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节 强化组织实施 28
第二节 创新体制机制 30
第三节 加大政策支持 31
附件1:临湘市贫困村一览表
附件2:临湘市“十三五”脱贫攻坚项目库
临湘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实施开放开发战略的黄金期,也是实现整体脱贫的决胜期。为切实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根据省扶贫办、省发改委《关于做好县级“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总 述
第一节 市情概况
临湘市位于湘鄂两省交界处,长江中下游南岸,素称“湘北门户”。市域总面积1760平方公里,辖10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43个村(居委会),总人口53万。
临湘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临湘于公元994年建县,1000多年来,楚文化与湖湘文化在此交汇融合,积淀了一大批地域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遗产,瑶文化、茶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竹文化、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境内的黄盖湖是东吴名将黄盖训练水军的基地,是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已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聂市镇是万里“茶马古道”南方起点,永巨“洞庭牌”黑茶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龙窖山千家峒是300万瑶族同胞的精神家园,其堆石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嗡琴戏有“孤琴”之称,“天狮”舞被誉为“天下第一狮”,分别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被列为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三村还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临湘先后被评为“中国钓具(浮标)之乡”“中华诗词之乡”“湖南书画之乡”、国家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县(市)。
临湘区位独特,交通便捷。临湘是湖南的“北大门”,拥有40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口岸,而且地处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中心节点,境内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交汇,距离在建的岳阳机场不到二十公里,北上武汉、南下长沙均只有150公里,境内交通基本实现了水泥公路全覆盖。
临湘山川秀美,风光宜人。临湘山水田园、丘岗林地、河渠池塘遍布,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到56.8%。拥有五尖山、大云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五尖山是湖南省唯一位于城区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药姑山有“天然药库”之称,曾是李时珍采药之地。境内水体生态环境优良,有机果蔬、中草药资源丰富,山珍、湖鲜等美食扬名国内,为发展休闲养生、康体疗养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风光旖旎的长安河穿城而过,初步形成“山奇、水秀、洞幽”的旅游特色。
临湘资源丰富,物产丰饶。临湘是全国有名的“竹器之乡、茶叶之乡、浮标之乡”以及“有色金属之乡”,境内有矿藏30多种,被国务院定为中国成熟型资源城市。特别是在儒溪虎形山,仅探明的钨储量就在21万吨以上,潜在经济价值达1000多亿元。
第二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和极其艰巨的发展任务,临湘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总揽,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由111.6亿元增长到214亿元,年均增长13.9%;财政收入由3.6亿元增长到6.8亿元,年均增长13.5%,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8%;规模工业增加值由62.3亿元增长到82亿元,年均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3.3亿元增长到63亿元,年均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由83.5亿元增长到167.4亿元,年均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万元增长到2.25万元,年均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0.7万元增长到1.27万元,年均增长12.4%。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17家、新增44家,正兴化工、宇恒化工等58个重点企业先后竣工投产,国发精细等7家企业迈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粮食生产保持100万亩复种面积和40万吨总产量,牲猪出栏达到70万头,楠竹面积超过55万亩,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3%,省级龙头企业达到3家。我市被列入全国成熟型资源型城市、全国28个(湖南唯一)“多规合一”试点县(市)、全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省特色县域经济化工新材料重点县和旅游产业发展十佳(县)市。
2、城乡建设取得新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了《临湘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临湘市城区排水专项规划》、《临湘市城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临湘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15年城市规划第三轮修编,完成了云湖大道、城市园林绿化、107国道提质改造等专项规划设计,以及新区起步区城市设计、城市新区控规编制、儒溪化工园区规划、临港产业区初步规划设计。完成了羊楼司镇、桃林镇、江南镇、儒溪镇、聂市镇的给排水专项规划,桃林镇骆坪村、聂市镇朱贝村、羊楼司镇梧桐村等45个新农村示范村和江南镇、羊楼司镇、忠防镇三大片区的新农村片区规划编制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资16亿元,改造、新建城市道路20条,新改建供水、排污管网213.5公里,完成人防工程建设2.8万平方米,新铺设天然气主管网68公里、硬化背街小巷80多条;实施各类水利工程项目145个,新增农村安全饮水28.8万人,建设农村公路950公里,改造渡桥、危桥127座,农村公路管养率达95%以上;新建和改造农网713千米、110KV变电站4座、35KV变电站5座,升级改造121个村电网。道路总长63.87公里,道路路网密度4.35公里/平方公里。城区绿地面积488.78公顷,人均绿地面积34.29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5.1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2.9%。“十二五”期间,全市加大了违规墙体广告、门店招牌、横幅的拆除力度。拆除违法违规建筑5.2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3652户。幸福水厂、城西水厂等一大批公益项目竣工,城区垃圾收集覆盖率、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用水普及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87.40%,燃气普及率达90.16%,城区路灯亮灯率达99%以上。乡镇用水普及率达70%,燃气普及率达70%。我市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羊楼司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镇,桃林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江南镇被评为全国文明乡镇,聂市镇被评为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忠防镇被评为全省旅游强镇,黄盖镇、定湖镇被评为岳阳市秀美乡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6%,建成区面积发展到14.87平方公里。
