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3-08-23
当前位置: 首页 > 其它 > 市委党史研究室

英年早逝的毛泽东恩师——晏炳乾

编稿时间: 2017-02-23 17:17 来源: 史志办 

英年早逝的毛泽东恩——晏炳乾

         刘晓瑜  晏志文

晏炳乾,又邦祚,字兰芳,号学海,舫。清光绪六年(1880年)出生于今湖南省临湘市羊楼司镇小港晏家山。晏炳乾年幼就头角崭露,迥异凡品,读书勤奋刻苦,经常用一盏桐油灯和把长辫子挂在椅子的靠背上,防止睡觉用头发把自己拉醒。幼时入临湘县城(今岳阳市云溪区陆城镇)莼湖书院等私塾读书,十四岁读完四书五经,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练习的毛笔字独具风格,一撇如刀,一捺如矛。临湘晚清名士、大教育家吴獬对晏炳乾严谨治学推崇备至,他在担任岳麓书院老师时,批评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调什么皮,临湘晏家山的晏炳乾年幼时就读完了五经,你们连五经都没有读,你们读了什么书!”

晏炳乾的哥哥晏修和,也是当地一位青年才俊,当时有一位秀才曾评价他:“府学增生,自幼通敏,精算学兼说文,为学喜深思。”而晏修和看到弟弟读书的前途比自己更大,家里经济又不富裕,就放弃自己读书的机会,在家务农增加收入,让弟弟有条件一心一意读书。晏炳乾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步入了岳麓书院求学。在这里晏炳乾的学习用功、成绩冒尖,书院主讲对他特别欣赏,号召众学子向晏炳乾看齐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八岁的晏炳乾肄业于岳书院。因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晏炳乾便公投入湖南优级师范,苦读四年后,学业大进。宣统三年(1911年),晏炳乾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钦赐举人。

 民国二年(1912年),临湘县知事刘煌然,亲自委任晏炳乾为临湘劝学所所长。他在任职期间积极筹措办学经费,努力劝导临湘境内适龄人群入学。他亲自下到临湘的每个山寨、湖边认真了解各学堂的学务坚持宣讲教育宗旨,得到了县政府和上级管理机构的好评。

民国三年(1914年),晏炳乾被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聘任为学监,同时担任博物科教习。前后四年,门下学生数千人,闻名当世者众多。这四年也正是毛泽东主席在湖南公立第一师范读书的四年。

民国四年(1915年),湖南省议会规定:学生每个人每月须多缴纳10元学杂费。这遭到了家境贫寒或因各种原因得不到家庭接济的大多数学生的强烈反对,学生纷纷举行罢课,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便以此为发端。正当张干校长恼羞成怒的时候,一个学监向他告密,在这次学潮派上“大用场”的那份《驱张宣言》是三年级学生毛泽东起草的。张干认为毛泽东在这次学潮中带头闹事,起草“宣言”,目无师长,不守校规,立即决定要“挂牌开除”,包括毛泽东在内的17个发动“学潮”的学生。后杨昌济、晏炳乾对张干说:“毛泽东是一个‘特殊学生’文章写得好,主要是教育问题,不要开除他。”在他们的坚决反对下,张干为了平息事态,恢复教学秩序,终于作出了让步,同意不开除毛泽东等 “闹事学生”。张干校长还是离开了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由孔昭绶接任校长。张干调走后,其他附和张干的学监也基本上都走了,由于晏炳乾是反对张干开除毛泽东等人的,所以唯独只有他一个人还继续留在学校任学监。

民国五年(1916年),湖南省教育厅又委任晏炳乾为教育厅视学委员。当时的学子不讲究实效,徒务外表,喜欢浮夸。晏炳乾所至用能,剔除积习,整顿学风,论者翕然称之。任省教育厅视学委员时,根据安排视察七个县的教育,他在视察中不怕吃苦,廉洁为公,按规定处理问题。他跑遍了七个县的每个角落的学堂。有一次在某学堂,发现堂长吸毒,学堂某人随即用茶盆搬出一盆银子,连每个随从都安排了一份。晏炳乾委婉拒收。而有一个比较亲的随从讲:“叔叔您不要,我的我还是要。”晏炳乾严厉批评说:“你只要能长期跟我干得下去,肯定不会少你的工资。”晏炳乾不仅自己拒收了学堂搬来的银子,同样也制止了随从想收银子。事后按规定处理了堂长吸毒事件。

平江凌容众、李樵松夫妇抱着"普及教育"的报国理想,毁家兴学,创办了平江启明女子学校,为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培养了巾帼人才民国六年(1917年),启明女校办学举步维艰,校长凌容众通过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监方维夏找到了其原在教育厅同任视学委员的晏炳乾,请求解决困难。他立即争取了省教育厅的同意,赴平江启明学校考察,并将考察情况认真向省府作了汇报。来,省府决定每年拨给启明女子学校固定办学经费,使学校得以维持。

曾经四度主政湖南的谭廷闿非常欣赏晏乾的学识和才干,多次在大会和公众场合对他予以褒奖,并欲推荐委以重任。民国七年(1918年),晏炳乾被湖南省民国议会膺选为省议员。天有不测风云,晏炳乾民国七年(1918年)七月一日回到家里,因患脑溢血去世,享年三十八岁。刚去世不久,湖南省民国议会寄来了晏炳乾升为省议会议长的电文。

晏炳乾工于文笔,勤于写作,著有诗文若干卷,讲义若干卷,不剿袭他说,不依傍门户,卓然成一家言,可惜文稿在文革期间后人担心受到影响,都或毁坏,或散佚,如今仅有几个后人口头传说。

本文资料来源于湖南省档案馆、湖南省图书馆、湖南省第一师范、江西省修水县白沙岭晏氏族志(晏姓老屋),临湘晏氏家谱。 

刘晓瑜 临湘市史志办副主任   

晏志文,原临湘市文化局党组成员、晏炳乾侄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