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其它 > 市委党史研究室 > 特色临湘

浅探临湘进士文化及其特色

编稿时间: 2022-08-12 15:29 来源: 临湘市融媒体中心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一千二百余年间,湖南共考中进士2432名。临湘从宋淳化五年(994年)设县至科举废止的911年间,官方(省、州、县志)记录在册的进士39名,其中文进士37名,武进士2名。按清代湖南64县,3个县级州,4个直隶州厅共71个单位计算,每县平均34名进士。不考虑设县前已开科近300年因素,临湘在全省仍处中等偏上水平。

一、临湘进士时空分布

以下进士名录以清光绪版《湖南通志》为基础,临湘历代县(市)志为对照,参考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不祥部分调阅有关姓氏族谱补祥。进士排名以录取时间顺序为依据。

(一)文进士37人

1、宋代18人

(1)张尚祖,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王曾榜进士,累官至河南节度使、特进同平章军国事。聂市碧潭张氏二世祖。其父张实万,宋诰封三品紫金鱼袋大夫,碧潭张氏始迁祖。其三弟张尚阳附马都尉。

(2)张平伯,皇佑元年(1049年)杨明榜进士,台州府教授。

(3)张平方与兄张平伯同榜进士,吏部主事。二人系尚祖之孙,《湖南通志》误为尚阳孙,碧潭张氏族谱有明确记载。

(4)方廷坚,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聂市人。尚书省承务郎,调任户曹参军。方桂英、方兴俱其后裔。

(5)张太巽,元丰元年(1078年)进士,尚阳从子,兵部员外郎。

(6)张平浩,元丰五年(1083年)进士,礼部员外郎,碧潭张氏太震子。

(7)张平宽,与堂弟张平浩同榜,御使中丞。

(8)张太震,重和元年(1118年)进士,官郎中,尚阳从子。

(9)张太宾,太震同榜,淮南掌书记,尚阳从子。

(10)张通智,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刑部侍郎,平宽子。

(11)张通庆,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吏部尚书,太震孙。

(12)张谧,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碧潭张氏后裔,礼部郎中。

(13)闾邱适,张谧同榜,今桃林人,任职不详。

(14)闾邱遹,张谧同榜,今桃林人,任吏部郎中。

(15)闾邱道,张谧同榜,今桃林人,任职不详。

以上四人既是同榜进士,又互为亲属,其中闾邱遹之父为张谧舅父,闾邱适、闾邱道、闾邱遹三人同为族兄弟。张谧之父早逝,与其兄养于外祖父闾邱襄家,兄补弟子员,四人皆同门师兄弟。(出自闾邱氏族谱和襄公墓碑文)

(16)何翊凤,宝庆二年丙戍(1226)年进士,衡州签判,原临湘杨林里人,今至聂市镇范围。

(17)何附凤,与何翊凤兄弟同榜,杭州司理。

(18)方桂英,方廷坚四世孙,字当涯,以字行(登)咸淳四年(1268年)进士,聂市人。内廷评事。清同治版临湘县志载:“省志载方当涯时次失考,其即桂英无疑”。

2、明代9人

(1)张志善,永乐十三年乙未(1415年)进士,碧潭张氏后裔,今白云灰山人。监察御使。省志误作张善志,但同时注明题名碑为张志善,碧潭张氏族谱为志善。

(2)李庭芳,永乐二十年甲辰(1422年)进士,任职及里籍不详。省志及题名碑录均未载,但县志有记录。

(3)方昇,成化二年丙戍(1466年)进士,桃林人。由监察御使转任江西提学副使。

(4)柳尚义,宏治十二年己未(1499年)进士,佥都御史,明代交古里人(今白羊中西部,长塘西南部)。县志载:“合盘山,距县百二十里,四周高耸,中低平形如盘盂,上有寺,即明御史柳尚义读书处”,省志误作巴陵人,县志有记载。

(5)沈鸣雷,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年)进士,广东按察副使,里籍不详。

(6)张存意,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年)进士,贵州参议。省志误作华容人,后于第四卷2639页更正为临湘人。此人为碧潭张氏后裔,族谱有明确记载。

(7)杨一鹏,万历三十八年庚戍(1610年)进士,云溪人,户部尚书兼凤阳等地巡抚。

(8)沈以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进士,古杨林里人,大聂市范围,今属羊楼司,后人一支迁乘风。官居行人(明代朝廷设行人司,司副以下为行人)。