3、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090人,“零就业家庭”援助率继续保持100%。广泛开展社会救助,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保障水平,共发放各类民生资金近4.92亿元,救助各类对象130.6万人次,改扩建乡镇敬老院7所,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共计52.6万平方米,1.4万套。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99.5%,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突破52.7万人次。累计投入26.7亿元,办理实事265项,全市村级便民服务点覆盖率达100%,全面建立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中心,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提高到村平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万元增长到2.25万元,年均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0.7万元增长到1.27万元,年均增长12.4%。
第三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世情、国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重大战略政策的叠加效应陆续释放,这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更加凸显,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挑战。
1、面临的机遇
一是提速发展的机遇。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沿江环湖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临湘市是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两大战略的叠加区,可充分利用湖南省化工农药产业基地品牌、岳阳临港产业新区和国家关于“加快农药企业向专业园区或化工聚集区集中”的政策导向,依托我市长江黄金水道资源,结合我市为全省唯一排污口所在地的特殊情况,进一步做好特种化工农药产业的绿色转移承接,引导产业聚集发展,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同时,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湖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2014年底,省政府印发了《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发展100万到500万的大城市8个,岳阳是其中之一。2015年6月,为推动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2014-2020年)》,促进全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省里出台了《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提出洞庭湖城市组团,包括岳阳、常德、益阳等3市,通过拉大城市框架,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将岳阳、常德、益阳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临湘市作为岳阳市重要的副中心城市,将在城镇提质扩容、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管理创新以及产城融合上获得更强的动力。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将为脱贫攻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开放合作的机遇。临湘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是湖南对内开放开发的“湘北门户”,长江流经临湘境内西北边缘,是岳阳市长江口岸重要城市之一,临湘市长江经济带有黄金水道38.5公里,涵盖临湘工业园滨江片区及江南镇、黄盖镇等沿江乡镇。临湘市在全国经济版图上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经济区位条件,能同时接受“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京津冀经济圈”三大经济圈的经济辐射和带动,可充分利用长江岸线、京广铁路沿线、京港澳高速公路沿线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突出我市地处湘北门户,为省际边界城市,与湖北洪湖、赤壁山水相依的地理区位优势,加强开放开发力度,促进开放发展。随着三大经济圈、两大城市群的不断发展,随着京广沪昆高铁的十字交汇、高速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通江达海水运体系的加快形成,临湘市的战略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出来,将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带来利好。
三是政策利好的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到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加快推进脱贫进程,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省市层面也制订了相关实施意见和支持政策。这些都将为我市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支持。特别是国家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与我市“全景临湘、全域旅游”的构想非常契合。国家旅游局、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等10多个部门和单位共同制定并印发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方案公布了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单,我市共有12个村列入其中,必将为我市发展乡村旅游、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劲动力。
2、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虽然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仍然存在,脱贫任务仍然较重。
