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与“标”里的乾坤
来源:临湘市政府门户网站   日期: 2025-03-13 10:54
浏览量:40 | | | |

  倘若要把个人情感寄寓某种物件,我会选择一类草本,或者,一片木物。透过草木漂浮水面的灵巧身躯,我看到了江河湖泊的宏阔浩荡和一座山的林海苍莽。

  初冬的日子,我来到临湘。车子驰过街市,隐入一条狭窄的乡间土路,市镇的轮廓隔在身后。驻足长源人古老的部落遗址,放眼看去,阳光鲜亮,明媚,从容自在地越过龙窖山脉,如瀑如注泼向黄盖湖,浩瀚的水面金光跃动,岸边人两眼瞟向前方,沉静悠然的目光,定格在天光与水光交融的边际。

  水,在苍穹下轻柔摇晃,一刻不停抚摸草木葳蕤的岸堤,细碎的声响,梦呓般迷离。抬眼看向远处,漂在湖面红蓝白相间的色泽,繁星一样闪闪烁烁。这个时候,蓝蓝的天,洁白的云,还有水鸟飞翔的身姿,嗖的潜入水底,我目不转睛追寻那渐行渐远的影子,隐约看到了水下的玄机。

  果然,浮标缓缓下沉了,间或,脉冲式上窜,就在一呼一吸之间,那枚牵动心魂的浮标失踪了。

  呜哧 ---

  旷野里一声脆响,飞过头顶的丝线,在半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丝线下端钓住一条鲜蹦活跳的鱼儿。执钓者满脸欢欣打量鱼获,心中暗喜:“一漂在线,手握江湖鲜香。”

  这就是意味绵长的垂钓之乐,浮标独有的魔力在此展露无遗。其实,钓鱼的快慰在于人的心境和意念。在情趣、情致、情怀之中自由转换。清代文学家王士祯诗曰:“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把秋日的钓趣和快乐渲染到了极致。

  临湘是“中国浮标之乡”,也是以钓约会天下之友的一座神奇城宇,制作浮标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楚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 279 年),屈原被遭贬放逐,到处流浪,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喟叹。他从郢都(湖北江陵县)顺长江而下,回到屈氏封地如城(临湘如山),憩于江边渔村,掐苇为标,用线拴住甩钓于江水之中。江流不息,苇杆随江水时浮时沉,屈原顺手提起钓线,只见弯钩牢牢钩住一条活蹦乱跳的金丝鲤鱼。三闾大夫思索良久,悟出“自主沉浮”的人生哲理。于此,这位壮志难酬、九死而不悔的忠君爱国之士,竟然成了用芦苇浮标钓鱼的开山鼻祖。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黄盖备战长江南岸,对垒曹操百万雄师。他在太平湖上操练水军,闲暇时取湖中芦苇垂钓,将芦苇浮标钓鱼的方法在湘北地区发扬光大。曹操大军压境,黄盖巧施“苦肉计”,火攻曹军,取得了“樯橹灰飞烟灭”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捷。如此放长线,钓大鱼的辉煌战例,令后世赞叹,临湘浮标因黄盖而声名远播。

  临湘制作浮标初始之作,取江湖之苇,或龙窖山之桐。苇,漂于水;桐,秀于山。山与水的契合,便有了江河湖泊的辽阔与深邃。临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产浮标所需的芦苇达 1500 多万支,桐木年产量在 1000 立方米以上。

  当然,浮标漂洋过海,走红异域他乡,造福一方百姓,这份功劳全在刘璈。清光绪七年,临湘人刘璈受命出任台湾兵备道,镇守台南。刘璈远离故土,乡愁难解,便把芦苇制作浮标的工艺传给当地人。抛竿江海,浮游人生,壮志凌云。

  人生的路径曲曲折折,往往从那儿出发,最终还会回到原点。1991 年,刘氏台湾后裔和客商来临湘投资办厂,大陆第一家浮标生产厂“名昶”在临湘应运而生。那支以“白雪公主”命名的浮标,诞生在龙窖山下黄盖湖畔。从此,“临湘浮标”生产在国内钓具市场开启了新的纪元。

  经过时光的浸染和润泽,临湘以浮标产业为基础,向钓具全产业链延伸,发展成浮标钓具原材料供应,生产钓线、钓竿、钓箱、饵料、钓具小配件和路亚假饵等产品,推进产业叠加,构成钓具 + 电子商务、钓具 + 节会赛事活动、钓具 +文化游钓旅游体系,形成了研发检测、电商物流、包装印刷、游钓休闲、健身康养、宾馆餐饮及运输物流等配套服务业全面发展。生产企业达到 1000 多家,产品年产值超 30 亿元,3 万人就业的优势产业。临湘浮标占到国内市场份额 80%,远销日韩、东南亚及欧美地区。

  2016 年开始,临湘启动特色小镇建设,2019 年浮标特色小镇获得湖南省发改委批准评为“湖南省首批 12 个轻工业特色小镇之一”,并将我们的浮标特色小镇作为湖南的典型案例向国家发改委推荐。小镇先后被评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全国优选体育产业基地、湖南省第一批产镇融合示范镇、湖南省第三批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全省产业特色小镇。

  走进产业园展厅,讲解员小陈如数家珍一般介绍临湘浮标起源、发展与创新历程,十分自豪地告诉我,30 年的临湘浮标,一路风雨兼程,以勇毅之势劈波斩浪,“浮”了起一座城,“标”出了新产业。

  摆在我眼前的成型机、画尾机等浮标制作样机个头不大,但锃光瓦亮。这些机器出现,标致传统的浮标制作技艺,由纯手工制作,向半机械化生产迈进,从而推向全自动化生产线转变。

  端详风光不再的老物件,我脑海里闪现出化茧成蝶的故事。蝶卵孵化成幼虫,开始啃食植株叶子,等到成熟结茧化蛹,将自己包裹起来,在蛹中完成转变。等到气候温暖,成虫破茧而出,成为五彩斑斓、翩翩起舞的蝴蝶。来到加工制作车间,目睹苇杆蝶变为浮标,方才明白,这是一场撼动心魂、生命完美再造的过程。一支精美的浮标,从选材到浮标制作完成,需要经历 16 个大的工序,32 道小工序,历时 35天左右才能完成。

  在临湘民间艺人钓具有限公司,我见到了总经理张常,这条刚过不惑之年的汉子,目光炯炯有神,声音洪亮说,临湘浮标人以“一生只为漂”,志在打造“百年老店”。产业园企业严把产品质量关,坚守芦苇、桐木等传统材料,拓展纳米、碳素、孔雀羽、巴尔杉木等材料应用,培育钓具产业中国地理证明商标,“黄金眼”、“名冠”、“刘海哥”、“一叶舟”和“水密码”等多个产品成为著名品牌,临湘浮标钓具拥有 57 项国家专利,一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