(9)沈以曦,荘烈帝十三年庚辰(1640年)魏藻德榜进士,里籍同上。杭州司理。

3、清代10人

(1)杨柱朝,顺治十六年乙亥(1659年)进士,白荆桥人,平武知县。离职后参与康熙版省、府、县志编修,光绪版《湖南通志》误作巴陵人。

(2)陈于逵,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马世俊榜进士。里籍不详。泰安州知州。题名碑录为酃县人,但省、县志、均记载为临湘人。

(3)方同煦,嘉庆六年辛酉(1801年)进士,五里牌人。天全州知州。

(4)李新佑,嘉庆十年乙丑(1805年)进士,里籍不详,广西名隹 容知县。其父李日跻掌西隆州军务,有善政,逝于任,赠同知。

(5)张士醇,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年)进士,路口省塘人,碧潭张氏后裔,户部主事,嘉庆甲子(1804年)乡试解元。

(6)饶继惠,同治二年癸亥(1863年)进士,县城(陆城)人,广东新宁知县。其父饶亮文县衙科吏,善行闻于里。

(7)刘兆梅,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云溪人,户部主事。省志误作巴陵人。现存云溪牌坊即其请旨为母所建。

(8)吴獬,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桃林人,广西荔浦知县,三江师范学堂汉语总教习。

(9)李最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今云湖街道大岭村人。

(10)贺寿慈,光绪初年进士,坦渡晓阳畈人,工部尚书,因晓阳畈建国前隶属湖北省,故《湖南通志》未录此人。

(二)武进士2人

1、明代1人

龚铸鼎,庄烈帝辛末(1631年)武进士,蓟辽参谋,里籍不详。

2、清代1人

余昌志,康熙阙年武进士,金华协副将,里籍不详。

(三)待考1人

临湘有多处资料记载聂市国庆村谢盛材为清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年)进士,省、州、县志及题名碑录均无此人。但省、县志中有临湘人谢伊祖,嘉庆十二年(1807年)丁卯科举人,官教谕,不知是否其人。县志载其“领嘉庆丁卯经魁”,经魁为乡试第三至五名或五经科中某科第一名,但非进士。

二、临湘进士之最

1、最早及最晚的进士

张尚祖为临湘994年设县后首开龙门的第一位进士(1002年)。李最高为最后一位进士(1895年)。

2、产生进士最多的乡镇

按已考进士里籍计算,聂市镇从宋至清共产生进士14人,居第一;桃林5人,次于聂市。

3、产生进士最多的氏族

碧潭张氏首迁地位于聂市高潮村碧峰潭,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分居临湘各地,至第七世福字派大部分后裔向江淮、川鄂等地迁徙,据估算,目前碧潭张氏后裔总人口约10万,留居在临湘的约2万人。从宋至清该家族仅临湘境内产生文进士14人,占全市文进士的38%。据有关民俗专家初步研究,全国范围内碧潭张氏家族进士不下40人,其中状元、榜眼、探花不乏其人。著名明朝宰相张居正(湖北江陵人,碧潭张氏十八世祖)一门四进士,其中状元、榜眼各一人。据有关专家横向和纵向比较后,曾冠以碧潭张氏家族“中华进士第一门”称号。

4、汉语造诣最深的进士

吴獬,字凤笙,虽文才横溢,但因在考卷中揭露时弊,主考以其文伤时为由,不许取第一,不许列翰林,仅中二甲进士,以即用知县签分广西。湖广总督张之洞慕名访吴,交谈学问长达一天后对僚属说:“洞庭一湖水,唯凤笙饮一匙,我与诸公仅尝涓滴耳”。张之洞,河北南皮人,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第39代孙,13岁中秀才、16岁乡试解元、26岁会试探花,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的引领者。现在的南京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即其在1903年创办。创办之初委任吴獬为汉文总教习,由此可见吴獬的汉语造诣有多深。

5、职位最高的进士

张尚祖,累官至河南节度使勅赠特进同平章军国事。宋代河南境内开封为都城,节度使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同平章军国事相当于宰相。因此张尚祖当时既是京城所在省的封疆大吏,同时挂有宰相职衔,按现在的说法应该属正国级或副国级高官。