一是贫困程度较深。全市10个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除黄盖镇和桃矿办事处没有贫困村外,其它乡镇(街道办事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现象。建制村合并后,我市仍有26个贫困村,占全市建制村的22.8%,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895人。
二是致贫原因复杂。国务院扶贫攻坚建档立卡和省委扶贫开发推进工作会议要求统计的各类致贫原因我市均有涵盖。有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同时存在两种以上致贫原因,情况复杂,增加了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特别是缺技能、缺资金的贫困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技能培训,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贫困户需要政策兜底、资金兜底,对于财政本就贫弱的县乡两级政府而言,困难不小。
三是收入渠道单一。由于我市工业发展起步晚、水平低,工业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加之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对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拉动效应不明显。贫困群众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收入构成单一,增收困难。
四是能力素质偏低。我市部分贫困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年以上。由于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不足,思想相对保守,开拓进取精神不足,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还产生抵触情绪,增加了脱贫攻坚难度。
第四节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11月29日);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2016年4月23日);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国办发〔2014〕58号);
5、《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
6、《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7、《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2016年4月1日);
8、《关于做好县级“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湘扶办联〔2016〕16 号);
9、《岳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
10、《岳阳市精准扶贫三年(2015—2017)攻坚行动方案》;
11、《临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
12、《临湘市三年扶贫攻坚方案(2015-2017)》。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脱贫攻坚总体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的理念,遵循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以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为目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与生态保护并重,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作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市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发挥基层党组织带富和堡垒作用。强化党委政府扶贫开发的主体责任,推动行业部门履行扶贫开发职责,强化协同协作,全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使脱贫更加有效、更可持续。
坚持统筹协调、相互促进。注重把脱贫攻坚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打好“组合拳”,把脱贫攻坚放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景临湘建设等重大举措中去谋划、去推动,增强贫困对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因人因地施策,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精准扶贫新路径,切实提高针对性、实效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生态扶贫新路子。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推动扶贫资源使用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使用转变。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开发式扶贫,注重扶贫先扶智。在用好国家扶持政策的前提下,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激发贫困人口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破除“等靠要”思想。
坚持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鼓励扶贫济困,形成全民参与、各行各业齐抓共管的氛围,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第三节 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部署,以“四个切实”(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为基本要求,以“六个精准”(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为努力方向,以“四个一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为重点内容,推进基础建设“补短板”、培育产业“强支撑”、教育培训“治穷根”、易地搬迁“挪穷窝” 、兜底保障“全覆盖”,集中解决贫困对象的生产生活突出困难,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小康步伐。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用两年时间,到2017年,实现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元,2018-2020年对返贫人口进行动态清零,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到2020年,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000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国家扶贫标准线以上。
第三章 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结合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把“精准”二字贯穿到脱贫攻坚全过程,实施“七个一批”精准扶贫措施到户到人,加快推动精准脱贫。
