |
5014 |
— |
— |
5014 |
2022-2024 |
/ |
临湘市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 |
政府投入 |
临湘市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
|
60 |
临湘市千年茶镇项目 |
项目规划面积约2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茶文化接待展示中心、茶文化体验中心、青砖茶小镇、茶加工基地体验中心、万亩茶园及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等项目。 |
新建 |
10000 |
10000 |
— |
20000 |
2022-2028 |
/ |
临湘市五里街道、聂市镇 |
政府投入 |
文旅广电局 |
||
61 |
临湘市体育小镇项目 |
项目规划面积约33.76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户外运动、体育康养、运动论坛、攀岩探险、飞拉达穿越、悬崖咖啡吧、悬空热气球、沙滩浴场、乡村旅游、洞穴探秘、龙潭湖漂流、岛屿养生、休闲、自驾车、房车营地等。 |
新建 |
5000 |
5000 |
— |
10000 |
2022-2028 |
/ |
临湘市五里街道、忠防镇 |
政府投入 |
文旅广电局 |
||
62 |
野樱岭景区建设项目 |
1、野樱岭旅游公路提质;2、野樱岭景区樱花补栽1万棵;3、停车场修缮提质扩建;4、新增厕所10个;5、新增溯溪油铺道1条;6、新增旅客休息亭20座;7、新增旅客服务中心1座;8、提质詹壁线文旅产业路。 |
新建 |
3000 |
2000 |
— |
5000 |
2022-2028 |
/ |
临湘市詹桥镇 |
政府投入 |
詹桥镇政府 |
||
63 |
梦里瑶乡·龙窖山旅游设施建设 |
1.景区公路改扩建32.6公里,游步道建设18.2公里2.新增景区输水管道35.2公里及相应的给水设施3.新增景区排水管道26.8公里及相应排水设施4.建设旅游集散中心12000平方米,建设游客接待服务中心4500平方米5.建设景区交通中转站5000平方米6.建设景区观景台1个,200平方米7.建设景区休息亭25个,200平方米8.建设中心主题广场8000平方米9.建设停车场11960平方米10.建设景区旅游公厕720平方米12个。 |
新建 |
10000 |
10000 |
— |
20000 |
2022-2028 |
/ |
临湘市羊楼司镇 |
政府投入 |
羊楼司镇政府 |
||
64 |
临湘苏维埃革命旧址红色旅游景区项目 |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墓、红军医院、兵工厂、被服厂、湘北工作委员会壁山区苏维埃政府等遗址保护、修复,生态停车场、景区道路、游步道、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新建 |
2000 |
1000 |
— |
3000 |
2022-2028 |
/ |
临湘市詹桥镇 |
政府投入 |
詹桥镇政府 |
||
65 |
茶园改扩建工程 |
新建茶园400亩,扩大基地茶园规模,提高茶园单产和成品茶品质。 |
新建 |
1500 |
1000 |
— |
2500 |
2022-2028 |
/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农业农村局 |
||
66 |
临湘市油茶产业发展工程 |
以白羊田镇、长塘镇、桃林镇、忠防镇为重点,采取新造、低改、幼抚等方式培育高产油茶基地;通过九丰、正盛等油茶龙头企业带动,走“企业+基地+农户”、油茶庄园等产业经营发展模式;扶持正盛油茶、九峰油茶等企业,做大做强“胡子哥”“柒湾”等油茶品牌;十四五期间,新造低改油茶林1.8万亩,其中新造3000亩、抚育改造1.5万亩,新建油茶精深加工厂2家。 |
新建 |
5000 |
3000 |
— |
8000 |
2022-2028 |
/ |
白羊田镇、长塘镇、桃林镇、忠防镇等 |
政府投入 |
林业局 |
||
67 |
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 |
开展农业基础设施、良种繁育、污染物防治、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公益性项目建设,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体系及品牌建设。 |
新建 |
3000 |
— |
— |
3000 |
2022-2023 |
/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农业农村局 |
||
68 |
现代农业示范项目 |
项目占地260亩。其中温室无土栽培示范中心5亩;温室工厂化育苗中心5亩;蔬菜、果蔬新品种设施栽培示范中心5亩;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区100亩;稻虾连作示范区100亩,配套设施用地45亩。 |
新建 |
2600 |
— |
— |
2600 |
2022-2023 |
/ |
临湘市 |
政府投入 |
农业农村局 |
||
小计 |
/ |
/ |
47114 |
32000 |
0 |
79114 |
/ |
/ |
|
/ |
/ |
|||
合计 |
/ |
/ |
242084 |
101630 |
2550 |
346264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