6、仕途最坎坷的进士

杨一鹏,初授成都推官,播州(贵州)叛乱时驰赴平叛,功成后受命出峡采办皇木,坚持秉公办事,晋吏部郎中,典试陕西,转大理寺丞。天启年间得罪大奸贼魏忠贤,遭陷害夺官。

崇祯即位,奸贼被诛,一鹏官复原职。1633年因疏劾李守锜冒兵滥饷之罪,以兵部左侍郎拜户部尚书兼右佥都御使,总督漕运,巡抚凤阳等江北四府。1635年李自成攻陷明朝皇帝老家凤阳,毁皇陵、杀守官、烧房舍、诛百姓。此时杨一鹏身在淮安,无法解救,崇祯帝闻变大惊,在政敌共同攻讦下,以皇陵失守重罪处斩。九年后朝廷念其有功,诏复原官,恢复名誉。

7、为官最清廉的进士

方昇,累官浙江道监察御使。历按山东、浙江、四川等地,所到之处以正直清廉闻名。对属官善恶升降均秉公办理,因而触怒权贵,下锦衣卫狱。幸同僚营救出狱,补江西提学副使,在任去世后无钱安葬,由同乡捐资处理葬事。

三、临湘进士文化的特色

1、罕见的亲属同榜现象

临湘从北宋张平伯、张平方兄弟同榜开始,至清代共出现过5次亲属同榜,有兄弟同榜、叔侄同榜、姑表兄弟同榜。最多的一次同榜4人互为亲属,同榜人数占进士录取人数的三分之一强。细考《湖南通志》,进士中亲属同榜现象虽有,但极少,唯临湘出现频率最高。

2、空间分布不均匀

临湘的进士集中产生于聂市、桃林等几个乡镇,在进士文化盛行的九百多年间很多乡镇都是空白。

3、时间分布凸显时代特征

临湘的进士宋代最多,明清次之,元朝断代,这与当时朝廷重视文化教育的程度基本同步。临湘从宋咸淳四年(1268年)方桂英中进士至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张志善中进士,中间跨147年无人登榜,考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局势混乱难以报考。宋末元初正是红巾起义之际,各种势力趁机抬头,割据称雄一方。据方志及族谱记载,当时社会极度混乱,百姓流离失所,且临湘属重灾区,兵荒马乱岁月,保命比应试更重要。二是汉人录取空间被元统治者大大压缩。元政权建立后,近百年间共举行了十六场科举考试,史称十六考,取进士1139人,汉人约占一半。元制规定,赴京应试的考生以推荐为主,朝廷将参考人数及录取人数进了预先配置。根据省志记载及学者统计,蒙古人和色目人每100万人口中可以推荐50个参考名额,汉人则需6000万人口才能推荐50人赴考。录取进士按蒙古人、色目人比汉人1:1的比例录取,状元也同时录取2人。这样一来,汉人录取进士的空间被大大压缩,计划参与科考的学子积极性受到重创,这些就是我市进士在元代断代的主要原因。

4、临湘进士的产出与“风水”密切相关。古语云“山清水秀出才子”,这是古人对才俊之士外部环境的赞美之词。细考临湘进士的产生,确实难离“风水”二字。不过,这里的“风”是指读书的风气和氛围,“水”则指家庭送读的硬实力——财产。

方圆不足两公里的碧潭张氏,宋代百多年间出进士11人,创造这一科举神话的原因,除了碧潭学子天资聪颖,勤奋读书外,更有这个家族从曲江张九龄以下科举连第,人才辈出这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关。这一代一代的传承接力,造就了碧潭张氏子弟浓厚的读书氛围。而且碧潭张氏始迁祖张实万之父张汉杰,除了是后梁高官外还是当朝国舅,虽张实万迁居聂市碧潭,但绝非贫寒之家。否则,他哪有实力兴义塾,延名师,藏书万卷。

方氏家族的进士方廷坚,方桂英及抗元名臣方兴也都是世宦之家,其读书风气代代相沿袭,而且家财不说万贯,也绝对富甲一方。

细考临湘进士,其上辈多为官、为吏、为绅或者为师,从贫寒中孤身崛起者少数。

可以说,封建社会中国的开科取士制度是公平的,但封建社会的贫富不均剥夺了绝大多数寒门学子跨入校门的基本权利,这又是极不公平的。

临湘进士文化的特色,大部分应该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文化的缩影。