第一节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要求,积极探索由普惠型扶持政策向差异化扶持政策转向,改给钱给物为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推广“产业+基地+农户”扶贫模式,提高贫困农民参与当地特色产业的组织程度。大力扶持发展粮油、蔬菜、茶叶、畜禽水产等特色农业产业,引导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粮油产业:重点扶持江南镇、坦渡镇、聂市镇、长塘镇、桃林镇等乡镇扶贫村、贫困农户发展双季稻、油菜、红薯、大豆、葛根种植,通过大力推广粮、油万亩高产创建示范、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集中育秧、现代农业等项目,辐射带动600户贫困户脱贫。茶叶产业:根据茶树生态适宜性的要求,结合地理、土壤、气候条件及茶叶产业发展潜力等要素,重点扶持聂市镇、桃林镇、坦渡镇等乡镇贫困户发展茶叶产业,带动贫困户100户。蔬菜果业:重点扶持江南镇、羊楼司镇、五里乡等乡镇发展蔬菜、果业,扶持聂市镇、五里乡(食用菌)基地建设、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1万亩,带动300户贫困户参与蔬菜种植;扶持五里乡等乡镇发展葡萄、梨、桃等特色水果种植,引导20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致富。花卉药材产业:重点在长塘镇、五里乡等乡镇扶持贫困户发展鲜花、金银花、艾叶、黄精、玉竹等药材种植,力争扶持带动贫困户200户。畜禽水产养殖业:重点在15个贫困村扶持传统养殖及稻虾连作、黑山羊等特色养殖。加强产业和就业扶贫机制创新,对于经营能力不足、缺少耕地资源、缺少资金的,通过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实施项目带动,利用扶贫资源入股,创新股份合作、集体经营、联户经营、委托管理、承包租赁等多元产业化扶贫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第二节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立足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列入搬迁规划且有搬迁意愿的,结合土地整治、流域治理、城镇化、土地流转、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采取集中或分散安置办法,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对建档立卡对象中的无房户和D级危房户,2017年前全面完成危房改造任务。对居住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大中型水库特困移民,实施避险解困工程。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中建房,探索适合贫困地区群众安居新模式。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严格执行补助标准,努力拓宽改造资金筹集渠道,整合使用危房改造、节能补助、抗震设防、灾损重建、残疾人补助等资源。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无能力改造的特困户,探索农村民生公寓建设新模式。
第三节 生态保护脱贫一批
紧盯国家有关生态恢复和建设的政策,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补偿等实现脱贫。积极支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坡耕地治理、矿山恢复治理等工程建设,通过工程的实施,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扶贫工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退耕户的退耕还林面积进行核验,将分户面积和资金兑现数量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增加贫困户政策性补贴收入。大力实施生态效益补贴政策扶贫工程,确保贫困户真正得到实惠。将贫困村在公益林区划界定中因各种因素而产生的“问题小班”进行核查更正,坚持小班区划面积、地段与林权证、补偿资金发放卡相一致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市真实准确的贫困村公益林基础数据库,以林农林权证和区划界定成果为依据将补偿面积落实到户,明确管护责任主体和补偿资金的受益对象。支持贫困群众直接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增加其生态建设管护收入。在公益林护林员选拔中,重点考虑符合护林员条件的贫困户,并按照政策标准发放护林员工资,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
第四节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认真落实国家扶贫助学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政策,积极开展爱心助学、志愿帮扶和一对一支教等活动,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大力实施“雨露计划”、“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金秋助学等工程,加大对建档立卡的“两后生”就读中、高等职业学校的资金帮扶力度,不断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确保贫困农民稳定就业、持续增收。大力推进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开展支教。支持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到省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对贫困家庭大学生,探索建立由工、青、妇、慈善总会和社会参与的就学扶助体系。
第五节 转移就业脱贫一批
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采集和建档立卡工作,按照“一人一卡”的要求,为有转移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建档立卡。针对我市的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创业和培训需求,通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提高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根据贫困劳动力意愿需求,组织开办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班,通过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求职能力和创业能力。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市场的媒介平台,通过开展“春分行动”现场招聘会、就业援助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五大主题活动向外转移输送劳动力,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异地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就业援助活动,通过鼓励自主创业、落实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政策手段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同时针对有创业需求的贫困劳动力,给予小额创业担保贷款扶持
第六节 医疗救助脱贫一批
大力实施医疗扶贫行动,对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适当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费用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降低大病保险对低保困难群众的起付线。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对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支付后自负费用仍有困难的,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对患重大疾病、长期慢性病和残疾的贫困人口实行系统化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分类救助政策。
