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它 > 十四五规划

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新环境

编稿时间: 2019-07-01 00:00 来源: 发改局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新机遇

“十三五”期间,临湘市将步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攻坚期、实施开放开发战略的黄金期。只有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全面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只有坚持民生改善为根本,统筹做好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工作,才能打赢实现全面小康的攻坚战。只有不断创新开放开发体制,构筑开放开发平台,大力提升开放开发水平,才能实现开放型经济迅速崛起。可见,未来五年,临湘市的“三期叠加”对于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区域经济战略实施、湖南省打造新增长极的战略部署、湖南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以及临湘市区位优势的日益凸显,临湘市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1、“一带一区”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

2014年上半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湖南、湖北两省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成“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湖南岳阳、常德、益阳三市。2014年下半年,国家又出台《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开放,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长江经济带。临湘市是“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叠加区,政策红利叠加的“聚集效应”为“十三五”临湘市带来了独特的发展契机。可充分利用湖南省化工农药产业基地品牌、岳阳临港产业新区和国家关于“加快农药企业向专业园区或化工聚集区集中”的政策导向,依托我市长江黄金水道资源,结合我市为全省唯一排污口所在地的现实基础,进一步做好特种化工农产业的转移承接,引导产业聚集发展,打造特色产业基地。

2、打造湖南省新增长极带来的项目发展机遇

为了落实国家“一带一区”区域战略,湖南省和岳阳市出台了一系列战略行动计划。2014年8月湖南省公布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行动计划,提出通过实施约100个重大项目,涉及的各类综合性和单体性项目超过600个,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打造为新的经济增长极。2015年4月,为深入贯彻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发挥岳阳作为融入长江经济带‘桥头堡’作用,将岳阳发展成为全省通江达海的新增长极”的重大战略部署,岳阳市出台了《全力把岳阳打造成湖南新增长极行动方案》,强调围绕建设新增长极的目标要求,全面实施“621”行动,即6大战略、20项工程、100项工作,并将每项工作细化到市级领导和责任单位。临湘市作为岳阳市生态山水宜居型副中心城市,将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获得更多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如紧紧抓住岳阳1000万吨非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和中盐株化搬迁发展机遇,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壮大和引进两型化农药龙头企业。

3、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带来的城市发展机遇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湖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2014年底,省政府印发了《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发展100万到500万的大城市8个,岳阳是其中之一。2015年6月,为推动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2014-2020年)》,促进全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编制了《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征求意见稿)》。提出洞庭湖城市组团,包括岳阳、常德、益阳等3市。拉大城市框架,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将岳阳、常德、益阳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临湘市作为岳阳市重要的副中心城市,将在城镇提质扩容、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管理创新以及产城融合上弥补一些历史欠账,真正实现新型城镇化。

4、经济格局与交通体系新变化带来的开放发展机遇

临湘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是湖南对内开放开发的“湘北门户”,长江流经临湘境内西北边缘,是岳阳市长江口岸重要城市之一,临湘市长江经济带有黄金水道38.5公里,涵盖临湘工业园滨江片区及儒溪、江南、黄盖等沿江乡镇。临湘市在全国经济版图上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经济区位条件,能同时接受“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京津冀经济圈”三大经济圈的经济辐射和带动。可充分利用长江岸线、京广铁路沿线、京港澳高速公路沿线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突出我市地处湘北门户,为省际边界城市,与湖北洪湖、赤壁山水相依的地理区位优势,加强开放开发力度,促进开放发展。随着三大经济圈、两大城市群的不断发展,随着京广沪昆高铁的十字交汇、高速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通江达海水运体系的加快形成,临湘市的战略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出来,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新挑战

“十二五”时期,临湘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困难,这些矛盾和困难将构成未来五年临湘市面临的诸多挑战。

1、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不可避免

“十三五”期间,临湘市将面临新一轮产业转型,其深度、广度和难度都将史无前例,转型带来的阵痛将不可避免。尤其是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大背景下,临湘市产业转型升级有着三大难题。其一,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2014年,由于受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企业产品销售价格(PPI)同比呈下降趋势,而规模企业仅有123家,生产总量难以提升,导致工业经济增长后劲略显不足,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远未达到预期55%的目标。其二,固定资产投资难以达标。目前我市仅有22个亿元项目,新入库的亿元项目仅为2个,与去年同期34个亿元项目数量比较起来还有减少,再加上我市新增投资项目较少,固定资产投资任务仍很艰巨。其三,三次产业结构比偏低。随着我市农村人口转移是必然趋势,他们进城后将从事三产业即服务业。岳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到2013年底,三次产业结构占比要达到40%,而我市目前三次产业发展与上级目标差距较大。

2、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虽然通过项目实施,得到一定改善,但大部分农村水源、田间渠系、机耕路、农机装备等仍很差,大部分中小型水利工程兴建于60-70年代,老化严重,工程不配套,仅能发挥正常灌溉效益的52%,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成为我市农业生产发展瓶颈。农业种植比较效益依然低下,而农资成本等仍居高不下,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大批青壮劳力外出,老、弱、妇、幼劳力接受新事物能力差,技术水平低,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此外,农业耕地退化,地力下降。主要表现为土壤养分比例严重失调,虽然化肥用量越来越多,但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不高,抗逆性差。

3、园区建设的品质和效益有待提升

我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强调通过园区建设对我市工业进行科学规划、推进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打造集约集群产业链,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全面提升工业整体实力。但因多方面的原因,园区建设难以按规划全面实施到位,或者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为园区工业土地利用率不高。三湾工业园现已入园的项目有32个,而实际投产达效的企业只有19家,仅占59%,还有41%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和项目在建停工状态,少数企业只圈地,而未启动建设,致使用地率下降。产业布局不科学、三湾工业园集陶瓷、医药、纺织、食品、机械制造于一体,鱼目混杂,给环保带来很大困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项目不多。所引进的部分项目能耗高、污染较大,影响全市节能减排指数合格率。

4、项目建设的瓶颈问题仍然存在

“十二五”期间,我市在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中的瓶颈问题濡染存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向上争取项目缺乏有效手段。如交通项目物流园、货运站场、安保工程、农村公路等交通项目虽然我们在省交通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全省总量有限,争取进入省交通十二五规划的项目太少,对于按规划组织实施带来较大难度。二是项目落地难。一些上规模的大项目,从项目申报到实施要经过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办理一系列手续,加之项目单位办事人员业务大多不熟悉,导致项目从启动到实施耗时长、手续多、程序难到位;部分前期项目由于迟迟没有落实环评、可研、用地、规划等前期资料,导致项目一直无法进入实质性阶段。三是规划中部分项目无法实施。如污水净化中心中水回用工程、临湘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临湘市新型墙体材料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由于规模较大、建设内容较多,加之我市财力有限,项目又无法得到国家资金支持,导致无法实施。

5、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任重道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群众的绿色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于关停高污染企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呼声不断高涨,对企业的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任务仍很艰巨。目前,我市重点支柱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化工、建材行业之中,包括“十三五”期间即将引进的株冶央企,都是高污染性企业,加之此前一直没有解决好的临湘市滨江产业示范园化工农药废水污染、临湘市三湾工业园大气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养殖废水污染等诸多环境污染问题,个别企业不能正确处理效益与环保的关系,重效益轻环保,不愿治污投入,由此造成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当地生态环境不能同步发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压力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