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58户2449人,其中,分散安置355户1313人,集中安置303户1136人,做到了房屋建成率、入住率、拆旧复垦率、资金承接率四个100%,并实现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中,主要突出了“三强三更”措施:
一、强党建抓引领,搬迁更“搬心”
坚持以党建引领精准扶贫,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员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帮助搬迁群众迅速融入新集体,并树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一是面对面引导。充分发挥属地乡镇党委及村(社区)党组织作用,通过开展结对帮扶干部上门谈心、搬迁群众集中学习交流等形式,引导搬迁群众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对26名脱贫典型公开表彰,广泛宣传,用身边的人和事,引导贫困群众坚定自我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
二是手拉手帮扶。实行搬迁不脱政策,搬迁不脱帮扶,易地搬迁群众原享受的政策优惠不变,原结对的帮扶干部不变。针对搬迁群众不熟悉新环境的实际情况,组织农业、教体、卫健、住建等部门研究梳理行业扶贫政策,整合形成政策明细单,由扶贫干部上门入户,为搬迁群众“量身定做”帮扶“套餐”。特别是针对部分搬迁群众因户籍变更、错过政策窗口等原因,无法享受相关保障的问题,在不违法违规的前提下,积极为搬迁群众“开绿灯”,做到该享受的政策红利应享尽享。
三是肩并肩共建。以“党员干在前、共建美家园”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搬迁群众积极参与村庄清洁行动,主动把房前屋后清扫干净、摆放整齐,做到不乱丢乱倒、不乱搭乱建,力所能及地植树植绿,共同把新家建设得更加舒适干净、优美靓丽、和谐文明,不断提高生活品质。
二、强产业促增收,易地更“易业”
积极推动水泥、陶瓷等传统建材产业提质升级,着力壮大钓具、竹木家居、茶叶、艾草、乡村旅游等地域特色产业链条,努力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格局,促进产业发展与易地扶贫搬迁深度融合,稳步增强搬迁群众自身“造血”功能。
一是盘活资本,确保守业有来源。采取土地流转、资金注入等方式,将后续帮扶资金、搬迁群众权属闲置土地统一入股到省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确保每人每年享受不低于900元标准的保底分红收益。临湘市艾盛种植合作社发展艾草规模种植5000亩,吸纳周边32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每户每年可分红2000元以上。湖南九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油茶基地吸纳28户搬迁群众以土地入股,每户年收入1800元以上。
二是培训技能,确保就业有渠道。建成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提供就业技能免费培训,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开设电工、焊工、挖掘机驾驶、汽修、茶艺、浮标制作等专业科目,供搬迁户自主选择。已培训浮标制作工300人、电工23人、焊工21人、挖掘机驾驶员19人、汽修员13人。通过广泛收集就业岗位信息,积极对接本地企业和异地商会,以及每年为安置小区组织举办两场以上的精准扶贫专场招聘会,共安排贫困户就近就业981人、劳务输出就业79人。针对部分劳动能力较弱的搬迁群众,还照顾性安排清扫保洁、仓管看管等劳动强度较低的就业岗位26个。兆邦安置点服务楼建成900平方米钓具生产厂房,吸纳150名搬迁群众从事浮标代工生产,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三是能人带领,确保创业有门路。对有自主创业意愿的搬迁户,给予信贷倾斜和销售支持,并发动致富能人带领帮扶。全国道德模范李国武在羊楼司镇建设“同心果园”,资助65户搬迁群众发展种植、加工等产业,实现了增收脱贫。优秀大学生村官李黎带头创办绿叶星辰山野菜合作社,指导34名搬迁群众发展山野菜种植,并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年人均增收3000元。“致富能媳”李品领办宏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带动13名搬迁群众发展食用菌种植基地120亩,并成立湖南品味食品有限公司,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三、强保障降成本,安家更“安稳”
搬迁户都来自农村、偏远山区等地,清贫而节俭生活了几十年,为消除他们对城里“高消费”的担心,我市全面优化安置点管理服务,从基础设施配套到公共服务做到精准发力,切实降低搬迁户生活成本,提高居住质量,不断增强安全感与归属感,确保搬迁户安家更“安稳”。
一是减免日常开支。在安置小区统筹建设屋顶光伏发电站,年收益30万元均用于小区生活成本补贴。优惠用电用水用气相关费用,对入住小区的搬迁群众,每月每户免费用电10千瓦时,用水6立方米,用气4立方米;免收数字电视终端安装费与基本收视费;2020年前免收全部物业管理费。同时,考虑到搬迁群众农村耕作习惯,在安置点周边统一安排10多亩空地,集中分配给搬迁户种植蔬菜,补给生活。
二是优化公共服务。加大对安置小区交通、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方便搬迁户出行、就医、就学。设置安置小区公交站点,适当增加公交班次,集中为搬迁困难群众办理免费公交卡,满足其出行需求。设立安置小区医务室,配齐相关医疗设备,选派临床经验丰富的执业助理医师坐诊,确保搬迁户就近就医。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安置点义务阶段教育就学划入周边中小学,方便搬迁群众子女就读。完善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小区周边建设银行、超市、农贸市场等服务网点,提高搬迁户生活便利性与舒适感。
三是推进平安创建。设立安置小区警务室,开通24小时接警电话,还将“天网工程”覆盖到安置小区。建立小区调解委员会,落实治安联防联控机制,协助做好公共秩序维护、治安巡逻等工作,实现搬迁户安有所保。倡树文明新风,引导小区群众正确处理邻里关系,树立文明的社会公德,还结合全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力开展扫黑除恶宣传教育,切实提高搬迁群众思想认识,形成共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