第七节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加强农村低保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统筹协调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农村低保和五保保障标准,实现农村扶贫标准与农村低保标准“两线合一”。进一步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改善供养条件。对全市未纳入低保、五保保障体系的智障(精神病)对象、残疾对象、重病对象、贫困高龄对象等2656人,严格按相关政策和申报程序予以确认,符合条件的分别纳入低保救助或五保供养,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在社会救助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建立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和机制,有效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和主动纳入。加强临时救助工作,逐步扩大救助面,将救助建档立卡对象优先纳入临时救助,救助标准原则上高于一般救助对象。加强灾后倒房恢复重建工作,做好与移民搬迁、地质灾害搬迁、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制度衔接,指导村组、农户科学选址、合理规划、统筹实施,对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搬迁。
第四章 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行业部门扶贫攻坚的骨干作用,围绕解决贫困地区的突出问题,采取特惠政策措施,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强化脱贫攻坚的基础支撑。
第一节 实施交通扶贫工程
积极构建“六纵六横”的干线公路骨架网络,突出干线公路改造升级,建成“内通外畅”的交通格局。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升级改造进度,实现行政村通畅,逐步消除道路危桥和安全隐患路段,全面解决好农村道路“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大乡镇客运站和农村招呼站建设力度,实现“乡有等级站、村有停靠点、村村通客车”的农村客运网络全覆盖目标。“十三五”期间,新建农村公路500公里,提质改造500公里,新建农村公路桥梁286座、完成农村公路安保1400公里。
第二节 实施水利扶贫工程
实施龙源水库、团湾水库、忠防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加强库区护坡、溢洪道及大坝监测设施建设。实施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177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对作为饮用水的3座中型水库、7座小(I)型水库、7座小(Ⅱ)型水库加强水质保护,对库区内的工矿企业、养殖企业进行搬迁,对库容内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实施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对库区人口密集区兴建污水排放管网。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对水源保证率和水质不达标工程全面实行提质增效改造,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体系,确保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贫困地区重大水利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水利项目建设,优先支持贫困村小型农田水利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的水利服务水平。
第三节 实施电力扶贫工程
加快推进农村特别是贫困村电网改造升级,开展贫困村“低压电”综合治理,全面提高贫困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提升为贫困户发展生产的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光伏开发扶贫,鼓励贫困村、贫困户利用废弃土地、荒山荒坡、建筑屋顶、农业大棚等,建设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并为其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安排上网、提供小额信贷支持,有效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和家庭资产性收入。支持光伏发电设施接入电网运行,发展光伏产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
第四节 实施互联网+扶贫工程
加强贫困村通信基站建设,大力实施宽带网进村入户工程,提高宽带网农村覆盖率,消除建制村、交通沿线通信盲区,逐步实现所有贫困村光纤网络和4G网络有效覆盖,提高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加快农村网络物流体系、特色农产品供应监管体系建设,推进邮政、商务、供销合作等系统在农村建立服务网点,推广“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电商模式,构建“实体+网络”、“手机+电脑”的市、乡镇、村三级联动的现代农产品综合流通体系。支持电商、快递、物流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引导贫困村、贫困家庭开设网店销售特色农产品,培育发展一批“淘宝村”“快递村”。加强贫困村电商人才培训,确保每个村有1名以上网络信息员和电商人才。
第五节 实施文化扶贫工程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巩固主流文化阵地。实施贫困村农家书屋提升工程,推动贫困地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等文化下乡活动,支持文艺院团增加到贫困地区演出场次,改善群众文化环境,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农村有线数字电视整转工程,加快农村无线数字电视工程建设,实现农村数字电视全覆盖。支持村民自主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推动创建一批特色文化村。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文物古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六节 实施旅游扶贫工程
树立“全景临湘、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山水画廊、人间胜景”生态休闲游品牌。以江南镇、黄盖镇沿江区域,包括聂市镇部分为滨湖生态度假空间,以河湖串连“古镇游”、“茶马古道游”、“三国文化游”,打造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北部三国水乡文化旅游板块;以城区为核心,以羊楼司镇、龙窖山-药姑山为人文生态休闲休憩空间,打造城市及周边生态养生度假旅游新空间,集生态、休闲、人文、民俗等为一体的中部山地养生度假旅游板块;以桃林镇、忠防镇、詹桥镇为乡村文化休闲旅游空间,建设好露营、房车基地,大力发展乡村游、民宿游、“老工业基地游”“竹乡瑶寨游”,打造集乡村、生态、休闲、文化为一体的南部红色探秘文化旅游板块。引导发展小港村、小沅村、梅池村等十六个特色休闲旅游乡村,支持创建一批特色旅游扶贫示范村和乡村旅游民宿客栈。
第五章 积极开展社会帮扶脱贫
第一节 大力开展驻村帮扶
深入开展“一进二访三帮”活动,推动市直副科以上干部和全体乡镇干部全部进村入户,访困问需,访贫问计,对贫困户进行帮困、帮业、帮智。实行全体市级领导、市直副科以上干部、乡镇机关干部每人结对帮扶1户以上贫困户,实现所有贫困户都有一名帮扶责任人,做到“一户一措施,一户一目标,一户一干部”。各帮扶单位负责本单位驻村帮扶干部的选派和管理,充分发挥联村后盾单位作用,全面落实各项帮扶工作责任。围绕扶贫“十项重点工作”,抓好水、电、路、业、房、环境整治“六到农家”和教育、医疗、养老、低保、五保、村集体经济“六个落实”,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能力明显增强。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实行日常检查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加大督查力度,将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实效作为单位年度考核、干部评优评先与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 积极推动企业帮扶
鼓励民营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到贫困村投资兴业,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参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资源开发等,通过村企合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互利双赢。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实用技术、生产技能、经营管理等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倡导企业吸纳扶贫对象,使其实现本地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动员企业通过基地带动、订单合同收购等经营模式,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倡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扶贫日”募捐、“结对认亲,爱心扶贫”等扶贫公益活动,通过捐款捐物、结对帮扶等形式解决贫困群众迫切问题。引导支持互联网企业在贫困农村推行电商扶贫模式,帮助销售农产品。
第三节 引导社会力量帮扶
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扶贫,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社会组织与贫困村一对一、与贫困户手拉手帮扶。发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文联、科协等各方面力量,通过爱心捐赠、结对帮扶、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等方式,参与扶贫活动。大力开展“10.17”扶贫日等扶贫宣传活动,引导各类社会扶贫资源向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聚集。广泛开展扶贫进校园活动,通过在全市各类校园悬挂扶贫宣传横幅、举办扶贫图片展、开展知识竞赛等方式,培养青少年扶贫济困意识,引导中、小学生参加扶贫实践活动。倡导爱心人士利用1天时间就地就近深入贫困户体验疾苦,温暖贫困群众心灵,激发市民扶贫意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捐赠,在社区、学校、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设立社会捐助站、“爱心亭”、放置扶贫捐赠箱,方便广大爱心人士经常性常态化捐赠。适时组织开展慈善义演、义拍、义卖、义展、义诊、义赛等活动,为社会力量扶贫济困提供有效途径。深化扶贫志愿行动,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每年从大学生中招募一批具有扶贫意愿和能力特长的人才,到贫困村开展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活动。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专业技术人才、退休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扶贫志愿者行动,建立扶贫志愿者组织,构建贫困村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搭建拓展扶贫公益活动平台,结合各部门、各行业特点,围绕不同扶贫对象的发展需求,扎实开展“光彩事业”“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金秋助学”等各具特色的主题帮扶活动,打造扶贫公益品牌。
第六章 强化脱贫攻坚保障机制
第一节 强化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把扶贫开发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点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完善脱贫攻坚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力推进落实。市级层面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党委、政府分管负责人负责日常工作的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各级党政和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层次签订责任书,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形成市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市直各部门按照部门职责落实扶贫开发责任,实现部门专项规划和脱贫攻坚规划有效衔接,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不断提高基层干部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形成能够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切实抓好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功能,深入做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致富群众的工作。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有钱办事的能力。抓好扶贫开发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正、讲奉献、能攻坚的扶贫开发队伍。加大扶贫干部的培训力度,每年有计划地组织选派扶贫干部学习研修、挂职锻炼,配齐配强人员队伍,改善工作条件,切实加强扶贫部门自身建设,提升能力素质,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严格考核奖惩。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将规划实施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制订以精准脱贫为目标的脱贫攻坚考核办法,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单位各地区的责任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重点督查和不定期抽查,实行量化考核,对考核优秀的乡镇党政和市直单位主要领导予以记功,并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的乡镇和市直单位,由市委市政府对其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并限期整改。各乡镇结合本地区减贫任务的实际情况,参照市级模式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制定考评办法,扎实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营造舆论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准确解读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及时、生动、准确报道各地各部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典型促进工作,以可复制的做法丰富各地扶贫实践。加强贫困群众思想教育引导,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让群众的心热起来、劲鼓起来、行动上积极干起来,依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大力宣传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加强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地方和部门的舆论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 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完善贫困对象退出机制。健全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对稳定达到脱贫标准的及时退出,新增贫困人口或返贫人口及时纳入扶贫范围。严格执行退出标准、规范工作流程,切实做到程序公开、数据准确、档案完整、结果公正。贫困人口脱贫实行民主评议,贫困村出列进行审核审查,结果公示公告,让群众参与评价,做到全程透明。强化监督检查,开展第三方评估,确保脱贫结果真实可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后,在一定时期内原有扶贫开发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留出缓冲期,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建立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实行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逐级督查制度,对重点部门、重点乡镇进行联合督查,对未完成年度减贫任务的乡镇,对党政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强化约束机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重点行业部门和各乡镇的督查问责力度,坚决杜绝“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对忽视扶贫的庸政懒政怠政行为,限期整改,问责到人。
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突出强化实绩考核的正向导向作用,激励乡村两级切实发挥抓落实的主体责任,对年度考评结果优秀的,在扶贫专项资金和行业扶贫资金分配上给予奖励和倾斜。对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落实“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在晋级晋职时,给予优先考虑。对扶贫成效明显、贡献突出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加大宣传力度,并按照有关规定,适时予以表彰。
建立完善扶贫资金监管机制。全面推行扶贫资金公告公示制,强化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坚决查处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违纪问题。全程对扶贫项目进行跟踪检查,确保扶贫资金用到最困难地区、最困难人口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及时掌握实施精准扶贫的资金项目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项目资金监管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的全覆盖。推进扶贫开发领域反腐倡廉建设,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行为。
建立完善资产化扶贫机制。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它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确保贫困户获得保底收益和利润分红收益。采取委托经营、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等方式,将贫困户的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扶贫投入等资源参股到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实现保底分红,稳定增收。
第三节 加大政策支持
财政政策。通过整合涉农资金等多种渠道切实增加扶贫投入,建立财政专项扶贫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行业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把贫困村作为“项目区”,把贫困户作为“项目单位”,按照“渠道不变、资金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形成攻坚合力。各部门资金和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倾斜比例作为行业扶贫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杠杆作用,注重运用市场化办法,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式,撬动更多的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向扶贫,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金融政策。采取综合性措施,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支持、财政奖补、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引导更多信贷资源流向贫困地区,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建立健全扶贫开发信用担保和风险化解机制,开展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为贫困户发展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的信用贷款。完善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办法,增加扶贫贴息贷款规模。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力度,促进贫困农民学会用金融致富。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有效拓宽贫困地区抵押物担保范围。
土地政策。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扶贫开发用地需要。充分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用地所需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的优惠政策,在安排建设用地指标时计划单列政策,积极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及时拆除、复垦旧宅基地、旧村庄。
帮扶政策。加大对贫困村的定点扶贫,实现对贫困村全覆盖。实行集团帮扶,制定帮扶规划,明确帮扶任务,落实帮扶资金和措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对贫困村实行定点包干扶贫,帮扶单位在产业发展、干部交流、人员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加大对贫困村帮扶的工作力度,将帮扶单位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与贫困村的资源、劳动力、市场等优势结合起来,积极参与贫困村扶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